三种不同药物胸腔注药治疗癌性胸腔积液38例

来源 :中国实用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uer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药物胸腔注药治疗癌性胸腔积液疗效.方法 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我们采用免疫调节剂、止血药、抗癌药物对38例癌性胸腔积液患者作胸腔局部注药加全身化疗观察疗效.结果 A组凝血酶粉有效率为85.7%,B组白介素-Ⅱ76.8%,C组为抗癌药物,局部用顺铂63.8%,A组完全缓解率和有效率高于C组(P<0.05).结论 凝血酶粉属速效局部止血药,注入胸腔后,一方面起到迅速止血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减少胸水渗出,另一方面可刺激胸膜粘连肥厚进一步控制胸水增多,治疗癌性胸腔积液效果优于免疫调节剂及抗癌药物。

其他文献
目的 制备七味烧伤酊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建立七味烧伤酊的制备方法和质控标准,将该药用于烧伤面积1%~20%Ⅱ度伤为主的烧伤患者120例,并与磺胺嘧啶银(SD-Ag)作对照,观察用药反应,如疼痛感、成痂时间、创面感染率、皮疹、肝肾功能、愈合时间.对照两组间性能价格比.结果 七味烧伤酊组与SD-Ag组治疗Ⅱ度烧伤有效率均达100%,均未见肝肾功能损伤发生,在成痂时间、创面感染率、皮疹发生率、愈合时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喂养后采集足跟血的最佳时机.方法 时200例NICU新生儿依据采血距末次喂养后时间的不同分为四组,即:末次喂养后~0.5 h组;0.5~1 h组;1~1.5 h组;1.5~2 h组.比较各组在不同时间段采血的难易程度.结果 末次喂养后~0.5 h组优良率88.0%,0.5~1 h组优良率62.7%1~1.5 h组优良率48.9%,1.5~2 h组优良率4
目的 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在大咯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5例大咯血患者,一次咯血量>200 ml或日咯血量>600 ml,行病灶供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或聚乙烯醇(PVA)颗粒.结果 15例患者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均成功,立即止血12例(80%),出血明显减少3例(20%),总有效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大咯血治疗 方法,可以作为临床上内
目的 研究integrinα5β3、CD44v6在甲状腺滤泡状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甲状腺滤泡状癌(A组),60例甲状腺滤泡状腺瘤(B组),以及60例正常甲状腺(C组)组织标本中integrinα5β3、CD44v6的表达.结果 在A组中integrinα5β3阳性率为56.67%,CD44v6的阳性率为58.33%;B组中integrinα5β3阳性
胸骨劈开正中入路心脏外科手术创伤较大,术后胸部正中皮肤瘢痕明显,影响美观,易对患者心理造成不良影响,随着心脏外科手术安全性的不断提高,手术微创及术后美观问题口益受到重视,经右腋下直切口行心脏手术,则有切口隐蔽性好,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期刊
目的 本文利用解剖M型(AMM)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RWMA)的患者与其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评价AMM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55例初步诊断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进行二维及AMM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别定为无狭窄和轻、中、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统计分析RW-MA与相关冠状动脉分支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室壁运动异常的栓出率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的关键在于术宙维持血流动力学平衡,增加氧供与减少氧耗,维持机体的氧供需平衡,从而达到安全度过围术期的目的。
期刊
我院自2002年至2007年共收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78例,对其中40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镁盐和血塞通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期刊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后并发胃肠道并发症的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年间834例成人心脏手术后胃肠道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出现消化道并发症,发病率1.9%(16/834),病死率为25%(4/16).上消化道出血者8例,下消化道出血2例.急性胰腺炎1例,急性胆囊炎2例,肝功能不全3例.结论 心脏手术后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不高,但病死率高.早期诊断、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目的 探讨APC、DCC基因在正常大肠组织、腺瘤及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相互作用关系,探讨其发病机制,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从37例大肠癌、22例大肠腺瘤以及12例正常对照者的大肠组织中分别提取DNA,应用PCR-SSCP法检测组织中APC、DCC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37例大肠癌组织中APC基因突变率为37.8%(14/37),DCC基因突变率为51.3%(19/3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