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先天不如男?

来源 :科学大众(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r1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孩还是女孩?”——小孩子呱呱坠地时,这是人们要问的头一句话,每个国家都是如此。也许这样一句话恰好能说明性别在人们眼中的重要性。
  
  说到男女有别,似乎人人都是专家,谁都能就这个问题发表一通自己的高论。针对大学生中传统的性别偏见或歧视,促使研究人员对性别的“障碍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久以来存在于人们思维意识中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的根基开始动摇并将被肃清。
  51岁的斯坦福大学巴莱斯教授,多年来的研究认为,女子自小受家规家法的教诲较之男子为多,故从生理上形成潜移默化的自卑感,并构成了整个社会的男尊女卑陋俗。巴莱斯教授上高中时,她就读的是一所著名的“芭芭拉女子中学”。她在这里不仅学会了裁缝和烹饪技术,而且还在其他学校自愿选学了专门针对男生开设的木工和机械工程学课程。她发现,尽管当时全部男生都在学习学校里专为他们开设的专业课,但好多男生成绩平平,许多问题他们都回答不上来。
  被大学录取的时候,对性别偏见也同样严重。喜欢理科专业的巴莱斯女士,在中学毕业那年的学习成绩达到了巅峰。她说她当年梦见自己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了。而当她将自己的梦想向自己的生活顾问倾吐时,顾问却皱紧眉宇,表现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只说了一句:“那不可能,你不要将梦想当回事!”巴莱斯女士对人们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感到痛心疾首。但是,巴莱斯终于冲破陈腐的樊篱,考入只有优秀男生才能跨进的麻省理工学院,她梦想成真了。
  在麻省理工学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巴莱斯女士又受聘于达特默思大学和哈佛大学从事科研工作,并获取医学等多个博士学位。现今,她是世界神经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1997年,她开始研究如何使女性转变成男性的性别转换课题。她自己作为一个女性,又拥有无可争议的科学家地位,所以在科学界,巴莱斯女士的观点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她的履历也能强有力地证明女性并不比男性差。
  
  她为女性鸣不平
  
  2005年哈佛大学的萨马斯校长曾这样说过:在今天的科学界里,能与男性精英比肩齐名的女性:已是凤毛麟角,横垣在男女之间的“与生俱来的才能差异已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他的观点,曾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同年7月13日,巴莱斯在《自然》杂志上撰文与其展开争论,这场争论以“争鸣版块”在杂志上公开连载。巴莱斯的评论高屋建瓴,深刻地揭示了性别差异的缘由。她指出,许多根据“萨马斯理论”推出的数据和假说是空洞和缺乏事实依据的。“许多文章除了是对弱势群体的恶意诽谤外无任何可取的价值”,她用如此犀利的笔触,鞭辟入里地痛击那些文人墨客。
  巴莱斯没有女姊妹,只有兄弟。小时候,她经常与男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万圣节前夕,她还喜欢假扮成一名足球选手在黑夜中神出鬼没。“只是在自己的天生性别上才感到与男性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疏远感,其他并没有任何因性别不同而存在的差异”,她说。其实,许多长大成人的女性也一直持有“男女才能雷同”的同属感。许多女性并不认为自己会比同龄男性差。伦敦大学卡莱茨综合学院的拉夫教导主任披露说:“巴莱斯也曾经为自己是一名女性而非常痛苦过。”
  在科学研究领域,究竟男女之间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是否存在差异,这确实是个硕大的难题。巴莱斯关于大脑的神经胶质细胞研究成果举世瞩目。她在哈佛大学就读时的恩师科里博导这样评价她:“巴莱斯对知识和科学有着极敏锐的洞察力和接受能力。她最突出的优点是,能由最初对事物的热情好奇很快便会转化为令世人瞩目的科研成果。一鸣惊人是她的拿手专利。她能以惊人的超凡耐力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地忘我工作,在研究室的地板上睡觉过夜早已司空见惯。”
  促使巴莱斯百折不挠工作的原动力,应归结为她对科学探索的执著和热情。她从不因为自己功成名就而趾高气扬,或忘乎所以,她始终在为女科学家们的人权而大声疾呼,并以支持她们的工作、活跃她们的社会和改善她们的政治环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她的高尚人格,还体现在常年以普通教员的身份与大家亲密沟通。“的确,男女之间在生理结构上是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以此作为女性生理因素会对学术研究产生消极影响的依据,则是站不住脚和缺乏说服力的”,巴莱斯一针见血地指出。
  
  大学不该重男轻女
  
  据麻省理工学院的霍普金斯教授介绍,在该大学攻读自然科学学位的学生中有一半是女性。但相形见绌的是,该校女性教师只占教员总量的13%。目前,全美国大学的这种怪现象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斯坦福大学的贝纳西教授认为这是女性人才的浪费现象。
  巴莱斯女士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评论中,建议在选拔教师的选考委员会中应增加女性和未成年人员的比例。她呼吁国家和校方应多关注女性科学家,因为她们同时肩负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使命,理应特别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爱。她认为,作为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大学,理应率先消除重男轻女的陈腐观念,消除因性别差异而造成的恶劣影响。应顺应时代潮流,首先在高等学府彻底根除男尊女卑的陋习怪癖。
  巴莱斯的观点一公诸于世,就立即引起全社会的反响和共鸣。巴莱斯周围的女科学家们纷纷给她打电话和发电子邮件,大家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她的支持和敬意。赞扬她是捍卫女性尊严、直面女性不公和勇于向传统习俗宣战的坚强斗士。
  “女性们应该醒悟并行动起来,将男女平等的权利要求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获得应有的权利!”不屈的斗士巴莱斯不仅没有放下手中这支犀利无比的笔,而且还以实际行动全力支持女权运动。她正在将耶鲁大学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专门培养女科学家的基地和摇篮。
  
  男女差异难说清
  
  有关男女大脑差异的奇闻逸事类的“证据”,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比如在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学术能力考试)中,女性在数学部分的得分通常低于男性(语言部分得分稍好,但仍略低于男性);又如大学教职员工男女比例问题。当然,这些生活中的所谓“证据”,并不能分清什么是因、什么是果。环境因素——教育、抚养、营养、压力等,在造就男女差异中究竟起多大作用?通常人们认为男孩子的语言能力发育得较慢,这到底是基因所致,还是因为他们花费了更多时间去摆弄玩具卡车或者与小伙伴们在外边疯玩儿耽误了。
  女性真的先天不如男性?究竟是对是错,应该说目前科学家们掌握的数据还不足以得出确定的结论。即便将来有一天,科学家最终完全洞悉了基因内在的规律,答案也可能不会像想象中那么简单。正如麦基尔大学人类遗传学教授贝努瓦·圣雅克所说,“关于在人的智力中先天与后天扮演何种角色的讨论,多半是毫无意义的,而且通常会将这个问题简单化”。人们的才智千差万别,而那些所谓的性别差异,也似平不大可能轻易动摇那些女科学家们的雄心壮志。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