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知道,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那么,要把握新闻本质的真实,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现象。
关键词:采访;本质;新闻写作
一、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总是反映着本质,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脱离本质的纯粹的现象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本质的现象,脱离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也是不存在的。如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总是通过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立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兢兢业业、埋头实干的工作态度等,表现着他的本质。如果离开了这些具体表现,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本质就无从体现,人们也难以向他学习。因此,在新闻采写中,要注意把事物的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这是客观辩证法。把这种客观辩证法运用到新闻采写之中,就要求记者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二、那么,在新闻采访当中怎样才能通过认识事物的现象抓住它的本质呢?
第一,由于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所以要观察和了解大量生动具体的现象,尽可能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事实,没有材料,或者只抓住片面事实、点滴材料,就不可能进入认识事物本质的大门。如采写一个人物,就不能满足于了解到了人物的一两件闪光的事,因为每一个人无论如何,一般都能举出一两件闪光的事,但在生死关头或大是大非面前显示出来的义举又另当别论。因而,一般要通过上面与下面去全面了解掌握人物的一贯表现。
第二,认识了大量的现象,还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要把握事物的本质,还必须开动思维机器,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特别是在复杂的现象中既有真象,又有假象,这就需要把真象和假象区分开来,进而揭露假象所掩盖的本质,更需要下一番辩证思考的功夫。在复杂的斗争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如,诈骗犯张万琦,在犯罪事实暴露之前,为了表现自己的“慈仁”,从骗来的巨额资金中“捐”出一点,在湖南省常德市城区修了一座以其名字命名的天桥。当时,新闻媒体以张万琦富了不忘公益事业为主题进行了报道。显然,当时的报道在本质上是失真的。他捐款修天桥的真正目的并不在公益事业,而是为了转移人们的视线。当时,记者在采访当中若质疑一下就会发现问题:一没经商,二没办厂,张万琦的巨款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骗来的?就是发现不了大问题,至少可以避免盲目拔高,说他热心公益事业。
第三,从现象中发现本质是认识的深化,但不是认识的结束。从现象中认识本质之后,又要在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的指导下继续研究新的现象,从中发现更深刻的本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对于本质自身来说,又是由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如,震惊全国的沈太福及其长城公司,短短半年内在全国17个城市骗得10亿元巨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某些新闻媒体帮了大忙。某些新闻媒体只觉得他们发明的节能电机将给中国工业带来一场革命,他们的集资方法给科技推广带来了希望,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实惠。记者的认识在此打住了,没有进一步认识到他们更深刻的本质。他们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骗钱。而“节能电机”只是他们行诈骗勾当的一个幌子。其实,只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幕,并与国家金融部门取得联系,是不难揭开他们经济诈骗活动面纱的。因此,要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就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有坚强的毅力,付出艰巨的劳动。
三、由此可见,要把握新闻本质的真实,关键在于记者的认识水平
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只要决定报道,编采人员就要考虑如何选择角度,如何挖掘素材,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组织报道等。看新闻媒体有什么样的策划,怎么创新、怎么去独特报道。
(一)选题要新。顾名思义,新闻报道策划,策划的是新闻报道,贵在出新。因此,新闻报道策划要想抓人眼,有看点,也应当学会在选题上“抓人”,注意在选取新鲜题材上动脑筋。陕西电视台主办的“华山论剑”是近几年不可多得的策划新闻的杰作之一。
(二)时效要快。新闻的特性决定了策划必须要迅速快捷,抢先一步,先声夺人。尤其是“规定动作”的宣传,新闻报道策划更要讲求时效,突出一个“快”字。如果你落在人家后头,你的选题很可能因为跟人家撞车而无法实施,即使是同人家的策划有所区别,也难免会有“鹦鹉学舌”之嫌。年年“两会”报道中,这一点体会最深。有的报道选题你做在前面,就会及时播出,受到领导和观众的好评。但也有因动手不及时,被其他媒体抢先推出类似的策划。虽然我们换了一种形式推出这一策划,效果也不错,但毕竟是落在了别人的后头。这就提醒我们,组织新闻报道策划也要“快”字当头,也要具有“抢新闻”的意识,也要树立雷厉风行的作风。
(三)开掘要深。写新闻稿件要有思想深度,表达的思想越新颖深刻,可能会给人更多的思考空间,人们受到的启发就大,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就越能受到读者的欢迎。而组织新闻报道策划,一般面对的是重要题材或重大事件,有的是系列报道,有的是几期甚至十几期,无论是从容量上还是从分量上,都比單篇的新闻稿件重要得多。因而更要有思想深度,更注重思想开掘才行。如何向深处开掘?
参考文献:
[1]刘丽敏,何剑,韩志君.电视新闻采访的利与弊[J].新闻窗,2012(8).
[2]蔡放,刘永浩.浅谈电视新闻采访中的侵权行为及规避[J].新闻传播,2012(8).
[3]李燕飞,陈力丹.再议隐性采访[J].电视新闻爱好者,2012(11).
关键词:采访;本质;新闻写作
一、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总是反映着本质,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脱离本质的纯粹的现象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本质的现象,脱离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也是不存在的。如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总是通过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立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兢兢业业、埋头实干的工作态度等,表现着他的本质。如果离开了这些具体表现,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本质就无从体现,人们也难以向他学习。因此,在新闻采写中,要注意把事物的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这是客观辩证法。把这种客观辩证法运用到新闻采写之中,就要求记者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二、那么,在新闻采访当中怎样才能通过认识事物的现象抓住它的本质呢?
第一,由于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所以要观察和了解大量生动具体的现象,尽可能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事实,没有材料,或者只抓住片面事实、点滴材料,就不可能进入认识事物本质的大门。如采写一个人物,就不能满足于了解到了人物的一两件闪光的事,因为每一个人无论如何,一般都能举出一两件闪光的事,但在生死关头或大是大非面前显示出来的义举又另当别论。因而,一般要通过上面与下面去全面了解掌握人物的一贯表现。
第二,认识了大量的现象,还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要把握事物的本质,还必须开动思维机器,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特别是在复杂的现象中既有真象,又有假象,这就需要把真象和假象区分开来,进而揭露假象所掩盖的本质,更需要下一番辩证思考的功夫。在复杂的斗争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如,诈骗犯张万琦,在犯罪事实暴露之前,为了表现自己的“慈仁”,从骗来的巨额资金中“捐”出一点,在湖南省常德市城区修了一座以其名字命名的天桥。当时,新闻媒体以张万琦富了不忘公益事业为主题进行了报道。显然,当时的报道在本质上是失真的。他捐款修天桥的真正目的并不在公益事业,而是为了转移人们的视线。当时,记者在采访当中若质疑一下就会发现问题:一没经商,二没办厂,张万琦的巨款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骗来的?就是发现不了大问题,至少可以避免盲目拔高,说他热心公益事业。
第三,从现象中发现本质是认识的深化,但不是认识的结束。从现象中认识本质之后,又要在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的指导下继续研究新的现象,从中发现更深刻的本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对于本质自身来说,又是由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如,震惊全国的沈太福及其长城公司,短短半年内在全国17个城市骗得10亿元巨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某些新闻媒体帮了大忙。某些新闻媒体只觉得他们发明的节能电机将给中国工业带来一场革命,他们的集资方法给科技推广带来了希望,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实惠。记者的认识在此打住了,没有进一步认识到他们更深刻的本质。他们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骗钱。而“节能电机”只是他们行诈骗勾当的一个幌子。其实,只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幕,并与国家金融部门取得联系,是不难揭开他们经济诈骗活动面纱的。因此,要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就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有坚强的毅力,付出艰巨的劳动。
三、由此可见,要把握新闻本质的真实,关键在于记者的认识水平
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只要决定报道,编采人员就要考虑如何选择角度,如何挖掘素材,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组织报道等。看新闻媒体有什么样的策划,怎么创新、怎么去独特报道。
(一)选题要新。顾名思义,新闻报道策划,策划的是新闻报道,贵在出新。因此,新闻报道策划要想抓人眼,有看点,也应当学会在选题上“抓人”,注意在选取新鲜题材上动脑筋。陕西电视台主办的“华山论剑”是近几年不可多得的策划新闻的杰作之一。
(二)时效要快。新闻的特性决定了策划必须要迅速快捷,抢先一步,先声夺人。尤其是“规定动作”的宣传,新闻报道策划更要讲求时效,突出一个“快”字。如果你落在人家后头,你的选题很可能因为跟人家撞车而无法实施,即使是同人家的策划有所区别,也难免会有“鹦鹉学舌”之嫌。年年“两会”报道中,这一点体会最深。有的报道选题你做在前面,就会及时播出,受到领导和观众的好评。但也有因动手不及时,被其他媒体抢先推出类似的策划。虽然我们换了一种形式推出这一策划,效果也不错,但毕竟是落在了别人的后头。这就提醒我们,组织新闻报道策划也要“快”字当头,也要具有“抢新闻”的意识,也要树立雷厉风行的作风。
(三)开掘要深。写新闻稿件要有思想深度,表达的思想越新颖深刻,可能会给人更多的思考空间,人们受到的启发就大,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就越能受到读者的欢迎。而组织新闻报道策划,一般面对的是重要题材或重大事件,有的是系列报道,有的是几期甚至十几期,无论是从容量上还是从分量上,都比單篇的新闻稿件重要得多。因而更要有思想深度,更注重思想开掘才行。如何向深处开掘?
参考文献:
[1]刘丽敏,何剑,韩志君.电视新闻采访的利与弊[J].新闻窗,2012(8).
[2]蔡放,刘永浩.浅谈电视新闻采访中的侵权行为及规避[J].新闻传播,2012(8).
[3]李燕飞,陈力丹.再议隐性采访[J].电视新闻爱好者,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