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句柬埔寨谚语:“不要拒绝痛苦的道路,也不要选择齐整的道路,只要走那条先人们探索过的道路。”
先人们探索过的那条最辉煌的吴哥之路,有着惊人的美丽却为后人们所不自知,却也在不知不觉中用相似的样子,继续走着。
在这条路上,文明的存在是因为土地和庙宇的相互依赖。这是一个关于水、稻田和神灵的文明。也是一个由几种文化形式交汇的文明,生成于妥协,而不是冲突。
考古学家所发现的,古代使者所记述的,以及现代行者所观察的,也许远不能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过去,一个完整的现在。但至少,你会看到,这片曾经辉煌的土地,无论她的名字如何改变,朝代如何更迭,她的精神,她的世界,还是栖息在那神与人共存,水与土交织,庙宇与稻田相依偎,池塘与沟渠相勾连之间。
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稻田的古代吴哥。同样,没有吴哥的稻田会如何?那只能是开发,而不是文明。同样,我们也无法想象没有游客的现代吴哥。没有游客,也就没有现代吴哥的重生。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一直在土与水之间、稻田与森林之间、庙宇与水渠之间,神灵与人们之间寻找着平衡的吴哥,就如在两个世界之间走着钢丝绳,既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上,但每一步都在寻找那最完美的平衡。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那需要高超的技巧,在土与水之间,在神灵与世俗之间。因为这种寻找,而包容,却又不因为包容,而失去。这种寻找,在吴哥不稳定的繁荣中,终于在某一步失去平衡,无法挽回。
一个文明,不仅仅发生一次。要么永存,要么死亡、再生、改变、成长。她似乎有了新的样子,但她似乎还是老样子。但她的内心,和她的倒影,永远随着洞里萨湖的水,消消涨涨,亘古不变。
于是,应着内心的呼唤,再次的寻找。从洞里萨湖边背靠森林的吴哥到湄公河畔望向大海的金边;从一手刻梵文,一手刻高棉古语的古代匠人,到一边诵经文,一边学英文的现代僧人……
吴哥,依然是两个世界之间的多个面,如同那四面佛脸,它同时在那里,一面是水稻,一面是寺庙。水稻,既不完全来自土,也不完全来自水。寺庙,既不完全是尘世,也不完全是神界。
这是第三种智慧,第三种力量,第三种艺术,在印度和中国之间,在西方和东方之间。现代的柬埔寨,因为她中间的位置而受惠。她20世纪的痛苦来自于两个世界的不和谐,然而她现在的发展以及增加的财富,也许可以归功于她能够使东西方在这里和谐,和平地应对他们,在这些巨人之间建设她自己的领地,只要平衡不被打破。
这个柬埔寨,依然是由土地和水、神灵和人的接触在闲庭漫步,依然靠她“第三种世界”的命运,在富饶的平衡中努力生活着,这种生活的内容,也由另外一种精神和物质在丰富着:由中国建的工厂和医院,日本人造的大桥,美国修的公路,法国提供的学校……还有,将由韩国人建的股市。
这个柬埔寨,仍然继续着传统,仍然吸收着外来的贡献,混合于她的本质。这种曾经偶然的,现在持续的外国贡献,包括过去完全的被法国“占有”,让另外一个柬埔寨在西方和东方的遭遇之间呱呱落地、蹒跚学步,出于政治的必要和生存的需要,最大程度地适应、消化、进入国际世界,卷入全球化浪潮。
这样的浪潮,多么像曾经的那一阵阵的激流,一边被暹罗,一边被越南,侵蚀着,弄得筋疲力尽。也许,因为那么多的挣扎,因为那么多的创造,这个柬埔寨,因为经历了太多而眼花缭乱,有点茫然。
这个小国,无论从她的面积,还是人口,还是GDP,都无法想象她那张永恒的石头面孔带给世界的贡献。这张面孔有着如此的份量,无论她来自于神话的传说,来自于宗教的想法,来自于对幸福的渴望,她留下的那个微笑,将永远绽放。
先人们探索过的那条最辉煌的吴哥之路,有着惊人的美丽却为后人们所不自知,却也在不知不觉中用相似的样子,继续走着。
在这条路上,文明的存在是因为土地和庙宇的相互依赖。这是一个关于水、稻田和神灵的文明。也是一个由几种文化形式交汇的文明,生成于妥协,而不是冲突。
考古学家所发现的,古代使者所记述的,以及现代行者所观察的,也许远不能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过去,一个完整的现在。但至少,你会看到,这片曾经辉煌的土地,无论她的名字如何改变,朝代如何更迭,她的精神,她的世界,还是栖息在那神与人共存,水与土交织,庙宇与稻田相依偎,池塘与沟渠相勾连之间。
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稻田的古代吴哥。同样,没有吴哥的稻田会如何?那只能是开发,而不是文明。同样,我们也无法想象没有游客的现代吴哥。没有游客,也就没有现代吴哥的重生。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一直在土与水之间、稻田与森林之间、庙宇与水渠之间,神灵与人们之间寻找着平衡的吴哥,就如在两个世界之间走着钢丝绳,既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上,但每一步都在寻找那最完美的平衡。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那需要高超的技巧,在土与水之间,在神灵与世俗之间。因为这种寻找,而包容,却又不因为包容,而失去。这种寻找,在吴哥不稳定的繁荣中,终于在某一步失去平衡,无法挽回。
一个文明,不仅仅发生一次。要么永存,要么死亡、再生、改变、成长。她似乎有了新的样子,但她似乎还是老样子。但她的内心,和她的倒影,永远随着洞里萨湖的水,消消涨涨,亘古不变。
于是,应着内心的呼唤,再次的寻找。从洞里萨湖边背靠森林的吴哥到湄公河畔望向大海的金边;从一手刻梵文,一手刻高棉古语的古代匠人,到一边诵经文,一边学英文的现代僧人……
吴哥,依然是两个世界之间的多个面,如同那四面佛脸,它同时在那里,一面是水稻,一面是寺庙。水稻,既不完全来自土,也不完全来自水。寺庙,既不完全是尘世,也不完全是神界。
这是第三种智慧,第三种力量,第三种艺术,在印度和中国之间,在西方和东方之间。现代的柬埔寨,因为她中间的位置而受惠。她20世纪的痛苦来自于两个世界的不和谐,然而她现在的发展以及增加的财富,也许可以归功于她能够使东西方在这里和谐,和平地应对他们,在这些巨人之间建设她自己的领地,只要平衡不被打破。
这个柬埔寨,依然是由土地和水、神灵和人的接触在闲庭漫步,依然靠她“第三种世界”的命运,在富饶的平衡中努力生活着,这种生活的内容,也由另外一种精神和物质在丰富着:由中国建的工厂和医院,日本人造的大桥,美国修的公路,法国提供的学校……还有,将由韩国人建的股市。
这个柬埔寨,仍然继续着传统,仍然吸收着外来的贡献,混合于她的本质。这种曾经偶然的,现在持续的外国贡献,包括过去完全的被法国“占有”,让另外一个柬埔寨在西方和东方的遭遇之间呱呱落地、蹒跚学步,出于政治的必要和生存的需要,最大程度地适应、消化、进入国际世界,卷入全球化浪潮。
这样的浪潮,多么像曾经的那一阵阵的激流,一边被暹罗,一边被越南,侵蚀着,弄得筋疲力尽。也许,因为那么多的挣扎,因为那么多的创造,这个柬埔寨,因为经历了太多而眼花缭乱,有点茫然。
这个小国,无论从她的面积,还是人口,还是GDP,都无法想象她那张永恒的石头面孔带给世界的贡献。这张面孔有着如此的份量,无论她来自于神话的传说,来自于宗教的想法,来自于对幸福的渴望,她留下的那个微笑,将永远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