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发展关系学校的兴荣。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为全体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近年来,我们在重视校本教研的同时,积极探索教学管理改革,努力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
一、我们的思考:实现“三个转变”,促进教师发展
(一)从“管好人”向“发展人”转变
要使学校各项教学工作井然有序、有条不紊进行,健全的教学管理机制是必要的,同时,也需要教师严格执行。但是,不能让教师觉得自己处在“被支配”“被约束”“被管制”的位置。教学管理不能局限在管理人、管好人层面,而要引领人、发展人。我们改进教学管理制度,实行“人本化”的教学管理,引领教师理解教学、研究教学、爱上教学,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
目前不少中小学教学管理,基本上还是一种粗放型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只有数量的要求而缺质量指标,也很少用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学工作提出新的具体要求,这种管理模式往往以考试分数来评价教师,关注的是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我们改进教学管理模式,注重的是过程与细节的管理,关注行为落实,从而引导教师改善教学行为。
(三)从“统一管理”向“分层管理”转变
一所学校存在着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不同层次的教师需求不同,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自己的期待也不同。因此,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做到分层管理、差异实施、有所侧重、个性考核。比如,在制定教师培养制度时,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就需要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采用不同的考核办法,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提高。
二、我们的行动:改进管理制度,注重行为落实
改进教学管理制度,不是推翻、否定传统教学管理制度,更不是完全抛弃教学常规,而是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修正、完善,改革制度中不适应教师发展需要的部分。通过改进教学管理制度,注重过程与细节的管理,侧重于问题的诊断分析和解决策略指导,使教学管理过程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方式和研修过程,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基于我校的实际,我们对如下几个关键环节进行了改革。
(一)备课制度与备课管理
1.备课制度
针对备课要求过于划一、重形式、轻思考、疏于指导的现状,我们对备课制度进行改革,针对不同教龄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备课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备课方式,注重实用、实效。具体来说:
①新手型教师(指教龄未满六年或调到本校未满一年的教师)必须备手写详案。经验型教师(指教龄满六年以上的教师)可以仅备简案。简案可以是电子教案,也可以是手写教案;可以写在备课本上,也可以写在课本上,还可以写在原来的教案上。采用电子备课的教师必须把上课的基本思路以书面形式写在备课本上。
②除了教师独立备课外,备课组还必须开展集体备课。具体做法:一是在开学第一周内,备课组长向教务处提出申请,填写集体备课分工表,落实备课任务,每位经验型教师提前一周备好一个单元或一章的课件、教案和单元练习,上传到FTP空间,供同备课组教师借鉴。二是每个备课组一个学期开展2至3次“基于问题聚焦及解决”的集体备课。“基于问题聚焦及解决”的集体备课,其操作流程为“聚焦问题、确立主题”“共同研讨、形成方案”“个性处理、课堂实践”三个环节。“聚焦问题、确立主题”即主备教师先将自己在本单元备课中产生的困惑提出来,然后经备课组讨论后提炼出具有”共性“并”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最后根据问题确立研究主题,落实集体备课的内容。“共同研讨、形成方案”即备课组全体教师根据主题发表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然后主备教师修改、完善教学方案,上传到FTP空间,提供给同备课组每位教师参考。“个性处理、课堂实践”即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个性化处理和建构性反思,然后进行课堂实践。
2.备课管理
针对以往教案检查流于形式、看数量不看内容的情况,我们实施免查、常规检查和重点抽查制度。
免查:出色完成一个单元或一章备课任务、课堂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度高、教学成绩显著的教师予以免查,免查对象每学期认定一次。
常规检查:由教务处组织,教研组长具体负责,每月的最后一周检查教师的教案。若出现严重抄袭教案情况将以短信的形式告知个人。
重点抽查:重点抽查对象名单由教务处确定,课堂教学考核小组不定期进课堂听随堂课,并检查当堂教案。
我们认为,备课只是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上好课,把学生教好。备课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不能流于形式,应讲究实效。同样,备课检查只是一种督促,而不是目的,备课检查的方式也应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采取何种形式的检查不是那么重要。
(二)课堂教学视导与考核
针对以往课堂教学评论多研究少、缺乏问题意识、常常错失研究时机的情况,我们采取以下三种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指导和考核。
1.课堂调研。设立课堂教学调研周;组织各学科课堂教学视导与考核小组,进课堂现场观课;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召开课堂教学调研会,探讨问题,总结经验,引领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2.推门听课。由学校领导带头,组织学科骨干教师推门听课,促进教师上好每节课,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学校领导每周至少要听两节随堂课,并把分析反馈表交给教务处,作为期末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3.学生推荐优秀课。为了促进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施学生推荐优秀课制度。具体操作是:每个班级每天推荐优秀课1节,由班级推荐小组写出推荐理由,推荐理由简明扼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几句话,周末上交教务处存档,教务处以适当的方式反馈给教师本人。
(三)作业与作业管理
针对作业布置缺乏层次、容量过大的现状,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改革要求,并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1. 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的同时,要注明完成时间,并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
2. 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五大学科每天作业量都不得超过30分钟,合计不超过2个小时。
3.除九年级教师可以为学生挑选一套教辅资料外,七、八年级教师不得布置额外作业。
4. 要求教师做到作业有布置就有批改,有批改就有反馈。每周面批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业。
5.学校领导不定期到教师办公室抽查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对落实不到位的教师要进行谈话。
(四)检测与评价
各备课组要基于教学目标精编单元过关练习,练习要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学业考试的要求,做到一人命题,一人审核。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命题以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为依据,体现近年来初中学科学业考试命题的特点与趋势,试题难度适中,试题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
三、我们的体会:教师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改进管理
(一)建立民主开放的管理机制。由于教师与管理者、不同教师之间在管理过程中各自的关注点不同,因此,管理过程必须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过程,是一个集思广益、多元参与决策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管理过程中,既要让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管理中来,又要重视个别教师的建议。学校每一项管理措施的出台和完善,每一次教学业绩考核及评估的改进,都必须考虑教师发展的实际,给予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管理的主体。当每一位教师都把教学管理作为内在的紧迫要求和自觉行动,通过积极主动的、持续的实践理解制度、接受制度,并从中不断体验快乐、充实与成功之时,教师发展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二)用研究的方式改进管理。为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规范,这些教学规范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作起到了保障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无疑是重要的。但是,作为教学管理者,应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不断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理性思考,用研究的方式解决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摈弃对教师专业发展可能构成阻力的一些做法,创新一些能激发教师教学热情的管理方式,发挥管理的引领与培养职能。
总之,学校教学管理,既要突出规范管理和严格管理的要求,让每位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又要立足于服务、立足于教师发展,不断改进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使管理成为教师发展的助推力。◆(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灵溪第一中学)
一、我们的思考:实现“三个转变”,促进教师发展
(一)从“管好人”向“发展人”转变
要使学校各项教学工作井然有序、有条不紊进行,健全的教学管理机制是必要的,同时,也需要教师严格执行。但是,不能让教师觉得自己处在“被支配”“被约束”“被管制”的位置。教学管理不能局限在管理人、管好人层面,而要引领人、发展人。我们改进教学管理制度,实行“人本化”的教学管理,引领教师理解教学、研究教学、爱上教学,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
目前不少中小学教学管理,基本上还是一种粗放型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只有数量的要求而缺质量指标,也很少用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学工作提出新的具体要求,这种管理模式往往以考试分数来评价教师,关注的是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我们改进教学管理模式,注重的是过程与细节的管理,关注行为落实,从而引导教师改善教学行为。
(三)从“统一管理”向“分层管理”转变
一所学校存在着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不同层次的教师需求不同,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自己的期待也不同。因此,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做到分层管理、差异实施、有所侧重、个性考核。比如,在制定教师培养制度时,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就需要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采用不同的考核办法,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提高。
二、我们的行动:改进管理制度,注重行为落实
改进教学管理制度,不是推翻、否定传统教学管理制度,更不是完全抛弃教学常规,而是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修正、完善,改革制度中不适应教师发展需要的部分。通过改进教学管理制度,注重过程与细节的管理,侧重于问题的诊断分析和解决策略指导,使教学管理过程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方式和研修过程,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基于我校的实际,我们对如下几个关键环节进行了改革。
(一)备课制度与备课管理
1.备课制度
针对备课要求过于划一、重形式、轻思考、疏于指导的现状,我们对备课制度进行改革,针对不同教龄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备课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备课方式,注重实用、实效。具体来说:
①新手型教师(指教龄未满六年或调到本校未满一年的教师)必须备手写详案。经验型教师(指教龄满六年以上的教师)可以仅备简案。简案可以是电子教案,也可以是手写教案;可以写在备课本上,也可以写在课本上,还可以写在原来的教案上。采用电子备课的教师必须把上课的基本思路以书面形式写在备课本上。
②除了教师独立备课外,备课组还必须开展集体备课。具体做法:一是在开学第一周内,备课组长向教务处提出申请,填写集体备课分工表,落实备课任务,每位经验型教师提前一周备好一个单元或一章的课件、教案和单元练习,上传到FTP空间,供同备课组教师借鉴。二是每个备课组一个学期开展2至3次“基于问题聚焦及解决”的集体备课。“基于问题聚焦及解决”的集体备课,其操作流程为“聚焦问题、确立主题”“共同研讨、形成方案”“个性处理、课堂实践”三个环节。“聚焦问题、确立主题”即主备教师先将自己在本单元备课中产生的困惑提出来,然后经备课组讨论后提炼出具有”共性“并”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最后根据问题确立研究主题,落实集体备课的内容。“共同研讨、形成方案”即备课组全体教师根据主题发表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然后主备教师修改、完善教学方案,上传到FTP空间,提供给同备课组每位教师参考。“个性处理、课堂实践”即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个性化处理和建构性反思,然后进行课堂实践。
2.备课管理
针对以往教案检查流于形式、看数量不看内容的情况,我们实施免查、常规检查和重点抽查制度。
免查:出色完成一个单元或一章备课任务、课堂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度高、教学成绩显著的教师予以免查,免查对象每学期认定一次。
常规检查:由教务处组织,教研组长具体负责,每月的最后一周检查教师的教案。若出现严重抄袭教案情况将以短信的形式告知个人。
重点抽查:重点抽查对象名单由教务处确定,课堂教学考核小组不定期进课堂听随堂课,并检查当堂教案。
我们认为,备课只是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上好课,把学生教好。备课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不能流于形式,应讲究实效。同样,备课检查只是一种督促,而不是目的,备课检查的方式也应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采取何种形式的检查不是那么重要。
(二)课堂教学视导与考核
针对以往课堂教学评论多研究少、缺乏问题意识、常常错失研究时机的情况,我们采取以下三种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指导和考核。
1.课堂调研。设立课堂教学调研周;组织各学科课堂教学视导与考核小组,进课堂现场观课;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召开课堂教学调研会,探讨问题,总结经验,引领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2.推门听课。由学校领导带头,组织学科骨干教师推门听课,促进教师上好每节课,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学校领导每周至少要听两节随堂课,并把分析反馈表交给教务处,作为期末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3.学生推荐优秀课。为了促进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施学生推荐优秀课制度。具体操作是:每个班级每天推荐优秀课1节,由班级推荐小组写出推荐理由,推荐理由简明扼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几句话,周末上交教务处存档,教务处以适当的方式反馈给教师本人。
(三)作业与作业管理
针对作业布置缺乏层次、容量过大的现状,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改革要求,并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1. 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的同时,要注明完成时间,并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
2. 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五大学科每天作业量都不得超过30分钟,合计不超过2个小时。
3.除九年级教师可以为学生挑选一套教辅资料外,七、八年级教师不得布置额外作业。
4. 要求教师做到作业有布置就有批改,有批改就有反馈。每周面批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业。
5.学校领导不定期到教师办公室抽查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对落实不到位的教师要进行谈话。
(四)检测与评价
各备课组要基于教学目标精编单元过关练习,练习要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学业考试的要求,做到一人命题,一人审核。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命题以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为依据,体现近年来初中学科学业考试命题的特点与趋势,试题难度适中,试题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
三、我们的体会:教师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改进管理
(一)建立民主开放的管理机制。由于教师与管理者、不同教师之间在管理过程中各自的关注点不同,因此,管理过程必须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过程,是一个集思广益、多元参与决策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管理过程中,既要让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管理中来,又要重视个别教师的建议。学校每一项管理措施的出台和完善,每一次教学业绩考核及评估的改进,都必须考虑教师发展的实际,给予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管理的主体。当每一位教师都把教学管理作为内在的紧迫要求和自觉行动,通过积极主动的、持续的实践理解制度、接受制度,并从中不断体验快乐、充实与成功之时,教师发展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二)用研究的方式改进管理。为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规范,这些教学规范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作起到了保障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无疑是重要的。但是,作为教学管理者,应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不断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理性思考,用研究的方式解决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摈弃对教师专业发展可能构成阻力的一些做法,创新一些能激发教师教学热情的管理方式,发挥管理的引领与培养职能。
总之,学校教学管理,既要突出规范管理和严格管理的要求,让每位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又要立足于服务、立足于教师发展,不断改进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使管理成为教师发展的助推力。◆(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灵溪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