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是一本书,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好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生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那么我们为何不将作文教学融于生活当中,让学生走进生活,书写生活呢?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的多年的教学经验,首先阐述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此提出一些解决策略,进而使得小学作文更贴近生活,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
一、留心观察、积累素材
只有留心观察生活,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我引导学生观察周边环境——注意日月星辰的变化,留心山川河流的形态,观察风霜雨雪的景象,了解鸟兽虫鱼的习性,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观察社会生活——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参观工厂,访问农家;观察学校生活——注意学校开展的活动,大到开学典礼、运动会,小到主题班会、同学的课堂发言;观察家庭生活——留心家里今天来了什么客人,爸爸又买了什么新电器,妈妈又添了什么新衣服,家里人的言谈举止……学生观察前,要提出观察要求,进行相应的指导。观察后要写观察日记,把每天观察到事、人、景、物选取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不拘长短,不拘内容形式。事要重点记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人要重点记下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景要重点记下景物形状、颜色、大小、动、静特点;物要重点记下物件的外形和结构,用途与功能等。学生的词汇不断地丰富,优美的修辞饰句手法也不断地得到巩固练习,等到写作文时,学生马上会想到平日积累的大量对口素材,便会慢慢地做到下笔如有神。
二、回忆生活、巧用素材
每次作文,我都事先把题目公布出来,如《运动会上》、《上学路上》、《第一次做饭》、《记一次劳动》等。这样做,可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生活的往事,寻找感受最深的精彩瞬间,素材丰富了,灵感也有了。
有一位学生在《记一次劳动》一文中这样写道:秋天来了,树上的叶子变黄了。风一吹,树叶一片片、一阵阵飘落下来。有的随风直打旋,像飞舞着的蝴蝶一样好看。校园里落叶积满了地,有的像扇子,有的像喇叭,还有的像粽子。我和小兰挥动扫帚,使劲地扫,树叶很快堆成一座小山。不一会,我身上便汗津津的,胳膊也酸溜溜的,不听使唤了。我把身子靠在树上埋怨说:“妈妈平时只知道让俺读书、写字,就是不让俺参加劳动。”一边说一边弯下腰去拣了几片最大的树叶,当作扇子摇着。小兰看见了,打趣地说:“华姐姐,要是给那树叶加个长把儿,你不就是铁扇公主了吗?”我白了她一眼,赶忙回击她:“我要是铁扇公主,那你不就是随从的小妖精了吗!”这篇习作,写得生动有趣,逼真地反映了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它的成功源于对生活的回忆,对周围事物的细心观察。
三、减少限制,启发自由表达
重视作文指导,决不是限制作文写作。我们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写作,乐于表达,就是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尽情的释放生命的活力,尽情倾吐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限制过多,要求过于苛刻,戴着镣铐跳舞总是跳不好的。因此,要大力提倡自由表达。
在生活中体验是积累素材,但决不是强迫学生只使用这一种素材。而且在课内作文要求离学生生活较远时,还可以适当放宽限制。平时的日记练笔,更是可以想什么写什么。只要是学生的真情实感,内心的表白,我们都应鼓励支持。即使有了这样那样的不足,也应在保护积极性的前提下,给予细致耐心的指导。我们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应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感想,不能用大道理去压制他们。学生的语言表达也不同。有的用词华丽;有的用词质朴;有的多有内心独白……“万紫千红总是春”,各具个性的语言才是自由表达的结果,因此,老师不應以自己的好恶来影响学生,更不能限制学生个性语言的表达。天下至文皆是出于童心之作,为此,我们一定要减少限制,让学生充分发挥那童心本质,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小学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教学时,我们要以课堂为起点,以学生为主体,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以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教材,用生活的经验获取更多的知识,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从中受到真正的启迪。这样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才能引导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学习、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一、留心观察、积累素材
只有留心观察生活,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我引导学生观察周边环境——注意日月星辰的变化,留心山川河流的形态,观察风霜雨雪的景象,了解鸟兽虫鱼的习性,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观察社会生活——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参观工厂,访问农家;观察学校生活——注意学校开展的活动,大到开学典礼、运动会,小到主题班会、同学的课堂发言;观察家庭生活——留心家里今天来了什么客人,爸爸又买了什么新电器,妈妈又添了什么新衣服,家里人的言谈举止……学生观察前,要提出观察要求,进行相应的指导。观察后要写观察日记,把每天观察到事、人、景、物选取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不拘长短,不拘内容形式。事要重点记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人要重点记下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景要重点记下景物形状、颜色、大小、动、静特点;物要重点记下物件的外形和结构,用途与功能等。学生的词汇不断地丰富,优美的修辞饰句手法也不断地得到巩固练习,等到写作文时,学生马上会想到平日积累的大量对口素材,便会慢慢地做到下笔如有神。
二、回忆生活、巧用素材
每次作文,我都事先把题目公布出来,如《运动会上》、《上学路上》、《第一次做饭》、《记一次劳动》等。这样做,可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生活的往事,寻找感受最深的精彩瞬间,素材丰富了,灵感也有了。
有一位学生在《记一次劳动》一文中这样写道:秋天来了,树上的叶子变黄了。风一吹,树叶一片片、一阵阵飘落下来。有的随风直打旋,像飞舞着的蝴蝶一样好看。校园里落叶积满了地,有的像扇子,有的像喇叭,还有的像粽子。我和小兰挥动扫帚,使劲地扫,树叶很快堆成一座小山。不一会,我身上便汗津津的,胳膊也酸溜溜的,不听使唤了。我把身子靠在树上埋怨说:“妈妈平时只知道让俺读书、写字,就是不让俺参加劳动。”一边说一边弯下腰去拣了几片最大的树叶,当作扇子摇着。小兰看见了,打趣地说:“华姐姐,要是给那树叶加个长把儿,你不就是铁扇公主了吗?”我白了她一眼,赶忙回击她:“我要是铁扇公主,那你不就是随从的小妖精了吗!”这篇习作,写得生动有趣,逼真地反映了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它的成功源于对生活的回忆,对周围事物的细心观察。
三、减少限制,启发自由表达
重视作文指导,决不是限制作文写作。我们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写作,乐于表达,就是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尽情的释放生命的活力,尽情倾吐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限制过多,要求过于苛刻,戴着镣铐跳舞总是跳不好的。因此,要大力提倡自由表达。
在生活中体验是积累素材,但决不是强迫学生只使用这一种素材。而且在课内作文要求离学生生活较远时,还可以适当放宽限制。平时的日记练笔,更是可以想什么写什么。只要是学生的真情实感,内心的表白,我们都应鼓励支持。即使有了这样那样的不足,也应在保护积极性的前提下,给予细致耐心的指导。我们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应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感想,不能用大道理去压制他们。学生的语言表达也不同。有的用词华丽;有的用词质朴;有的多有内心独白……“万紫千红总是春”,各具个性的语言才是自由表达的结果,因此,老师不應以自己的好恶来影响学生,更不能限制学生个性语言的表达。天下至文皆是出于童心之作,为此,我们一定要减少限制,让学生充分发挥那童心本质,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小学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教学时,我们要以课堂为起点,以学生为主体,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以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教材,用生活的经验获取更多的知识,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从中受到真正的启迪。这样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才能引导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学习、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