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观察儿童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诊治的儿童HAAA的一般情况、临床指标和治疗情况。结果HAAA患儿43例,男25例,女18例;中位发病年龄6岁(1~14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15例(34.9%),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25例(58.1%),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
【机 构】
:
100045 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儿科重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100045 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儿童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诊治的儿童HAAA的一般情况、临床指标和治疗情况。
结果HAAA患儿43例,男25例,女18例;中位发病年龄6岁(1~14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15例(34.9%),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25例(58.1%),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3例(7.0%)。肝炎发生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的中位间隔时间为1个月(0~7个月),3个月内39例(90.7%)。病毒学检测示非血清型肝炎为主(42例,97.7%)。免疫学检测示IgM水平降低37例(86.0%),CD4+T淋巴细胞比例降低34例(79.1%),CD8+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27例(62.8%)。胆红素升高组的胆红素、肝酶、铁蛋白、IgE、CD8+T淋巴细胞比例较高,肝炎至再生障碍性贫血间隔时间较短(均P<0.05)。3例NSAA予对症支持治疗有效。在40例SAA/VSAA中,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9例)或免疫抑制治疗组(6例)的治疗有效率(80%)、2年生存率[(74.2±13.2)%]均高于其他治疗组(25例)[24.0%、(25.2±10.7)%](χ2=11.236,P=0.001;χ2=10.619,P=0.001)。发病年龄<6岁组患儿的2年生存率为(77.9±9.9)%,较>6岁组[(18.9±9.5)%]明显延长(χ2=8.410,P=0.004)。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免疫抑制治疗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结论我国儿童HAAA重型/极重型多见,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免疫抑制治疗可改善预后。
其他文献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类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和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严重血液病。目前对缺乏全相合同胞供者的AA患者,多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的免疫抑制治疗(IST),约1/3的患者IST无效,且IST存在一定临床风险,严重不良反应可致ATG治疗相关死亡。因此,有必要开展有关IST的疗效预测研究,为临床提供较为明确的疗效预测指标,使IST病例选择更为合理,从而进一步提高远期疗效。现
目的探讨髓母细胞瘤(MB)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有明确组织病理学亚型的MB患儿83例,回顾性分析其组织病理学亚型、发病时年龄、性别、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复发及肿瘤复发部位之间的关系。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3例(男53例,女30例)患儿中,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3岁,69例(男44例、女2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外泌体对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功能的影响。方法酶消化法原代培养hUMSCs和hUVECs,传代扩增至第3代,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鉴定2种细胞表面标志物;收集培养的第3代hUMSCs无血清培养基,提取外泌体,在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并用流式细胞分析仪鉴定其表面标志物;体外培养第3代hUVECs分为对照组、高糖组(20 mmol/L)、外泌体+
目的对41例髓母细胞瘤患儿给予HIT-2000方案治疗,分析其5年无病生存率和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探讨适合国内儿童髓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治疗的髓母细胞瘤患儿共41例,年龄1.3~15.5岁。所有患儿均为手术切除肿瘤后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儿科采用HIT-2000方案治疗。综合分析患儿的放化疗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无事件生存
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是由于珠蛋白生成障碍而导致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临床常见的为β和α肽链合成障碍而出现的β-地贫和α-地贫。这2类地贫的中间型和重型患者均出现较为明显的贫血,对患儿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影响极大,需要依赖持续输血维持生命。该病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病率高达7%~20%,危害较大,因此,对地贫的预防和规范性治疗,以及目标人群的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就地贫患者的输血、驱铁治疗、健康教育及地贫的
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某些临床表现与小儿血液系统疾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常导致一系或多系血细胞的改变,易合并感染及继发恶性肿瘤。临床医师加强对免疫缺陷病血液学表现的认识,对疾病鉴别诊断、并发症或合并症的判断,以及对疾病预后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肿瘤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表达的某种生物标志物、采用相应的特异性药物结合靶点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随着对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儿童血液肿瘤的治疗已由传统化疗、放疗的细胞攻击模式向靶向性治疗模式转变。现重点针对细胞表面分子的单克隆抗体、针对特异融合基因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及嵌合抗原受体T淋巴细胞的免疫疗法等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的相关接头蛋白-1(Gab-1)、胶质瘤相关肿瘤基因同源物-1(Gli-1)在儿童髓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分析其蛋白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Gab-1、Gli-1在40例儿童髓母细胞瘤组织芯片中的表达,运用Chi-square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分析Gab-1、Gli-1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
目的检测金属硫蛋白1H(MT1H)在儿童和青少年骨肉瘤血清中的表达,分析MT1H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MT1H对人骨肉瘤细胞U2OS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T1H在儿童和青少年骨肉瘤和骨良性疾病中表达情况,分析MT1H表达和骨肉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在体外将MT1H基因转染人骨肉瘤细胞U2OS,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