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护理措施。
方法:将30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每组150例,其中一组为对照组,仅行常规护理措施,另一组为观察组,行加强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感染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发病10例,占6.67%,未发病140例,占93.33%,对照组发病36例,占24%,未发病114例,占76%。
结论:两组间置管相关性感染发病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重视深静脉置管感染的预防工作是控制感染的关键。
关键词:深静脉置管预防护理置管相关性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62-01
深静脉置管是在抢救危重病中采取的主要措施,由于危重患者外周血管难以置管,故采取此种方式置管。深静脉置管具有操作简单、痛苦少等优点,能够对于大失血、失液患者及时快速地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但是目前发现深静脉置管后由于留管时间长,且属于有创操作,容易继发感染。因此我院对深静脉置管患者行预防护理措施,防止感染发生,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临床观察病例均为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患者,共有300例,均采取深静脉置管。其中男性患者共有187例,女性患者共有113例。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68岁,平均年龄为72.6岁。其中行颈静脉穿刺的有62例,行股静脉穿刺的有58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有180例。
1.2研究方法。规范化操作进行深静脉置管,置管后于穿刺处常规消毒换药封管。将30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仅行常规护理措施;另一组为观察组,行加强护理措施,具体包括常规消毒换药前需要消毒医护人员的双手,严格按照手消毒流程进行;加强交接班,关于置管深度、时间等,如果发现局部红肿,需要及时处理;护理置管接头,用碘伏及肝素消毒封管,同时于局部防止皮下肿胀;补液及营养补充时要严格无菌操作;长期输入脂肪乳等大分子液体时,控制滴数,密切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反应,如遇不适及时对症处理。
1.3观察目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感染发生情况。诊断标准为:①体温升高至38℃以上;②沿着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③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和渗液排出;④排除其他物理因素引起。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频数及频率来表示病例数及所占构成比,非参检验使用卡方检验,定检验标准a=0.05,若P<0.05,则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若P>0.05,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深静脉置管进行营养补充及快速补液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被推广,但是同时发现,一般医护情况下导致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病例数高居不下,占置管总病人数的10%—30%左右,需要预防性及治疗性地使用抗生素对症处理。如何降低留置深静脉导管治疗过程中的感染是目前临床护理工作研究的重点之一。临床上观察发现,导致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因素主要有:①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导致逆行性感染发生,大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由于其免疫力下降,使机体不能抵抗外界病菌侵袭,当机体接触到外界致病菌时,很容易发生感染;②置管时发生污染,表面皮肤损伤,破坏了机体体表对外界的防御功能,致病菌很容易通过导管侵入到体内,受到外界的污染,从而造成管腔内的感染;③置管时间长,置管后使创口周围的部分被血凝块覆盖,导管内沉积了大量纤维蛋白,形成了一层厚纤维膜,为微生物的寄生提供了有利环境,使得感染发生;④平时导管护理不当,导致输液治疗时发生感染,使外界的细菌直接通过导管进入到体内。
针对引起的各项因素,临床护理工作应当做到:①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病,补充营养,补液治疗,如果发生感染后,可以行局部病原菌培养,行抗炎治疗;②医务人员要不断提高置管的熟练程度,如果不能迅速地将导管插入到位,会使得局部的组织遭受严重损伤,引起置管相关性感染及炎症反应;同时要严格掌握无菌操作,严格消毒后置管,护理中也要注意消毒操作;③置管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缩短置管的时间,当治疗目的达到后,及时将导管拔除,预防性使用低级抗生素预防感染发生;同时与患者及家属交代好病情,对患者进行导管护理方法的教育,告知他们平时所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④导管留置中要固定好,防其脱落,每天要消毒后进行纱布敷料更换,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及置管处的局部情况,及时对症处理,必要时行细菌培养,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治疗。本研究中发现,通过加强护理措施下的置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病例数有明显下降,两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为了降低深静脉置管引起的感染,需要医护人员共同的努力,只有重视预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置管相关性感染就一定能得到有效地控制。
参考文献
[1]杨晓霞,赵光红.临床管道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8
[2]孙丽娟.深静脉置管后局部感染的观察及护理对策[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10):95-96
[3]李芬.深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0(17):118
[4]施红梅.深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8,21(25):83
[5]刘金媚.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8,12(29):162
方法:将30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每组150例,其中一组为对照组,仅行常规护理措施,另一组为观察组,行加强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感染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发病10例,占6.67%,未发病140例,占93.33%,对照组发病36例,占24%,未发病114例,占76%。
结论:两组间置管相关性感染发病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重视深静脉置管感染的预防工作是控制感染的关键。
关键词:深静脉置管预防护理置管相关性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62-01
深静脉置管是在抢救危重病中采取的主要措施,由于危重患者外周血管难以置管,故采取此种方式置管。深静脉置管具有操作简单、痛苦少等优点,能够对于大失血、失液患者及时快速地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但是目前发现深静脉置管后由于留管时间长,且属于有创操作,容易继发感染。因此我院对深静脉置管患者行预防护理措施,防止感染发生,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临床观察病例均为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患者,共有300例,均采取深静脉置管。其中男性患者共有187例,女性患者共有113例。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68岁,平均年龄为72.6岁。其中行颈静脉穿刺的有62例,行股静脉穿刺的有58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有180例。
1.2研究方法。规范化操作进行深静脉置管,置管后于穿刺处常规消毒换药封管。将30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仅行常规护理措施;另一组为观察组,行加强护理措施,具体包括常规消毒换药前需要消毒医护人员的双手,严格按照手消毒流程进行;加强交接班,关于置管深度、时间等,如果发现局部红肿,需要及时处理;护理置管接头,用碘伏及肝素消毒封管,同时于局部防止皮下肿胀;补液及营养补充时要严格无菌操作;长期输入脂肪乳等大分子液体时,控制滴数,密切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反应,如遇不适及时对症处理。
1.3观察目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感染发生情况。诊断标准为:①体温升高至38℃以上;②沿着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③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和渗液排出;④排除其他物理因素引起。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频数及频率来表示病例数及所占构成比,非参检验使用卡方检验,定检验标准a=0.05,若P<0.05,则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若P>0.05,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深静脉置管进行营养补充及快速补液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被推广,但是同时发现,一般医护情况下导致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病例数高居不下,占置管总病人数的10%—30%左右,需要预防性及治疗性地使用抗生素对症处理。如何降低留置深静脉导管治疗过程中的感染是目前临床护理工作研究的重点之一。临床上观察发现,导致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因素主要有:①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导致逆行性感染发生,大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由于其免疫力下降,使机体不能抵抗外界病菌侵袭,当机体接触到外界致病菌时,很容易发生感染;②置管时发生污染,表面皮肤损伤,破坏了机体体表对外界的防御功能,致病菌很容易通过导管侵入到体内,受到外界的污染,从而造成管腔内的感染;③置管时间长,置管后使创口周围的部分被血凝块覆盖,导管内沉积了大量纤维蛋白,形成了一层厚纤维膜,为微生物的寄生提供了有利环境,使得感染发生;④平时导管护理不当,导致输液治疗时发生感染,使外界的细菌直接通过导管进入到体内。
针对引起的各项因素,临床护理工作应当做到:①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病,补充营养,补液治疗,如果发生感染后,可以行局部病原菌培养,行抗炎治疗;②医务人员要不断提高置管的熟练程度,如果不能迅速地将导管插入到位,会使得局部的组织遭受严重损伤,引起置管相关性感染及炎症反应;同时要严格掌握无菌操作,严格消毒后置管,护理中也要注意消毒操作;③置管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缩短置管的时间,当治疗目的达到后,及时将导管拔除,预防性使用低级抗生素预防感染发生;同时与患者及家属交代好病情,对患者进行导管护理方法的教育,告知他们平时所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④导管留置中要固定好,防其脱落,每天要消毒后进行纱布敷料更换,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及置管处的局部情况,及时对症处理,必要时行细菌培养,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治疗。本研究中发现,通过加强护理措施下的置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病例数有明显下降,两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为了降低深静脉置管引起的感染,需要医护人员共同的努力,只有重视预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置管相关性感染就一定能得到有效地控制。
参考文献
[1]杨晓霞,赵光红.临床管道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8
[2]孙丽娟.深静脉置管后局部感染的观察及护理对策[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10):95-96
[3]李芬.深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0(17):118
[4]施红梅.深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8,21(25):83
[5]刘金媚.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8,12(2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