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祖传十几代的手工制作五香豆干、高山竹林中尚未破土竹笋晒成的鲜嫩笋尖干、养蜂二十多年的老人酿制的中华蜂蜜、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有机稻米……看过《舌尖上的中国2》,很多人都希望品尝到这些徽州纯天然美味食材。黄山黟县大学生村官张昱和她的小伙伴通过他们创办的淘宝网店“村官菜园”,把这些徽州美味从乡间搬到了网上,让众多网友不出家门就尽享原味美食。
张昱,一个1987年出生的城市姑娘,因为一个朴实的信念,在黟县南屏村这片皖南土地上一待就是三年。乡村纯朴的风土人情,带给她厚实的记忆和满满的感动,一个梦想也随之深深地根植在她的心里——让网络改变村民的生活。
一碗豆浆,
让她做起网络小掌柜
2014年8月15日,是张昱任职村官年满三年的日子。三年时间,在她现在所在的这个徽州古村落南屏村面前,短暂得不值一提。可是对于张昱来说,这三年的时光给了她太多的回忆和收获、成长和感动。
2011年从铜陵学院财会专业毕业以后,她就通过了当年的安徽省第四届大学生村官选聘考试,被安排到黟县碧阳镇南屏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带着满心的激动和好奇,张昱被村支书领进了村。
南屏村始建于元明年间,聚居着近千人,至今仍较好地保存着8幢古祠堂,当地村民依靠不多的山林和土地,生活并不富裕。来村里没几天,新鲜劲刚一过去,张昱就琢磨开了自己这村官该怎么当。书上没有“村官指南”,网络上也没有“村官攻略”,人生地不熟,张昱心里没底了。
工作方法还没想到,难题却是一件接着一件来了。
住宿和吃饭是张昱首先面临的问题。村委会里的一间小平顶房从中间隔开,一半办公,一半是她的卧室,一床一书架就占据了几乎全部空间。没有空调,夏天太阳暴晒之后,小屋像个烤炉,只有一台小电风扇相伴,张昱几乎是夜夜无眠。村官可以去镇政府食堂吃工作餐,但是为一日三餐来回奔走实在折腾,去镇里吃饭的想法就打消了,张昱只好去小卖部买面包、泡面解决,就这样将就近一年时间,现在她闻到泡面味就恶心。村长也曾给张昱找了个农户,让她搭伙,可她的工作时间几乎配不上村民正常的三餐时间,为了不给人添麻烦,张昱又回到自己解决温饱的状态。2013年,村委会搬迁,张昱的宿舍被安排在隔壁农户家的小房间里,有了空调,还可以借农户家厨房做饭,这让张昱特别满足。
南屏“土话”是张昱遇到的又一个难关。虽然她是屯溪人,距离黟县不远,但所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当地土话她几乎一句都听不懂。但是张昱有自己的一套土办法——每天晚上工作结束,张昱就溜达到村里的小卖部,那里是村民闲话唠嗑的地方,跟大家打过招呼,她就蹲到一旁,一边仔细听着大家聊天,一边打开手机录音功能,遇到实在听不明白的,就礼貌地打断别人,用普通话问人家“这句是什么意思”,晚上回去再将录音翻来覆去地听。清晨起床,呼吸着山村清新的空气,张昱早早来到河边,这里村民们早已一字排开在浣洗衣服,分享各自有趣的事是这个“洗衣晨会”不变的主题。“她们肚子里有数不清的有趣故事,你会觉得每天都是新鲜的。”张昱说,这是她最快乐的学习语言的方式。
就这样,才3个月时间,张昱就能拿当地土话跟大家无障碍沟通了,不少村民惊讶得直咋舌。
工作之余,张昱会在微博上跟朋友们显摆显摆自己这里的一些新鲜事,村里的土特产制作工艺、村子的历史和村民的生活故事,都是她记载的内容,没想到竟有不少人添加关注。小小的“知名度”是有了一点,可是实实在在为村民们谋福利的事,她还是没想到什么好法子,直到自己无意中邂逅了一碗俘获了她全部味觉的豆浆。
在乡村工作,张昱一有空就到周围村子里转。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昱在关麓村被远远飘来的豆浆香味瞬间吸引住了。精选优质黄豆,配上高山泉水,一碗香醇的豆浆就颠覆了张昱的价值观,感觉之前喝过的都不能再叫作豆浆。就是这惊艳的农家味,让张昱萌发了要把当地传统工艺的好味道推荐给更多人的想法。
说干就干,2013年初,张昱联系了几个小伙伴携手把南屏土特产搬到了网上,实现了古村落电子商务“零”的突破。
开拓“村官菜园”,
绿色有机是王牌
2013年,在微博和微信上做足宣传之后,“村官菜园”微博和淘宝账号分别注册成功,短短两个月之后,粉丝就突破一万人。
《舌尖上的中国》曾介绍过地道的徽州美食,张昱和她的小伙伴们就是要做这样纯粹又有特色的网上菜园。为了搜寻最高品质的食材,张昱和隔壁村的村官几乎每周都要进到山里,不仅腿跑得勤,心也操得细,对于食材品种和品质的选择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
“花阿姨家的笋尖干”是“村官菜园”的一道招牌食材,可是挑选的过程有多严格是所有人都难以想象的。为了做好笋尖品质的把关,张昱和小伙伴几乎跑遍了周围的十几个村落。1斤精品笋干,需要12斤左右的新鲜竹笋入柴锅烘煮后晾晒制成,即便如此,张昱他们还是要求精益求精,选用尚未破土的鲜嫩竹笋晒制。晒得很干的笋干很脆、容易碎,需要一根根整理,半斤一包装。当年卖不完的笋尖干,张昱就留下来自己吃,从来不留到第二年再销售。“用心才能做出家乡味。”这是张昱给“村官菜园”定下的准则。
“关麓夹心豆干”也是“村官菜园”里一道颇受欢迎的地方美食,曾颠覆张昱价值观的那碗豆浆就是出自于此。这种夹心豆干是由当地一家十几代祖传的家庭手工作坊供应,区别于市场上豆制品用石膏点卤,关麓豆干全是人工用卤水点卤、纯手工压榨,然后用刀切成一块一块的,再加上火腿、牛肉等各色馅料,一道完整的工序需要至少三天时间。
“村官菜园”淘宝店不仅产品过硬,而且不刷信誉、不强求好评、不过度包装,产品的介绍语言也都平实亲和。张昱会在网上店铺里写一些和商品有关的文字,其中“77岁的老蜂农”的故事就感动了很多人——“去收蜂蜜那天,老爷爷像往常一样开蜂箱、取蜂巢、割蜂蜜、过滤装陶罐储存,一旁看着,就觉得他像在完成一套仪式。57箱中华蜂在这里居住了20多年,他说这些中华蜂就像他的家人一样,小蜂走失了他就爬上树去带它们回家,有‘偷蜜贼’老虎蜂来袭击,他就会不停地查寻蜂箱,见着就消灭。”老人的蜂蜜除了自己吃和少量友情价卖给亲朋好友外,几乎不对外销售,家里甚至还有三五年前的存蜜。同样是因为感动,张昱把老人的蜂蜜搬上了“村官菜园”,一年竟能有一万多的销售额。然而这种中华蜂采集的蜂蜜,纯度很高,网络邮购的时候,在普通的玻璃瓶中剧烈摇晃可能会因为膨胀发生爆裂,不少网友笑称这是“会爆炸的蜂蜜”。为了保证蜂蜜的品质和对精美食材的追求,张昱他们通过考察国外的一些先进包装技术,最后决定采用一种成本较高的食品级塑料瓶包装,有时甚至是赔钱在做。 “村官菜园”创办一年多,黟县共有29户农民曾为张昱供过农货。在严格控制品质指标的前提下,张昱总是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从农户处收购农产品,然后通过微博和淘宝销售。这样,所有的市场压力最后都集中到张昱这里。不仅如此,每次将农产品销售以后,所得利润张昱几乎全部返还农户。合伙人开始不理解了,张昱不吭声,半天才平静地说:“你要是这样想,我就不跟你合作了。”张昱认为不是每件事都要用挣钱来衡量,既然选择做村官,就得事事把村民的利益摆在首位。“这样能帮城市和乡村之间搭一个桥梁,一方面帮村民增收,希望村民们能够更多地加入进来;另一方面也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乡村的这些绿色环保食品,让这些传统手工制作农产品的技艺传承下去。”
一粒种子,
激起梦想的涟漪
除了做在网上卖笋尖、蜂蜜、菜籽油等这些“不务正业”的事,村官张昱也用她大学生的新思路帮忙解决了南屏村的历史遗留难题——留守儿童暑期安置问题。
全村从小学到初中共有三十多名留守儿童,学校放暑假的时候,正赶上农忙,这群孩子基本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仿照城里孩子的“夏令营”活动,2013年暑假,张昱干脆自己办起了留守儿童暑期学堂,上午辅导暑期作业,下午进行课外活动,地点就设在村支部。也是受到“村官菜园”的启发,有人在网上淘食材,张昱干脆通过微博和微信在网上淘起了志愿者老师。
张昱招募志愿者,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进南屏村一切景点费、食宿费自理;二是有足够的技能或精彩的故事可以和孩子们分享。期间有一些在校大学生来做短期辅导,更吸引了一批社会人士的积极参与,有安徽大学的广电系的教授来给孩子讲“非洲大草原”、有著名的诗人给孩子们说“大学”的样子,有新浪旅游的编辑来给孩子们说自己在诗巴丹潜水的经历,有热爱徽州文化的杂志编辑来给孩子们说乡村故事和环境保护等等。这些有趣的课程打开了孩子们的眼界,在他们的内心埋下一颗对未来无限憧憬的种子。
因为办留守儿童暑期学堂和“村官菜园”,张昱在2013年底被省里评为“平凡人,中国梦”十大人物,拿到了5万元奖金。这笔奖金,张昱恰到好处地为“村官菜园”添置了一样她自己的“自主品牌”——绿色有机水稻。为此,她还专门去北京和上海周边考察了当地比较成熟的有机水稻种植技术。碧阳镇政府也给了张昱很大的支持,不仅帮助她在碧山村流转来16亩优质农田,还替她解决了十年的土地租金。
那段时间是张昱最忙的时候,网上菜园在经营着,村里的工作也是忙的几乎抽不开身,这边自己的试验田还要选种、育苗、插秧、拔草……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处理村务,八九点出门去试验田,吃饭基本就在田埂上解决,晚上回到村支部再加班到深夜处理订单。很紧张,但也有条不紊。村民都知道张昱的水稻和别家不同,张昱称这是“优质三无水稻”,即无除草剂、无化学农药、无化学肥料,提倡回归原始农业,施用农家肥和生物肥(沼渣和沼液),农田里伫立的一盏盏太阳能灭虫灯更是将现代科技和纯粹种植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那都是没办法的事情,庄稼地里长虫子也是一样。秧苗一长起来,有一块田就出现了虫变的苗头。张昱赶紧找来农业种植的专家协商解决问题。抓紧时间施农药!这是专家给出的唯一答案。张昱的倔脾气上来了,说过不打农药就不打农药,不然还怎么叫三无水稻,自欺欺人的事她干不出来。
专家被她气走了,可是虫变还在蔓延!怎么办?张昱苦思冥想了好几天,决定去寻找民间的土办法。不知寻访了多少有经验的老农,最后有人告诉她可以尝试在虫变的稻田里撒上石灰。张昱立刻上网百度,发现这个方法果然有记载,大致原理是石灰发酵后可以通过酸碱调节的方式杀死病虫害。
张昱赶紧买来100斤生石灰撒进稻田,虫变居然奇迹般地遏制住了。
8月,张昱的实验水稻快要成熟了,田里的稻谷开始结出满满的谷粒。张昱每天都会骑着她的“小电驴”去碧山村赴她的“绿色约会”。走过稻田,俯身查看稻穗,“试验田里的稻子低垂下了腰身,天空放晴,阵阵稻香随风自由地飘,每一天都是更加金黄的模样。”8月21日,张昱在微博上这样描述即将收获的喜悦。
9月上中旬,实验田里的水稻就要成熟了。张昱一早就联系好了收割、晾晒场地、脱粒和真空包装等工序,产品包装的设计是她找来同学友情帮忙的。粗脱壳、不抛光,尽可能地保存每一粒米的营养,普通大米的市场售价在3元左右,她的绿色有机大米却可以在网上卖到18元一斤,还供不应求。“今年是第一年种植,16亩田的产量只有6000斤大米,全部卖出去几乎还是亏损。可是,这种永续农法的种植模式,却可以保护和优化土壤,其中的意义是不可以单纯用金钱来衡量的。”张昱说,她想用自己的方式,在乡村播撒绿色有机农业这个理想的种子,从而保留住乡村最宝贵的生态,然后一个涟漪接着一个涟漪把这个理想无限扩大。
“我们可能没办法一下子去改变村民的一些观念和习惯,但是我们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慢慢地引导村民改变、提升,引导他们学会更好地和市场对接,认识电子商务,认识网络市场,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改善生活。”雨过地皮湿,张昱说,不管力量多么微小,贵在持之以恒。
张昱,一个1987年出生的城市姑娘,因为一个朴实的信念,在黟县南屏村这片皖南土地上一待就是三年。乡村纯朴的风土人情,带给她厚实的记忆和满满的感动,一个梦想也随之深深地根植在她的心里——让网络改变村民的生活。
一碗豆浆,
让她做起网络小掌柜
2014年8月15日,是张昱任职村官年满三年的日子。三年时间,在她现在所在的这个徽州古村落南屏村面前,短暂得不值一提。可是对于张昱来说,这三年的时光给了她太多的回忆和收获、成长和感动。
2011年从铜陵学院财会专业毕业以后,她就通过了当年的安徽省第四届大学生村官选聘考试,被安排到黟县碧阳镇南屏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带着满心的激动和好奇,张昱被村支书领进了村。
南屏村始建于元明年间,聚居着近千人,至今仍较好地保存着8幢古祠堂,当地村民依靠不多的山林和土地,生活并不富裕。来村里没几天,新鲜劲刚一过去,张昱就琢磨开了自己这村官该怎么当。书上没有“村官指南”,网络上也没有“村官攻略”,人生地不熟,张昱心里没底了。
工作方法还没想到,难题却是一件接着一件来了。
住宿和吃饭是张昱首先面临的问题。村委会里的一间小平顶房从中间隔开,一半办公,一半是她的卧室,一床一书架就占据了几乎全部空间。没有空调,夏天太阳暴晒之后,小屋像个烤炉,只有一台小电风扇相伴,张昱几乎是夜夜无眠。村官可以去镇政府食堂吃工作餐,但是为一日三餐来回奔走实在折腾,去镇里吃饭的想法就打消了,张昱只好去小卖部买面包、泡面解决,就这样将就近一年时间,现在她闻到泡面味就恶心。村长也曾给张昱找了个农户,让她搭伙,可她的工作时间几乎配不上村民正常的三餐时间,为了不给人添麻烦,张昱又回到自己解决温饱的状态。2013年,村委会搬迁,张昱的宿舍被安排在隔壁农户家的小房间里,有了空调,还可以借农户家厨房做饭,这让张昱特别满足。
南屏“土话”是张昱遇到的又一个难关。虽然她是屯溪人,距离黟县不远,但所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当地土话她几乎一句都听不懂。但是张昱有自己的一套土办法——每天晚上工作结束,张昱就溜达到村里的小卖部,那里是村民闲话唠嗑的地方,跟大家打过招呼,她就蹲到一旁,一边仔细听着大家聊天,一边打开手机录音功能,遇到实在听不明白的,就礼貌地打断别人,用普通话问人家“这句是什么意思”,晚上回去再将录音翻来覆去地听。清晨起床,呼吸着山村清新的空气,张昱早早来到河边,这里村民们早已一字排开在浣洗衣服,分享各自有趣的事是这个“洗衣晨会”不变的主题。“她们肚子里有数不清的有趣故事,你会觉得每天都是新鲜的。”张昱说,这是她最快乐的学习语言的方式。
就这样,才3个月时间,张昱就能拿当地土话跟大家无障碍沟通了,不少村民惊讶得直咋舌。
工作之余,张昱会在微博上跟朋友们显摆显摆自己这里的一些新鲜事,村里的土特产制作工艺、村子的历史和村民的生活故事,都是她记载的内容,没想到竟有不少人添加关注。小小的“知名度”是有了一点,可是实实在在为村民们谋福利的事,她还是没想到什么好法子,直到自己无意中邂逅了一碗俘获了她全部味觉的豆浆。
在乡村工作,张昱一有空就到周围村子里转。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昱在关麓村被远远飘来的豆浆香味瞬间吸引住了。精选优质黄豆,配上高山泉水,一碗香醇的豆浆就颠覆了张昱的价值观,感觉之前喝过的都不能再叫作豆浆。就是这惊艳的农家味,让张昱萌发了要把当地传统工艺的好味道推荐给更多人的想法。
说干就干,2013年初,张昱联系了几个小伙伴携手把南屏土特产搬到了网上,实现了古村落电子商务“零”的突破。
开拓“村官菜园”,
绿色有机是王牌
2013年,在微博和微信上做足宣传之后,“村官菜园”微博和淘宝账号分别注册成功,短短两个月之后,粉丝就突破一万人。
《舌尖上的中国》曾介绍过地道的徽州美食,张昱和她的小伙伴们就是要做这样纯粹又有特色的网上菜园。为了搜寻最高品质的食材,张昱和隔壁村的村官几乎每周都要进到山里,不仅腿跑得勤,心也操得细,对于食材品种和品质的选择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
“花阿姨家的笋尖干”是“村官菜园”的一道招牌食材,可是挑选的过程有多严格是所有人都难以想象的。为了做好笋尖品质的把关,张昱和小伙伴几乎跑遍了周围的十几个村落。1斤精品笋干,需要12斤左右的新鲜竹笋入柴锅烘煮后晾晒制成,即便如此,张昱他们还是要求精益求精,选用尚未破土的鲜嫩竹笋晒制。晒得很干的笋干很脆、容易碎,需要一根根整理,半斤一包装。当年卖不完的笋尖干,张昱就留下来自己吃,从来不留到第二年再销售。“用心才能做出家乡味。”这是张昱给“村官菜园”定下的准则。
“关麓夹心豆干”也是“村官菜园”里一道颇受欢迎的地方美食,曾颠覆张昱价值观的那碗豆浆就是出自于此。这种夹心豆干是由当地一家十几代祖传的家庭手工作坊供应,区别于市场上豆制品用石膏点卤,关麓豆干全是人工用卤水点卤、纯手工压榨,然后用刀切成一块一块的,再加上火腿、牛肉等各色馅料,一道完整的工序需要至少三天时间。
“村官菜园”淘宝店不仅产品过硬,而且不刷信誉、不强求好评、不过度包装,产品的介绍语言也都平实亲和。张昱会在网上店铺里写一些和商品有关的文字,其中“77岁的老蜂农”的故事就感动了很多人——“去收蜂蜜那天,老爷爷像往常一样开蜂箱、取蜂巢、割蜂蜜、过滤装陶罐储存,一旁看着,就觉得他像在完成一套仪式。57箱中华蜂在这里居住了20多年,他说这些中华蜂就像他的家人一样,小蜂走失了他就爬上树去带它们回家,有‘偷蜜贼’老虎蜂来袭击,他就会不停地查寻蜂箱,见着就消灭。”老人的蜂蜜除了自己吃和少量友情价卖给亲朋好友外,几乎不对外销售,家里甚至还有三五年前的存蜜。同样是因为感动,张昱把老人的蜂蜜搬上了“村官菜园”,一年竟能有一万多的销售额。然而这种中华蜂采集的蜂蜜,纯度很高,网络邮购的时候,在普通的玻璃瓶中剧烈摇晃可能会因为膨胀发生爆裂,不少网友笑称这是“会爆炸的蜂蜜”。为了保证蜂蜜的品质和对精美食材的追求,张昱他们通过考察国外的一些先进包装技术,最后决定采用一种成本较高的食品级塑料瓶包装,有时甚至是赔钱在做。 “村官菜园”创办一年多,黟县共有29户农民曾为张昱供过农货。在严格控制品质指标的前提下,张昱总是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从农户处收购农产品,然后通过微博和淘宝销售。这样,所有的市场压力最后都集中到张昱这里。不仅如此,每次将农产品销售以后,所得利润张昱几乎全部返还农户。合伙人开始不理解了,张昱不吭声,半天才平静地说:“你要是这样想,我就不跟你合作了。”张昱认为不是每件事都要用挣钱来衡量,既然选择做村官,就得事事把村民的利益摆在首位。“这样能帮城市和乡村之间搭一个桥梁,一方面帮村民增收,希望村民们能够更多地加入进来;另一方面也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乡村的这些绿色环保食品,让这些传统手工制作农产品的技艺传承下去。”
一粒种子,
激起梦想的涟漪
除了做在网上卖笋尖、蜂蜜、菜籽油等这些“不务正业”的事,村官张昱也用她大学生的新思路帮忙解决了南屏村的历史遗留难题——留守儿童暑期安置问题。
全村从小学到初中共有三十多名留守儿童,学校放暑假的时候,正赶上农忙,这群孩子基本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仿照城里孩子的“夏令营”活动,2013年暑假,张昱干脆自己办起了留守儿童暑期学堂,上午辅导暑期作业,下午进行课外活动,地点就设在村支部。也是受到“村官菜园”的启发,有人在网上淘食材,张昱干脆通过微博和微信在网上淘起了志愿者老师。
张昱招募志愿者,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进南屏村一切景点费、食宿费自理;二是有足够的技能或精彩的故事可以和孩子们分享。期间有一些在校大学生来做短期辅导,更吸引了一批社会人士的积极参与,有安徽大学的广电系的教授来给孩子讲“非洲大草原”、有著名的诗人给孩子们说“大学”的样子,有新浪旅游的编辑来给孩子们说自己在诗巴丹潜水的经历,有热爱徽州文化的杂志编辑来给孩子们说乡村故事和环境保护等等。这些有趣的课程打开了孩子们的眼界,在他们的内心埋下一颗对未来无限憧憬的种子。
因为办留守儿童暑期学堂和“村官菜园”,张昱在2013年底被省里评为“平凡人,中国梦”十大人物,拿到了5万元奖金。这笔奖金,张昱恰到好处地为“村官菜园”添置了一样她自己的“自主品牌”——绿色有机水稻。为此,她还专门去北京和上海周边考察了当地比较成熟的有机水稻种植技术。碧阳镇政府也给了张昱很大的支持,不仅帮助她在碧山村流转来16亩优质农田,还替她解决了十年的土地租金。
那段时间是张昱最忙的时候,网上菜园在经营着,村里的工作也是忙的几乎抽不开身,这边自己的试验田还要选种、育苗、插秧、拔草……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处理村务,八九点出门去试验田,吃饭基本就在田埂上解决,晚上回到村支部再加班到深夜处理订单。很紧张,但也有条不紊。村民都知道张昱的水稻和别家不同,张昱称这是“优质三无水稻”,即无除草剂、无化学农药、无化学肥料,提倡回归原始农业,施用农家肥和生物肥(沼渣和沼液),农田里伫立的一盏盏太阳能灭虫灯更是将现代科技和纯粹种植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那都是没办法的事情,庄稼地里长虫子也是一样。秧苗一长起来,有一块田就出现了虫变的苗头。张昱赶紧找来农业种植的专家协商解决问题。抓紧时间施农药!这是专家给出的唯一答案。张昱的倔脾气上来了,说过不打农药就不打农药,不然还怎么叫三无水稻,自欺欺人的事她干不出来。
专家被她气走了,可是虫变还在蔓延!怎么办?张昱苦思冥想了好几天,决定去寻找民间的土办法。不知寻访了多少有经验的老农,最后有人告诉她可以尝试在虫变的稻田里撒上石灰。张昱立刻上网百度,发现这个方法果然有记载,大致原理是石灰发酵后可以通过酸碱调节的方式杀死病虫害。
张昱赶紧买来100斤生石灰撒进稻田,虫变居然奇迹般地遏制住了。
8月,张昱的实验水稻快要成熟了,田里的稻谷开始结出满满的谷粒。张昱每天都会骑着她的“小电驴”去碧山村赴她的“绿色约会”。走过稻田,俯身查看稻穗,“试验田里的稻子低垂下了腰身,天空放晴,阵阵稻香随风自由地飘,每一天都是更加金黄的模样。”8月21日,张昱在微博上这样描述即将收获的喜悦。
9月上中旬,实验田里的水稻就要成熟了。张昱一早就联系好了收割、晾晒场地、脱粒和真空包装等工序,产品包装的设计是她找来同学友情帮忙的。粗脱壳、不抛光,尽可能地保存每一粒米的营养,普通大米的市场售价在3元左右,她的绿色有机大米却可以在网上卖到18元一斤,还供不应求。“今年是第一年种植,16亩田的产量只有6000斤大米,全部卖出去几乎还是亏损。可是,这种永续农法的种植模式,却可以保护和优化土壤,其中的意义是不可以单纯用金钱来衡量的。”张昱说,她想用自己的方式,在乡村播撒绿色有机农业这个理想的种子,从而保留住乡村最宝贵的生态,然后一个涟漪接着一个涟漪把这个理想无限扩大。
“我们可能没办法一下子去改变村民的一些观念和习惯,但是我们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慢慢地引导村民改变、提升,引导他们学会更好地和市场对接,认识电子商务,认识网络市场,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改善生活。”雨过地皮湿,张昱说,不管力量多么微小,贵在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