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迫切面临的问题。只有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全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结合教育工作的实际环境,在实践中经常进行反思、探讨,才能不断改善和提高音乐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有效教学 备课 课堂实践体验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改革后,教师们都想方设法去更好地实施,但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即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知、不懂的,学生有所得、有所感的内容)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有效教学对于中学音乐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有所提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情趣,又能陶冶其情操,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当前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形式教学、强制教学,造成这种低效教学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没有因地制宜地选择教材内容,充分备课;二是在课堂中不能使学生身动结合心动去感受、创造音乐,没有进行创新教学;三是课后没有进行反思总结教学。因此,必须迅速扭转音乐教学中大量存在的低效教学的不利局面,大力提倡并实践音乐的有效教学。
我认为,为实践中学音乐课的有效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音乐课的备课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曾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音乐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认识到“教”和“学”的方法的重要性。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师(教法),更要备学生(学法)。在备教法之前教师对所教的学生的学习层次、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学习方式、所教内容的难易程度、可以使用的教学资源,都要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然后教师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只有这样才可以把音乐教学的目标有效地落实到每一节课之中。
能否上一节有效课,教材的内容有决定性的因素。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的差异。如果教师一味地按照教材、教参去授课,照本宣科,那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将不尽如人意。比如人音版第三单元的《梨园金曲》,此单元要学习的是京剧。在北方,只要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就会学得津津有味,甚至自己去找资料拓展,不亦乐乎。而在南方,由于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的差异,学生对京剧的了解甚少,不懂得怎么样去感受和欣赏京剧,教学难度和效果显而易见。如果硬是生搬硬套,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削弱学生对音乐课的激情,使其产生厌恶情绪。因此,教师们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对于南方的学生可以考虑采用流行结合京剧的方式进行授课(比如以介绍百事可乐举办的京戏大赛等来引入课题),学唱的部分可以调到欣赏课的教学内容上,适当地引导学生去尝试和接受,同时可以插入粤剧的内容,让学生去分析京剧与粤剧的异同。
课堂内容的设置不可墨守成规,可通过普查的方式去掌握学生内心的动态,设置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增进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例如在沿海地区,针对学生热爱港台流行歌曲的情况,可以适当增加些内容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流行歌的教学内容。比如《学生歌》、《强》都是很好的教材。学生热情高涨,学起来分外积极,课堂效果十分好。适当增加课外的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开阔学生视野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此外,课件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既能使学生从感官上直接体验内容,又能使学生对内容产生兴趣。只要在教学中适当引导他们去思考,鼓励他们积极讨论问题,就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创设情景,提高教学手段,需要充分利用录音机、幻灯机、录像机、VCD机等多媒体教学工具,将音乐中的图像、内容、节奏等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调动他们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二、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身心的体验及创造
新音乐课标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全部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这里的参与是指学生全方位、全身心的参与。既要有身体四肢——“身动”的参与,又要有心灵、思维——“心动”的参与。
音乐活动是最生动活泼、最富有生命力的创造性活动。它需要活动主体精神与肉体、心理与生理的全方位参与。新课程标准推出后,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中,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的“身动”的参与,表面上热闹,而实际教学效果甚微。音乐课很大程度上是那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只有当学生全方位参与音乐活动时与音乐容为一体,亲自、主动去探寻、领悟、体验,才有可能对音乐真正理解和把握。因此,在音乐课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身动”与“心动”的一起参与。
托尔斯泰说过:“在自己心里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样感情之后同工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音调所能表达出这种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可见,人的内心情感是需要内在表达的。音乐则以动作、声音等可见、可听的动态形式承担了人类情感表达的重任。因此对于天性好动的中学生来说,音乐更多地需要学生的身体动作参与。例如,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身动”的机会。包括动口、动手、动脚、动体态,让学生参与创造,将自己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充分表达出来。但“身动”的参与必须是在“心动”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身体动作是内心体验的真实写照。所以这时学生的“身动”是自觉的,而不是表面上的身体参与。
音乐教学强调蹦蹦跳跳,敲敲打打,交流讨论,即兴表演这些“身动”的参与,但在某些情况下,更需要浮想联翩,心潮澎湃这类心灵震颤的“心动”。特别在音乐欣赏中,表面上表现为一种安静状态,但内心却在剧烈地震颤,被音乐所描绘的情景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与音乐完全融为一体。这样表面上的“静”,深层是“动”——没有游离音乐外的喧闹嘈杂,更没有哗众取宠的虚假表演,唯有音乐浸润心灵的陶然沉醉……这样的“心动”才是音乐中高层次的动。
教师在指导学生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创造,中学生的音乐创造活动常常是从模仿入手的,通过模仿,以有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要注意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启发学生想象自己的创造效果,先描述,再与实际音响对照,如此反复练习,使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则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要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凭借音乐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音乐教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教学设计师、“指导者”、“合作伙伴”,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音乐课堂上,学生可以说不。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质疑,鼓励探索,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
三、课后的教学反思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只顾课堂气氛的热闹,却缺乏了学生心动的体验。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关注到每一为学生,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在创作中不经意间产生出的“奇思妙想”捕捉下来,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能为教研积累第一手素材,又能够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一种压力,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遇。对于如何上一节有效课,不同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尽相同,不同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教法。但只有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全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并经常在实践中进行反思、研究、改进,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尹红.音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关键词]有效教学 备课 课堂实践体验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改革后,教师们都想方设法去更好地实施,但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即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知、不懂的,学生有所得、有所感的内容)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有效教学对于中学音乐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有所提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情趣,又能陶冶其情操,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当前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形式教学、强制教学,造成这种低效教学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没有因地制宜地选择教材内容,充分备课;二是在课堂中不能使学生身动结合心动去感受、创造音乐,没有进行创新教学;三是课后没有进行反思总结教学。因此,必须迅速扭转音乐教学中大量存在的低效教学的不利局面,大力提倡并实践音乐的有效教学。
我认为,为实践中学音乐课的有效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音乐课的备课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曾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音乐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认识到“教”和“学”的方法的重要性。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师(教法),更要备学生(学法)。在备教法之前教师对所教的学生的学习层次、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学习方式、所教内容的难易程度、可以使用的教学资源,都要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然后教师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只有这样才可以把音乐教学的目标有效地落实到每一节课之中。
能否上一节有效课,教材的内容有决定性的因素。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的差异。如果教师一味地按照教材、教参去授课,照本宣科,那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将不尽如人意。比如人音版第三单元的《梨园金曲》,此单元要学习的是京剧。在北方,只要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就会学得津津有味,甚至自己去找资料拓展,不亦乐乎。而在南方,由于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的差异,学生对京剧的了解甚少,不懂得怎么样去感受和欣赏京剧,教学难度和效果显而易见。如果硬是生搬硬套,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削弱学生对音乐课的激情,使其产生厌恶情绪。因此,教师们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对于南方的学生可以考虑采用流行结合京剧的方式进行授课(比如以介绍百事可乐举办的京戏大赛等来引入课题),学唱的部分可以调到欣赏课的教学内容上,适当地引导学生去尝试和接受,同时可以插入粤剧的内容,让学生去分析京剧与粤剧的异同。
课堂内容的设置不可墨守成规,可通过普查的方式去掌握学生内心的动态,设置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增进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例如在沿海地区,针对学生热爱港台流行歌曲的情况,可以适当增加些内容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流行歌的教学内容。比如《学生歌》、《强》都是很好的教材。学生热情高涨,学起来分外积极,课堂效果十分好。适当增加课外的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开阔学生视野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此外,课件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既能使学生从感官上直接体验内容,又能使学生对内容产生兴趣。只要在教学中适当引导他们去思考,鼓励他们积极讨论问题,就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创设情景,提高教学手段,需要充分利用录音机、幻灯机、录像机、VCD机等多媒体教学工具,将音乐中的图像、内容、节奏等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调动他们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二、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身心的体验及创造
新音乐课标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全部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这里的参与是指学生全方位、全身心的参与。既要有身体四肢——“身动”的参与,又要有心灵、思维——“心动”的参与。
音乐活动是最生动活泼、最富有生命力的创造性活动。它需要活动主体精神与肉体、心理与生理的全方位参与。新课程标准推出后,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中,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的“身动”的参与,表面上热闹,而实际教学效果甚微。音乐课很大程度上是那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只有当学生全方位参与音乐活动时与音乐容为一体,亲自、主动去探寻、领悟、体验,才有可能对音乐真正理解和把握。因此,在音乐课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身动”与“心动”的一起参与。
托尔斯泰说过:“在自己心里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样感情之后同工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音调所能表达出这种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可见,人的内心情感是需要内在表达的。音乐则以动作、声音等可见、可听的动态形式承担了人类情感表达的重任。因此对于天性好动的中学生来说,音乐更多地需要学生的身体动作参与。例如,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身动”的机会。包括动口、动手、动脚、动体态,让学生参与创造,将自己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充分表达出来。但“身动”的参与必须是在“心动”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身体动作是内心体验的真实写照。所以这时学生的“身动”是自觉的,而不是表面上的身体参与。
音乐教学强调蹦蹦跳跳,敲敲打打,交流讨论,即兴表演这些“身动”的参与,但在某些情况下,更需要浮想联翩,心潮澎湃这类心灵震颤的“心动”。特别在音乐欣赏中,表面上表现为一种安静状态,但内心却在剧烈地震颤,被音乐所描绘的情景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与音乐完全融为一体。这样表面上的“静”,深层是“动”——没有游离音乐外的喧闹嘈杂,更没有哗众取宠的虚假表演,唯有音乐浸润心灵的陶然沉醉……这样的“心动”才是音乐中高层次的动。
教师在指导学生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创造,中学生的音乐创造活动常常是从模仿入手的,通过模仿,以有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要注意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启发学生想象自己的创造效果,先描述,再与实际音响对照,如此反复练习,使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则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要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凭借音乐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音乐教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教学设计师、“指导者”、“合作伙伴”,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音乐课堂上,学生可以说不。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质疑,鼓励探索,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
三、课后的教学反思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只顾课堂气氛的热闹,却缺乏了学生心动的体验。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关注到每一为学生,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在创作中不经意间产生出的“奇思妙想”捕捉下来,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能为教研积累第一手素材,又能够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一种压力,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遇。对于如何上一节有效课,不同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尽相同,不同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教法。但只有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全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并经常在实践中进行反思、研究、改进,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尹红.音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