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

来源 :故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GOUSIYM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立平,男,汉族,中共党员,1968年10月出生,1987年9月参加工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药面整形组(徐立平班组)组长。徐立平工作三十多年来,立足航天固体发动机整形岗位,不惧危险、执着坚守、勇于担当,练就了一身绝技绝招,多次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成为我国航天固体推进剂整形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把事业放在崇高位置,以严慎细实的极致追求,以国为重的赤胆忠诚,为火箭上天、导弹发射、神舟遨游“精雕细刻”,让一件件“大国重器”华丽绽放,被誉为新时代“雕刻火药、为国铸剑的大国工匠”。

在炸药桶里工作


  徐立平是“航二代”,父母都是老一辈的航天人,母亲更是我国第一批固体发动机药面整形工。从小耳濡目染,徐立平也走上了航天这条路,骨子里也自然而然地传承了父辈骨血里不灭的航天精神。
  1987年,不到19岁的徐立平技校毕业后,来到母亲工作过的地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固体发动机整形车间。入厂教育第一课就是发动机点火试验,现场巨大的轰鸣声和腾起的蘑菇云,深深地震撼了徐立平,随后的安全培训更让他刻骨铭心。
  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药面整形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再精密的机器也无法完全替代人工。这个岗位的高危险性令人闻风丧胆,操作人员犹如躺在炸药包上,一旦出现意外,一丝逃生的机会都没有!
  参加培训的同事们都惊呆了,他们都没有想到,原来自己将要从事的事业,竟是如此危险!
  晚上,有个要好的同学找到徐立平,他们是同一批参加工作的。同学紧张地说:“今天参加培训后,我不想在这个岗位上干了,这就是在炸药桶里工作,太危险!”
  徐立平平淡地说:“我没感觉到危险,我只觉得自豪。你看到导弹发射、火箭上天时的情景吗?多么壮观啊,看着就热血沸腾。你再想想,如果那壮观的场面是由我们的双手创造的,又是多么自豪!至于你说的危险,这个岗位我妈干了一辈子,不也很平安吗?只要严守操作规范,就不会有危险。”
  同学的眼睛一亮:“是啊,危险是可以克服的,但荣耀却不是想有就有的。”
  后来,在师父的指导下,徐立平从最基本的拿刀、推刀学起,在试件上反复琢磨和练习,下刀不能太深,切削要薄,用力要匀,更重要的是“心要静,不可浮躁,要心无旁骛”。他一刀一刀地勤学苦练,刀具都不知练坏了多少把。
  功夫不负有心人,徐立平的双手越来越有感觉,时间长了,他只要摸一下,就能修整出符合设计要求的药面。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徐立平整形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
  选择整形岗位,就意味着选择与危险为伍,与死神做伴。药面微整形的特殊性,要求操作时工房里最多不超过两个人。戴上护具开始工作后,只有眼睛在注视,双手和刀具在移动,绝不能出现一丝疏忽和纰漏。夏天,厂房闷热难耐,推进剂特殊的味道吸引着大批蚊子前来,给操作带来很大影响。冬天,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会让冻僵的双手麻木,只能放在暖气上烤烤,再重新拿起刀具操作……这样的日子,徐立平一直坚持到现在。

年轻的心跳


  1989年,国家某重点型号发动机进入模样研制攻坚阶段,连续两台发动机试车失利,又一台即将试车的发动机药面再现裂纹。为彻查原因,在没有先进探伤检测设备的条件下,专家组毅然决定,就地挖药,寻找“病根儿”。
  就地挖药,意味着要钻进已装填好烈性推进剂的发动机燃烧室内,挖出浇注固化好的火炸药,挖药量极大,这在工厂还是头一次。艰难可想而知,危险更不必说。
  没有丝毫犹豫,一支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突击队迅速组成。这次任务的名单上,并没有还不到21岁的徐立平,但他主动要求加入。师父说:“这次任务是前所未有的艰巨和危险,你想好了吗?”
  徐立平说:“我想好了,师父放心,我一定能完成任务。”于是徐立平成了突击队最年轻的队员。
  工作果然是前所未有的危险:狭小的空间,半躺半跪在成吨的炸药堆里,忍着浓烈而刺鼻的固体燃料药味,突击队员们用木铲、铜铲非常小心地一点点抠挖。那一刻,他们毫无顾忌地把自己交到了死神的手中。为防止用力过大引起强摩擦,每次最多挖四五克。高度的紧张和缺氧,每人每次最多只能干上十几分钟。作为最年轻的突击队员,徐立平每次进去总要多坚持几分钟,好让师傅们多缓一会儿。
  就这样,历时两个多月,挖出了300多公斤推进剂,成功找到了故障原因,修复后的发动机地面试车圆满成功。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查明了脱粘原因,后续发动机试车连战连捷,重点型号结束了艰难的模样阶段研制。
  在这场冒着生命危险的攻坚战中,突击队员们经受了巨大的体力和毅力的考验。挖药结束后,徐立平的双腿疼得几乎无法行走,医院也查不出病因。母亲疼在心里,却什么也没说,只是强迫他进行锻炼。所幸在高强度的物理训练下,徐立平的双腿逐渐恢复了过来。
  直到今天,徐立平仍清楚记得当时的情景:“那里面太安静了,除了铲药的声音,只有自己的心跳声,像雷一样在耳边响起……”

“立平刀”,保平安


  徐立平不是不怕危險,他们全家11口人,除了三个上学的孩子,其他都是航天人。弟弟和他一样,也在一级危险岗位工作,一次意外事故中,全身70%被烧伤……徐立平万分痛心,他发誓,只要自己还在整形岗位,一定要研制出更好用、更科学、更安全的整形刀具。
  2005年,又一个重点型号任务投入批产,周期要求紧,任务量大。组员们不停地加班加点,仍满足不了进度要求,整形工序一度成为全院该型号生产的严重瓶颈。
  看到大家疲惫的样子,作为班组长的徐立平既心疼又着急。怎么办?怎么改进?这些问题一直在他脑子里不停地转。
  一天晚上,徐立平看到儿子在用削皮机削苹果,看着快速转动着的削皮机把手,他突然有了“灵感”。他立刻兴奋地找来笔和纸,涂涂画画起来。
  第二天一上班,徐立平就带领大家开始设计、加工。刀具做成了,他先拿去试用,经过反复试验、修改,一个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诞生了。之后,大家针对该批产品的特点,配套设计加工了专用整形平台,称量、整形、校准工作一气呵成,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操作安全可靠性和质量稳定性也得到有力保证。厂党委将这个刀具命名为“立平刀”,还举行了命名仪式。
  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徐立平根据不同类型发动机、整形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设计、制作和改进了三十多种刀具,其中九种申请了国家专利,两种已获授权,一种获得陕西国防科技工业职工创新奖。
  “再艰难的道路总要有人去走,再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这是徐立平最爱说的一句话。32年一直与危险“共舞”,支撑他的理由在青年时已经扎根在他心里:每当看到导弹发射、火箭上天的时候,心中的自豪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值得!
  (发稿编辑:姚自豪)
  (题图、插图:陈明贵)
其他文献
县工商局有两个小伙子,一个叫小马,一个叫小吕,两人经常闹矛盾,在大庭广众之下也会吵得不可开交,崔局长曾经多次派人调解,却毫无成效。  这天,崔局长忽然想到:职工周成一向与小马很要好,与小吕关系也不错。于是,他便把周成叫到办公室,让周成去做调解工作,解开小马与小吕之间的疙瘩。  周成思前想后了一番,实在想不出什么好的调解办法,只得硬着头皮请二人吃饭,打算以此做做样子,向崔局长交差。  万万没料到,这
人们去北京旅游,故宫是必去的景点,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那里。这天,参观故宫的游客特别多,入口处很快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队伍里有一对中年夫妻带着女儿,不知为什么,这一家三口走得非常慢,他们一边走一边不住地东张西望,似乎是被眼前巍峨的建筑所吸引,又似乎是在认真地寻找着什么。不知不觉,这家人和前面的游客拉开了一段不小的距离,排在他们后面的人着急了,开始不耐烦地催促他们。一家三口不好意思地向人群点头致歉,加快
彩礼  小王去女朋友家里提亲,未来丈母娘说:“要不彩礼就按我女儿的体重来算吧,你觉得一斤五千块不高吧?”  小王咬咬牙答应了。他正忙着四处借钱,这天接到了未来丈母娘的电话,她说:“其实那天我是和你开玩笑的,到时候你意思意思就行了。”  小王不解,就给女朋友打电话,女朋友说:“你不知道,我都绝食五天了,我妈急坏了!”  (小小荷)活该单身  女生约心仪的学长逛街。在商店里,女生看中了一条裙子,她故意
有個男子,妻子不很机灵。他很爱妻子,但是常常因为妻子的迟钝而生气动肝火,说些相当恶毒的话,让妻子颇为困扰。有一天,妻子又惹丈夫生气了,丈夫发脾气大吼大叫:“你太愚蠢啦,家里都飘满了你愚蠢的尘埃,我简直张不开眼睛和嘴巴了!”妻子无奈地说:“那是因为你太过聪明了。来世我要聪明一点,请你生得愚蠢一点,这样我们才相称。”丈夫是个大男子主义者,听了这话,忍不住气呼呼地说:“生为人,不管什么时候都一样,女人的
儿子去省城参加作文比赛,我把他送进考场后,就在考场外闲逛。没想到,我会在这里和我们主任偶遇。主任这几天在省城,这我知道。前些天我去找主任签字,办公室的小张说他去省城开会了。其实,单单是偶遇,这倒也没什么。关键是,主任的身边多了一个女人——一个比他年轻很多、高他半个头的女人。我看到主任的时候,那女人的手臂还挽着主任……我想躲开,已经来不及了,主任也看到了我,我只好对他赧然一笑,好像今天挽着女人的人是
在渠阳镇,陈老六可是个名气不小的人物。他好吃懒做,嘴皮子却很利索,就做起了说媒的活计。且说镇上有个李金柱,是个病秧子,干不得重活儿,家里穷得叮当响。眼看儿子李大宝到了说媳妇的年龄,李金柱就准备了几样菜,在街上找到陈老六,半拉半拽地把人带进了家门。等陈老六吃饱喝足,李金柱才把自个儿的请托说了出来。陈老六一听,拍着胸脯说:“不就是说门亲事嘛,包在我身上!”陈老六答应得敞亮,可一连多天没有音讯。这天,李
为了保住工作,徐正迫不得已给上司送礼,可他万万没想到,千辛万苦准备的礼物,竟被派上这种用处……徐正的单位里最近人心惶惶,大家都在传,单位不久后会裁员。徐正在心里盘算,自己年轻,来的时间短,家境贫寒无靠山,人又老实,不懂溜须拍马,如果要裁员,那最先裁掉的一定是自己了。徐正见同事都对科室主任老马阿谀奉承,他也犹豫要不要给马主任送点礼。就在这时,上天竟安排了一次“送礼”的机会给徐正。这天,马主任把徐正叫
老李住在夕阳红敬老院里。最近,他的室友去世了,新住进来一个张老头。张老头整天乐呵呵的,跑路也要哼哼小调,不像有的老人,住进来之后,很长一段日子不习惯,甚至暗暗抹眼泪。  张老头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不到十天半月就会拎着花花绿绿的礼品,带着儿孙来敬老院看望张老头。他们一来,房间里就热闹非凡。每个月,儿女还要请张老头外出吃饭,张老头吃完饭,总是笑眯眯地拎回打包的菜肴,与老李分享。老李不好意思吃,张
张春生今年五十多岁,是禾田村村民。临近年关,嫁到县城的女儿打电话让他到城里过年。张春生很久没去女儿家了,于是收拾好东西,这天一早就坐车去了县城。  张春生晕车,一路上晕晕乎乎,到了女儿家饭都没吃,就躺下睡觉了。下午,张春生刚感觉好一点,就接到县农水局小赵的电话。  张春生是村里的贫困户,农水局是他家的挂点帮扶单位,小赵是扶贫队员。小赵说明天吴局长要去慰问,让他在家里等着。  领导来慰问当然是好事。
花果庄的西瓜远近闻名,这天一大早,老吴头拉着一车瓜来到邻市,经一个执勤老民警指点,在一块大广告牌下布好了摊位。这地方阴凉,又是十字路口,人来人往的。临近中午,卖了小半车的瓜了,老吴头抹了把汗,不禁感慨:看来这趟跑得值!唉,花果庄的西瓜过去是“皇帝女儿不愁嫁”,这几年却得跑这么远才能找到销路哟……这时,有辆车停在了瓜摊前,下来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老吴头见状忙上前招呼:“随便挑,看上哪个拿哪个!”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