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宗教的力量不会减少,反而会越来越强。因为现代每个人的选择机会在增加,人们在寻找:人要追求什么利益,人要如何安顿自己的生命。
原以为破除了二千五百多年的旧儒家,就能穿上现代化的新外套,但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人却陷入了信仰真空,以至有人主张只能引进西方的基督教了。
而浸淫于西方学界的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却有着更为宽广的视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通过对东亚经济发展与儒家文化的深刻思考,对儒家伦理与经济伦理、企业伦理等关系的深入探讨,指出儒家文化所蕴涵的道德理性、人文关怀和入世精神对现代社会依然有其重要意义。为此,他不断奔波于今球众多高等学府,讲授儒家哲学,并积极参与对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不同文明的对话,以寻找再造中国儒家传统的现代生命力。即使现在年事已高,他也倾力将自己研究的新儒家再传回大陆。因此也被称为“儒学第三期领军人物”,当代新儒家的代表。
重估儒家价值
主张抛弃儒家传统的人往往认为,那代表的是小农经济的保守意识,担心儒家资本主义会变成裙带资本主义、朋党资本主义,变成一种没有透明度,没有公信度的资本主义。
杜维明通过对东亚经济的研究,发觉一个有趣的现象:东亚国家中凡是发展得好的,儒家的形象都很正面,比如韩国;凡是弄得一塌糊涂的,儒家的形象绝对是负面的,比如过去的中国大陆。因此,他认为儒家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和负面作用的论点都完全可以成立。但如果把文化作为因,把经济作为果,将两者对应为因果关系则一定是错误的,它只能算是一个添加的价值。也就是说,某一种文化,并不必然创造某一种政治秩序、经济秩序或者社会秩序,但是在考虑经济发展时却有必要把文化因素带进来。
在他看来,东亚的发展奇迹实仰赖于儒家文化对东亚人民的熏陶,使他们具备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共同品质,比如群体团结、强调政治统一、巨大的组织技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对教育的热诚追求。正因为如此,日本才能够发展成为今天的经济超级巨人。
另外,他也毫不讳言儒学对经济的负面作用。前几年韩国发生了金融风暴,这场经济危机是它的大财阀大企业引起的,比如大宇、现代,这些企业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使整个国家都遇到了麻烦。但是,当韩国要自救的时候,儒家文化则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上下都有一种共赴国难的精神,韩国的家庭主妇甚至把自己的耳环、戒指都捐献出来。所以韩国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并把儒家文化也搞成了一个强大的产业,以致儒家的嫡传祖孙们不得不从韩剧中去体验“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
倡导“儒商”
在农耕时代,商人被贴上了“见利忘义”的标签,这也是认为儒家文化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理由。那么,作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杜维明又如何创新儒家思想,以新视角看待商人呢?
杜维明认为儒家传统里有“儒商”的观念,核心就是“见利而思义”。这并不是说要企业不去牟利,而是看重“大利之义”,不仅是自己的小利而已。他对“儒商”的关注源于1991年的第一届世界华商大会,当时他发现世界各地的华商都深切的关注儒家文化的传承,言行举止中显示着儒家气质和素养,这说明儒家的忠孝仁义与商人的言商求利是可以配合的,并不必然矛盾。
那么,作为商人怎样才能达至”儒商”的境界呢?在很多商人看来,儒家就是一门“拉关系的学问”,因为它强调“学做人”,是“为人之学”,这也正是将儒家资本主义理解为裙带资本主义的原因之一。
而杜维明恰恰指出儒家是一种“为己之学”,《论语》中就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手哉?”,可见“为仁”的根本途径是“由己”。也就是要发展个体人格,完善自身修养,以达至贤人、圣人等儒家的理想人格,而并不是为了简单的社会需要。这与五四以来,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等强调工具理性,教育就是为了社会服务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导致很多长期的文化建设被荒废,直接造成了中国目前信仰真空的危机。
但儒家的“己”并不是孤立的绝缘体,而是关系网络的中心点,它向外延伸出个人、群体、自然、天道,共同构成一个开放的同心圆,因此它强调人的社会,r生。这种“为己”的独立人格与西方自由主义所讲的特别突出权利、突出个人,而不关注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它是有责任的自由,强调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具备爱心的有机结合。所以,儒家就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如果社会腐败,自己就要像屈原那样“众人皆醉我独醒”。儒家的独立人格不可消解,即使完全既无社会地位又无学术传统的人,也可以站起来为自己的人格尊严而抗击。正如孔子所说:“匹夫不可夺志也”。而另一方面,如果自己有权有势,那就在除了自由开放以外,应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心,有一种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悯人心怀。否则,两极分化就会日趋严重,社会将变得越来越糟。
因此,杜维明言下的“儒商”就是要求企业家们把自己投入一个永不停止的、没有尽头的、创造性的自我转化过程,不断完善自己的独立人格。这并不是说要掌握很多知识,积累很多能力,而是要学习人文素养,包括人文、艺术、哲学等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可缺少的东西。企业家应当对自然、对宗教,对精神世界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因为人文精神不应当和自然有;中突,人应该更宽广,更包容,从而逐渐改变人的素质修养,也就是宋明理学家所谓的变化气质。
回应西方思潮
20世纪的中国,儒学衰落并且饱受批判。现在,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开始频繁地参与国际贸易和世界事务中,因此,国外非常关注影响中国人行为的儒家传统在“和平崛起”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儒家传统的复兴将以何姿态出现。而对内,精神信仰的重建和儒家传统的延续也备受国人关注。那么,作为新儒家的领军人物,杜维明创新儒家的思路是怎样的呢?
他一直在努力思考,在回顾儒学的历史发展中,他发现宋明是儒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它是针对印度文化,即佛教文化的创建性的回应,消化了印度文化,提出了一套中国特有的思考模式。今天,如果要创造儒学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它就必须正视西方文化,儒学有无第三期发展的可能,取决于它能否对西方文化的挑战有一个创建性的回应,以及儒学能否对今天国际思潮中提出的大问题有创建性的回应。这不是被动的接受、封闭的抗拒和简单的共存,而是通过儒家的包容传统将其融会贯通。为此他们在三个层次上做出了探讨:一是超越的层次,对西方的基督教作了回应;二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层次,即儒学的社会功能性上作了回应;三是在心理学,主要是人性的陰暗面上与西方的心理学进行了对话。
[编辑 陈建光]
原以为破除了二千五百多年的旧儒家,就能穿上现代化的新外套,但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人却陷入了信仰真空,以至有人主张只能引进西方的基督教了。
而浸淫于西方学界的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却有着更为宽广的视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通过对东亚经济发展与儒家文化的深刻思考,对儒家伦理与经济伦理、企业伦理等关系的深入探讨,指出儒家文化所蕴涵的道德理性、人文关怀和入世精神对现代社会依然有其重要意义。为此,他不断奔波于今球众多高等学府,讲授儒家哲学,并积极参与对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不同文明的对话,以寻找再造中国儒家传统的现代生命力。即使现在年事已高,他也倾力将自己研究的新儒家再传回大陆。因此也被称为“儒学第三期领军人物”,当代新儒家的代表。
重估儒家价值
主张抛弃儒家传统的人往往认为,那代表的是小农经济的保守意识,担心儒家资本主义会变成裙带资本主义、朋党资本主义,变成一种没有透明度,没有公信度的资本主义。
杜维明通过对东亚经济的研究,发觉一个有趣的现象:东亚国家中凡是发展得好的,儒家的形象都很正面,比如韩国;凡是弄得一塌糊涂的,儒家的形象绝对是负面的,比如过去的中国大陆。因此,他认为儒家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和负面作用的论点都完全可以成立。但如果把文化作为因,把经济作为果,将两者对应为因果关系则一定是错误的,它只能算是一个添加的价值。也就是说,某一种文化,并不必然创造某一种政治秩序、经济秩序或者社会秩序,但是在考虑经济发展时却有必要把文化因素带进来。
在他看来,东亚的发展奇迹实仰赖于儒家文化对东亚人民的熏陶,使他们具备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共同品质,比如群体团结、强调政治统一、巨大的组织技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对教育的热诚追求。正因为如此,日本才能够发展成为今天的经济超级巨人。
另外,他也毫不讳言儒学对经济的负面作用。前几年韩国发生了金融风暴,这场经济危机是它的大财阀大企业引起的,比如大宇、现代,这些企业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使整个国家都遇到了麻烦。但是,当韩国要自救的时候,儒家文化则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上下都有一种共赴国难的精神,韩国的家庭主妇甚至把自己的耳环、戒指都捐献出来。所以韩国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并把儒家文化也搞成了一个强大的产业,以致儒家的嫡传祖孙们不得不从韩剧中去体验“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
倡导“儒商”
在农耕时代,商人被贴上了“见利忘义”的标签,这也是认为儒家文化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理由。那么,作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杜维明又如何创新儒家思想,以新视角看待商人呢?
杜维明认为儒家传统里有“儒商”的观念,核心就是“见利而思义”。这并不是说要企业不去牟利,而是看重“大利之义”,不仅是自己的小利而已。他对“儒商”的关注源于1991年的第一届世界华商大会,当时他发现世界各地的华商都深切的关注儒家文化的传承,言行举止中显示着儒家气质和素养,这说明儒家的忠孝仁义与商人的言商求利是可以配合的,并不必然矛盾。
那么,作为商人怎样才能达至”儒商”的境界呢?在很多商人看来,儒家就是一门“拉关系的学问”,因为它强调“学做人”,是“为人之学”,这也正是将儒家资本主义理解为裙带资本主义的原因之一。
而杜维明恰恰指出儒家是一种“为己之学”,《论语》中就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手哉?”,可见“为仁”的根本途径是“由己”。也就是要发展个体人格,完善自身修养,以达至贤人、圣人等儒家的理想人格,而并不是为了简单的社会需要。这与五四以来,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等强调工具理性,教育就是为了社会服务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导致很多长期的文化建设被荒废,直接造成了中国目前信仰真空的危机。
但儒家的“己”并不是孤立的绝缘体,而是关系网络的中心点,它向外延伸出个人、群体、自然、天道,共同构成一个开放的同心圆,因此它强调人的社会,r生。这种“为己”的独立人格与西方自由主义所讲的特别突出权利、突出个人,而不关注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它是有责任的自由,强调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具备爱心的有机结合。所以,儒家就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如果社会腐败,自己就要像屈原那样“众人皆醉我独醒”。儒家的独立人格不可消解,即使完全既无社会地位又无学术传统的人,也可以站起来为自己的人格尊严而抗击。正如孔子所说:“匹夫不可夺志也”。而另一方面,如果自己有权有势,那就在除了自由开放以外,应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心,有一种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悯人心怀。否则,两极分化就会日趋严重,社会将变得越来越糟。
因此,杜维明言下的“儒商”就是要求企业家们把自己投入一个永不停止的、没有尽头的、创造性的自我转化过程,不断完善自己的独立人格。这并不是说要掌握很多知识,积累很多能力,而是要学习人文素养,包括人文、艺术、哲学等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可缺少的东西。企业家应当对自然、对宗教,对精神世界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因为人文精神不应当和自然有;中突,人应该更宽广,更包容,从而逐渐改变人的素质修养,也就是宋明理学家所谓的变化气质。
回应西方思潮
20世纪的中国,儒学衰落并且饱受批判。现在,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开始频繁地参与国际贸易和世界事务中,因此,国外非常关注影响中国人行为的儒家传统在“和平崛起”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儒家传统的复兴将以何姿态出现。而对内,精神信仰的重建和儒家传统的延续也备受国人关注。那么,作为新儒家的领军人物,杜维明创新儒家的思路是怎样的呢?
他一直在努力思考,在回顾儒学的历史发展中,他发现宋明是儒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它是针对印度文化,即佛教文化的创建性的回应,消化了印度文化,提出了一套中国特有的思考模式。今天,如果要创造儒学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它就必须正视西方文化,儒学有无第三期发展的可能,取决于它能否对西方文化的挑战有一个创建性的回应,以及儒学能否对今天国际思潮中提出的大问题有创建性的回应。这不是被动的接受、封闭的抗拒和简单的共存,而是通过儒家的包容传统将其融会贯通。为此他们在三个层次上做出了探讨:一是超越的层次,对西方的基督教作了回应;二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层次,即儒学的社会功能性上作了回应;三是在心理学,主要是人性的陰暗面上与西方的心理学进行了对话。
[编辑 陈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