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在我国迅速蔓延,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弥散,对思想敏感而容易冲动的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高校工作者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矫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 消费主义 消费观 危害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消费主义作为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二战后在美国社会兴起的—种崇尚消费至上,享乐至上的社会思潮。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此种价值观重在强调物质生产和私欲的最大化满足,彻底背弃一切与道德有关的精神价值和理想,严重危害整个民族未来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流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已逐步蔓延到我国大学生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中,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念。了解消费主义弥散下的大学生消费状况,分析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危害,积极探寻消费主义影响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西方消费主义弥散下的大学生消费状况
(一)跟风消费。
跟风消费又称从众消费,是指消费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跟从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以保持自身行为与多数人行为一致。大学生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容易受群体影响,在西方消费主义迅速蔓延的环境下,跟风消费就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行为,在消费上毫无规划,随波逐流,买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只要看到别人买,自己就跟着买,必然导致大量的浪费。
(二)炫耀性消费。
在消费主义“符号消费”的大肆弥散下,有些大学生把消费、享用物质财富的多样化作为彰显个性和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把对物质的过度占有和消耗,当作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和幸福生活的标志,从而走入消费的误区。有的男生戴名牌手表,有的女生买名牌包包,他们认为穿名牌、用名牌才能凸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市场上出现的新款高科技电子产品必须第一时间买到,还有些学生甚至在校园里开名车来炫耀自己的价值。
(三)超前消费。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流行起“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许多大学生表示愿意用明天的钱完成今天的事,从而导致负债消费的出现。信用卡以它非现金交易性质和较大透支金额的特点,成为了大学生超前消费的主要工具,与此同时,长期的超前消费使他们也成为了“卡奴”,沉重的负债包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显然,超前消费尚不适合经济尚未独立的大学生群体。
二、西方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危害
(一)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本应树立乐于奉献社会的价值观,但是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逐步倾向于物质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他们把拥有金钱、无节制的消费、实现个人需要的满足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认为能达到一种时尚的、有品位的体面消费、无节制的物质享乐和消遣,就是实现了人生价值。这样的价值观致使大学生追求享受忽视学习,注重索取忘记奉献,崇尚奢侈鄙视节约,这是与新时期的人才标准背道而驰的。西方消费主义极大地摧残了大学生的理想追求,误导他们的价值选择取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消费主义本质就是强调消费是生活的主要目的,大力宣传过度占有和消耗物质生产资料,过分地崇尚消费和享乐。受到消费主义影响,大学生就会倾其所有进行消费,有的甚至负债消费,这必然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心理健康。还有些大学生因家庭条件贫困,无力过度消费,但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又有着对潮流追求的欲望,这样的矛盾就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强烈的失落、不满、自卑、不快等消极情绪,造成心理疾病。畸形的心理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三)导致大学生出现精神危机。
消费主义强调物质消费和享受,而一味的片面追求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文化消费,会导致人们只关注眼前的物欲快乐,把物质占有的消费作为精神支柱,生活在病态、庸俗、腐朽的消费中,从而导致精神危机。沉沦在物质享受漩涡中的大学生,整天沉迷于吃喝玩乐之中,丧失了进取心,在各方面没有收获,无法享受生命创造力和活力迸发的奇迹,更无法经受生命过程的艰辛和挫折,从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生活态度的颓废,又使大学生丧失了自身的理想信仰,不注重自身精神修养,享受不到生活带来的种种乐趣和情趣,人被物化,陷入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和压抑之中。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西方消费主义危害的矫正
(一)揭露西方消费主义实质,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要让大学生深刻了解消费主义,才能使他们不盲目跟从。从消费主义的产生讲,它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大繁荣为物质基础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从消费主义的发展传播讲,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强势扩张的结果。资本主义一直都想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来瓦解社会主义,消费主义渗透性强,对易接受外界信息的大学生影响力很大,有利于实现他们的政治目的。从消费主义的本质讲,它追求消费至上、享乐至上,背弃了消费的真正目的,使人被消费奴役。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科学消费观,马克思主张适度消费,既反对抑制消费的禁欲主张,也反对奢侈浪费的过度消费。这种科学的消费观不仅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而且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是现代绿色消费观念的理论先导与基础。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下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实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影响着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实践表明,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才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在社会转型,特别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弘扬我国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文化,帮助他们从根本上克服消费主义思潮影响,已经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使命之一。
(三)帮助大学生树立独立人格,构建理想信念。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期,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高校教师既应该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讨论,又应该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进行反思,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树立独立人格。只有拥有独立的人格,才能在消费主义大肆蔓延的环境中保持清醒,不盲目跟从,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消费性为。拥有理想信念的人,就有了精神支撑,能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消费主义思潮的巨大冲击,具有健全的理想信念,可以帮助大学生抵抗冲击,消除负面影响。高校教师应引导大学生杜绝庸俗生活,追求人生真谛,丰富精神世界,做有理想有信念的人。
(作者: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王慧敏.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学生消费[J].科教文汇,2012(5)
[2]杨祥冰,黄彦明,陈昕.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J].高教研究,2012(1)
[3]张一.消费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其消解[J]. 渭南師范学院学报,2012(4)
[4]蒋达勇.消费主义的侵入与大学生理性消费价值观的构建[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5]许春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消费主义的策略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3)
关键词 消费主义 消费观 危害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消费主义作为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二战后在美国社会兴起的—种崇尚消费至上,享乐至上的社会思潮。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此种价值观重在强调物质生产和私欲的最大化满足,彻底背弃一切与道德有关的精神价值和理想,严重危害整个民族未来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流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已逐步蔓延到我国大学生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中,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念。了解消费主义弥散下的大学生消费状况,分析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危害,积极探寻消费主义影响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西方消费主义弥散下的大学生消费状况
(一)跟风消费。
跟风消费又称从众消费,是指消费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跟从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以保持自身行为与多数人行为一致。大学生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容易受群体影响,在西方消费主义迅速蔓延的环境下,跟风消费就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行为,在消费上毫无规划,随波逐流,买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只要看到别人买,自己就跟着买,必然导致大量的浪费。
(二)炫耀性消费。
在消费主义“符号消费”的大肆弥散下,有些大学生把消费、享用物质财富的多样化作为彰显个性和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把对物质的过度占有和消耗,当作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和幸福生活的标志,从而走入消费的误区。有的男生戴名牌手表,有的女生买名牌包包,他们认为穿名牌、用名牌才能凸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市场上出现的新款高科技电子产品必须第一时间买到,还有些学生甚至在校园里开名车来炫耀自己的价值。
(三)超前消费。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流行起“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许多大学生表示愿意用明天的钱完成今天的事,从而导致负债消费的出现。信用卡以它非现金交易性质和较大透支金额的特点,成为了大学生超前消费的主要工具,与此同时,长期的超前消费使他们也成为了“卡奴”,沉重的负债包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显然,超前消费尚不适合经济尚未独立的大学生群体。
二、西方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危害
(一)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本应树立乐于奉献社会的价值观,但是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逐步倾向于物质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他们把拥有金钱、无节制的消费、实现个人需要的满足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认为能达到一种时尚的、有品位的体面消费、无节制的物质享乐和消遣,就是实现了人生价值。这样的价值观致使大学生追求享受忽视学习,注重索取忘记奉献,崇尚奢侈鄙视节约,这是与新时期的人才标准背道而驰的。西方消费主义极大地摧残了大学生的理想追求,误导他们的价值选择取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消费主义本质就是强调消费是生活的主要目的,大力宣传过度占有和消耗物质生产资料,过分地崇尚消费和享乐。受到消费主义影响,大学生就会倾其所有进行消费,有的甚至负债消费,这必然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心理健康。还有些大学生因家庭条件贫困,无力过度消费,但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又有着对潮流追求的欲望,这样的矛盾就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强烈的失落、不满、自卑、不快等消极情绪,造成心理疾病。畸形的心理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三)导致大学生出现精神危机。
消费主义强调物质消费和享受,而一味的片面追求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文化消费,会导致人们只关注眼前的物欲快乐,把物质占有的消费作为精神支柱,生活在病态、庸俗、腐朽的消费中,从而导致精神危机。沉沦在物质享受漩涡中的大学生,整天沉迷于吃喝玩乐之中,丧失了进取心,在各方面没有收获,无法享受生命创造力和活力迸发的奇迹,更无法经受生命过程的艰辛和挫折,从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生活态度的颓废,又使大学生丧失了自身的理想信仰,不注重自身精神修养,享受不到生活带来的种种乐趣和情趣,人被物化,陷入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和压抑之中。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西方消费主义危害的矫正
(一)揭露西方消费主义实质,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要让大学生深刻了解消费主义,才能使他们不盲目跟从。从消费主义的产生讲,它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大繁荣为物质基础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从消费主义的发展传播讲,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强势扩张的结果。资本主义一直都想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来瓦解社会主义,消费主义渗透性强,对易接受外界信息的大学生影响力很大,有利于实现他们的政治目的。从消费主义的本质讲,它追求消费至上、享乐至上,背弃了消费的真正目的,使人被消费奴役。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科学消费观,马克思主张适度消费,既反对抑制消费的禁欲主张,也反对奢侈浪费的过度消费。这种科学的消费观不仅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而且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是现代绿色消费观念的理论先导与基础。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下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实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影响着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实践表明,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才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在社会转型,特别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弘扬我国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文化,帮助他们从根本上克服消费主义思潮影响,已经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使命之一。
(三)帮助大学生树立独立人格,构建理想信念。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期,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高校教师既应该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讨论,又应该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进行反思,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树立独立人格。只有拥有独立的人格,才能在消费主义大肆蔓延的环境中保持清醒,不盲目跟从,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消费性为。拥有理想信念的人,就有了精神支撑,能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消费主义思潮的巨大冲击,具有健全的理想信念,可以帮助大学生抵抗冲击,消除负面影响。高校教师应引导大学生杜绝庸俗生活,追求人生真谛,丰富精神世界,做有理想有信念的人。
(作者: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王慧敏.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学生消费[J].科教文汇,2012(5)
[2]杨祥冰,黄彦明,陈昕.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J].高教研究,2012(1)
[3]张一.消费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其消解[J]. 渭南師范学院学报,2012(4)
[4]蒋达勇.消费主义的侵入与大学生理性消费价值观的构建[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5]许春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消费主义的策略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