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艺》:你和魏文彬、欧阳常林被称为“湖南电视三剑客”,你对“三剑客”怎么看?
汪炳文:这一称呼是对我的抬爱。我们是上下级关系,分工明确。魏文彬是我们的上级,是引路人和指路人,没有他就不会有今天的电视湘军。当初,把我调来做娱乐节目也是魏文彬的指派,所以《快乐大本营》这些节目真正的创办人应该是他。
欧阳常林也是我的上级,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传统体制内的电视真正市场化,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让湖南卫视走在了全国卫视的前面。过去湖南电视台要靠国家拨款,但去年一个湖南卫视单频道的收入就是50个亿,每年增量10多亿。而且湖南卫视80%-90%的广告客源是全国或国际大品牌,不和地面频道争抢本省资源,定位非常明确。就是用“准国家电视台”的概念来打造湖南卫视。
而我相当于一个工厂里的车间主任。负责做事,做产品。我要求团队做出来的节目必须要有“国家级”水准,绝不能有省级的影子。所以后来很多人更习惯叫湖南卫视为“芒果台”,这就是在质量上“去省级”化。
《综艺》:娱乐节目调整政策一出,有人欢喜有人愁,你当时还在湖南卫视,感到压力了吗?
汪炳文:感觉到了,尤其是初期,有点不适应,很多编导不理解,但很快就调整过来了。总体来说,后来湖南卫视的几档新节目还是比较成功的。
其实湖南卫视也有短板,就是周一到周四之间的黄金档收视比较游离,忽高忽低。调整节目之后,解决这个短板变得更加紧迫。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和别人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当然,现在想要超过湖南卫视的收视不容易。有些卫视偶尔会超过,但总体上,湖南卫视还是保持了收视优势。它又开辟了一个黄金时段的独播剧场——芒果剧场。用独播电视剧来提升收视。在这方面,湖南卫视有自己的特点和强项。
《综艺》:有人觉得,这是第二梯队卫视的一次机会,你觉得卫视格局会有所改变吗?
汪炳文:“限娱令”的确给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的卫视带来了一个突围的机会。也许在微格局上会有所变动,但大格局很难改变。就是说,也许某些卫视可以向前挺进名次,但仅凭一两个好节目是远远不够的, 这是系统工程,要在办台方针、体制、机制、营销模式等方面全方位跟进,才有可能真正突围。
《综艺》:一些兄弟卫视的崛起也曾冲击过湖南卫视“老大”的位置,当时你是如何应对的?
汪炳文:谁都想做省级卫视的老大,坐上了,当然不想轻易让出去。当时江苏卫视、浙江卫视发力的时候,大家还是很紧张的。
其实在卫视竞争中,每一个电视台都有一个假想敌。所谓“假想敌”并不是把对方当作“敌人”,而是从对方身上找到可以为我所用的优点、特点。如果超越了它,那么最终受益的就是观众。湖南卫视的“假想敌”经常变,最初稳坐老大的时候,我们会以“中央级”节目为目标,尤其是CCTV-3综艺频道。
省级卫视之间的博弈无可厚非,是正常的市场竞争,真正受益的是观众。如果一直是湖南卫视一枝独秀,它就会不思进取。而当江苏、浙江的节目发展起来以后,它就要想,自己的节目怎么办。湖南卫视的“假想敌”会根据情况随时变化。现在看来,我认为湖南卫视潜在的对手应该是东方卫视。我们可以从东方卫视对节目的辨识能力与把控力方面看出一些端倪。
一个卫视好比一棵大树,它所处之地的水土、空气和阳光非常重要,东方卫视拥有的土壤足以造就一家伟大的电视台。
《综艺》:现在,常听到一个概念,就是“试播”。对此你怎么看?
汪炳文:我不太赞成这样的试播方式。现在的试播是在大家几乎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播出,然后提取收视率来评估,这样的结果最起码是不够真实的,很可能会把一个好节目抹杀掉。一个新节目很难过“试播”这一关。
湖南卫视一般不试播,一个新节目,只要论证充分,制作完成,节目上档前的一切障碍就都不存在,其他问题就交给宣传推广部,在新节目上档前空出一段宣传期,把节目的亮点告诉大众,进行收视引导。
考评一档新节目,至少要有4期要不计收视,然后再进行研究,如果8期以上无法达到收视预期,此时考虑撤换才比较合理。但还要仔细分析存在的问题,比如收视曲线与节目内容的对应分析,节目的主题、结构与元素是否合拍等等。
《综艺》:作为“超女”的主管台领导,如何看待“选秀”这一节目形态将来的发展?
汪炳文:任何节目都有生命周期。现在选秀节目到了一个周期拐点,如果延续过去的做法,不进行创新,就最好不要做。目前,选秀节目需要一段“留白”去修整、反思。这样,当这一形态再出现时,也许就会从本质上有所改变。
《综艺》:近来很多节目投入不菲,但原创力稀缺依然明显,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创新力?
汪炳文:节目创新不足,从浅一点的角度分析,是电视台的土壤本身造成了创新力的不足。电视台的主要盈利方式是广告,它不是靠创新来养活自己的,而是依赖广告,这导致创新动力不足。
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节目模式研发上我们总不及欧美。除了创新体系等宏观差距,很多细节都需要我们好好借鉴。比如:我和欧阳常林2006年一起专门到英国考察电视市场,得到最重要的一个市场信息就是:英国政府机构规定,任何一家英国电视台,其播出总量中的20%-30%必须是社会团体制作的节目。也就是说,3个小时的节目中要有一个小时的节目是社会团体制作的,这给社会上的民营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英国偶像》这样的模式节目都是公司研发出来的。
汪炳文:这一称呼是对我的抬爱。我们是上下级关系,分工明确。魏文彬是我们的上级,是引路人和指路人,没有他就不会有今天的电视湘军。当初,把我调来做娱乐节目也是魏文彬的指派,所以《快乐大本营》这些节目真正的创办人应该是他。
欧阳常林也是我的上级,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传统体制内的电视真正市场化,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让湖南卫视走在了全国卫视的前面。过去湖南电视台要靠国家拨款,但去年一个湖南卫视单频道的收入就是50个亿,每年增量10多亿。而且湖南卫视80%-90%的广告客源是全国或国际大品牌,不和地面频道争抢本省资源,定位非常明确。就是用“准国家电视台”的概念来打造湖南卫视。
而我相当于一个工厂里的车间主任。负责做事,做产品。我要求团队做出来的节目必须要有“国家级”水准,绝不能有省级的影子。所以后来很多人更习惯叫湖南卫视为“芒果台”,这就是在质量上“去省级”化。
《综艺》:娱乐节目调整政策一出,有人欢喜有人愁,你当时还在湖南卫视,感到压力了吗?
汪炳文:感觉到了,尤其是初期,有点不适应,很多编导不理解,但很快就调整过来了。总体来说,后来湖南卫视的几档新节目还是比较成功的。
其实湖南卫视也有短板,就是周一到周四之间的黄金档收视比较游离,忽高忽低。调整节目之后,解决这个短板变得更加紧迫。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和别人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当然,现在想要超过湖南卫视的收视不容易。有些卫视偶尔会超过,但总体上,湖南卫视还是保持了收视优势。它又开辟了一个黄金时段的独播剧场——芒果剧场。用独播电视剧来提升收视。在这方面,湖南卫视有自己的特点和强项。
《综艺》:有人觉得,这是第二梯队卫视的一次机会,你觉得卫视格局会有所改变吗?
汪炳文:“限娱令”的确给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的卫视带来了一个突围的机会。也许在微格局上会有所变动,但大格局很难改变。就是说,也许某些卫视可以向前挺进名次,但仅凭一两个好节目是远远不够的, 这是系统工程,要在办台方针、体制、机制、营销模式等方面全方位跟进,才有可能真正突围。
《综艺》:一些兄弟卫视的崛起也曾冲击过湖南卫视“老大”的位置,当时你是如何应对的?
汪炳文:谁都想做省级卫视的老大,坐上了,当然不想轻易让出去。当时江苏卫视、浙江卫视发力的时候,大家还是很紧张的。
其实在卫视竞争中,每一个电视台都有一个假想敌。所谓“假想敌”并不是把对方当作“敌人”,而是从对方身上找到可以为我所用的优点、特点。如果超越了它,那么最终受益的就是观众。湖南卫视的“假想敌”经常变,最初稳坐老大的时候,我们会以“中央级”节目为目标,尤其是CCTV-3综艺频道。
省级卫视之间的博弈无可厚非,是正常的市场竞争,真正受益的是观众。如果一直是湖南卫视一枝独秀,它就会不思进取。而当江苏、浙江的节目发展起来以后,它就要想,自己的节目怎么办。湖南卫视的“假想敌”会根据情况随时变化。现在看来,我认为湖南卫视潜在的对手应该是东方卫视。我们可以从东方卫视对节目的辨识能力与把控力方面看出一些端倪。
一个卫视好比一棵大树,它所处之地的水土、空气和阳光非常重要,东方卫视拥有的土壤足以造就一家伟大的电视台。
《综艺》:现在,常听到一个概念,就是“试播”。对此你怎么看?
汪炳文:我不太赞成这样的试播方式。现在的试播是在大家几乎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播出,然后提取收视率来评估,这样的结果最起码是不够真实的,很可能会把一个好节目抹杀掉。一个新节目很难过“试播”这一关。
湖南卫视一般不试播,一个新节目,只要论证充分,制作完成,节目上档前的一切障碍就都不存在,其他问题就交给宣传推广部,在新节目上档前空出一段宣传期,把节目的亮点告诉大众,进行收视引导。
考评一档新节目,至少要有4期要不计收视,然后再进行研究,如果8期以上无法达到收视预期,此时考虑撤换才比较合理。但还要仔细分析存在的问题,比如收视曲线与节目内容的对应分析,节目的主题、结构与元素是否合拍等等。
《综艺》:作为“超女”的主管台领导,如何看待“选秀”这一节目形态将来的发展?
汪炳文:任何节目都有生命周期。现在选秀节目到了一个周期拐点,如果延续过去的做法,不进行创新,就最好不要做。目前,选秀节目需要一段“留白”去修整、反思。这样,当这一形态再出现时,也许就会从本质上有所改变。
《综艺》:近来很多节目投入不菲,但原创力稀缺依然明显,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创新力?
汪炳文:节目创新不足,从浅一点的角度分析,是电视台的土壤本身造成了创新力的不足。电视台的主要盈利方式是广告,它不是靠创新来养活自己的,而是依赖广告,这导致创新动力不足。
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节目模式研发上我们总不及欧美。除了创新体系等宏观差距,很多细节都需要我们好好借鉴。比如:我和欧阳常林2006年一起专门到英国考察电视市场,得到最重要的一个市场信息就是:英国政府机构规定,任何一家英国电视台,其播出总量中的20%-30%必须是社会团体制作的节目。也就是说,3个小时的节目中要有一个小时的节目是社会团体制作的,这给社会上的民营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英国偶像》这样的模式节目都是公司研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