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染性腹泻是由多种不同病原体引起的一类急性肠道传染病。我国每年约有8.36亿人次患感染性腹泻,其中5岁以下婴幼儿约有2.09亿人次,是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患腹泻,每年有500万以上婴幼儿因腹泻而死亡,故世界卫生组织把防治腹泻列为全球性保健战略。当前,感染性腹泻发病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流行过程和防治也出现一些新特点,值得研究、重视。
细菌性痢疾是“老牌”的感染性腹泻,经过多年的防治,发病数虽有显著的降低,但其常年的发病率仍很高。我国各大城市菌痢的常年发病率均在每10万人口数百例,由于志贺氏型痢疾杆菌的复出和其他型痢疾杆菌强毒株的出现,中毒性菌痢的发病近几年有所抬头,中毒性菌痢与流行性乙型脑炎在发病季节相互重叠,临诊医生和群众要注意早期鉴别和引起警惕,防止误诊、误治、延误病情。细菌性痢疾在我国多数地区仍以福氏型占优势,但不少地区宋氏型正在增长。
霍乱向人类又一次发起了新挑战,80年代,全世界每年报告霍乱病例为3~8万,进入90年代后病例陡增,1991年高达50余万,近两年流行势头不减。更令人不安的是从前年开始,在印度次大陆又发现了霍乱弧菌的新型菌株——O139该菌株引起的霍乱,传播快,病情重。病死率高,对复方新诺明有耐药性,我国新疆等地区也有传入。该菌株除美国分离出外,我国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也从急性腹泻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6株。有专家预言,O139型霍乱弧菌可能引发第8次霍乱世界大流行。
大肠杆菌本是肠道的常驻菌,多数情况下对人体无害。但致泻性大肠杆菌可引起腹泻,国内统计,其发病率名列前茅,目前,已发现致泻性大肠杆菌包括:产毒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集聚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5型。最近,中国预防科学院有关专家对分离不出常见致病菌的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一株不同于以往5型致泻性大肠杆菌的新菌株,并将其命名为“产志贺样毒素有侵袭力的大肠杆菌”。为感染性腹泻又捕捉到一个新的致病菌。
在发达国家,感染性腹泻以病毒性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细菌性为主,我国则两者兼而有之。自70年代发现轮状病毒以来,以该病毒为代表的病毒性腹泻占婴幼儿腹泻一半以上。目前,在人和动物中已分离到7组轮状病毒血清型,对人有害的为A、B两组,A组轮状病毒引起婴幼儿腹泻,B组则是成人流行性腹泻的病原。1982年在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发生成人腹泻大流行,由北向南传播,迅速波及全国。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年发病人数超过100万,迄今为止,我国是受到B组轮状病毒侵袭的唯一国家,今后流行趋势如何,令人关注。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中肉、蛋、禽的增加,属于人畜共患病的空肠弯曲菌肠炎的发病率有大幅度增加,自1978年以来,在安徽、上海、黑龙江、山东、江苏、北京、广东、河南、四川等省市陆续报道有本病流行,局部地区抽查本病占住院腹泻患者10.2%。由于人们餐桌上海、水产品食物的日益丰盛,嗜盐菌、河弧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也有所增加。
在感染性腹泻的治疗上,“两滥一低”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的扭转。即:滥用抗生素(国内统计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8.94%)、滥用静脉补液(传统观点是治腹泻必打“吊针”)和口服补液法使用率低(国内统计仅为27.74%)。在总结多年来治疗感染性腹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专家们提出了预防脱水、治疗脱水、继续饮食与合理用药四原则,大力推广口服补液盐溶液及糖盐水,提倡使用微生态制剂让正常菌群回归人体以防治腹泻。微生态制剂包括药品、饮料、食品,日本已有30余品种,欧美各国种类更繁多,我国80年代以来发展也很快,如促菌生、回春生、培菲康、各种生物营养液等。可以预言,在抗生素风靡半个世纪后,被誉为“生命科学鲜花”的微生态制剂时代已经到来!
在预防上。积极推广完全的母乳喂养,以降低婴儿腹泻发病率,针对感染性腹泻流行过程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采取综合性措施非常必要。而多价轮状病毒疫苗、灭活细菌加霍乱肠毒素亚单位的霍乱菌苗、口服痢疾菌苗等已在国外试用,今后几年内有希望引进推广。
总之,对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治疗,要树立新观点,采用新方法。
细菌性痢疾是“老牌”的感染性腹泻,经过多年的防治,发病数虽有显著的降低,但其常年的发病率仍很高。我国各大城市菌痢的常年发病率均在每10万人口数百例,由于志贺氏型痢疾杆菌的复出和其他型痢疾杆菌强毒株的出现,中毒性菌痢的发病近几年有所抬头,中毒性菌痢与流行性乙型脑炎在发病季节相互重叠,临诊医生和群众要注意早期鉴别和引起警惕,防止误诊、误治、延误病情。细菌性痢疾在我国多数地区仍以福氏型占优势,但不少地区宋氏型正在增长。
霍乱向人类又一次发起了新挑战,80年代,全世界每年报告霍乱病例为3~8万,进入90年代后病例陡增,1991年高达50余万,近两年流行势头不减。更令人不安的是从前年开始,在印度次大陆又发现了霍乱弧菌的新型菌株——O139该菌株引起的霍乱,传播快,病情重。病死率高,对复方新诺明有耐药性,我国新疆等地区也有传入。该菌株除美国分离出外,我国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也从急性腹泻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6株。有专家预言,O139型霍乱弧菌可能引发第8次霍乱世界大流行。
大肠杆菌本是肠道的常驻菌,多数情况下对人体无害。但致泻性大肠杆菌可引起腹泻,国内统计,其发病率名列前茅,目前,已发现致泻性大肠杆菌包括:产毒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集聚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5型。最近,中国预防科学院有关专家对分离不出常见致病菌的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一株不同于以往5型致泻性大肠杆菌的新菌株,并将其命名为“产志贺样毒素有侵袭力的大肠杆菌”。为感染性腹泻又捕捉到一个新的致病菌。
在发达国家,感染性腹泻以病毒性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细菌性为主,我国则两者兼而有之。自70年代发现轮状病毒以来,以该病毒为代表的病毒性腹泻占婴幼儿腹泻一半以上。目前,在人和动物中已分离到7组轮状病毒血清型,对人有害的为A、B两组,A组轮状病毒引起婴幼儿腹泻,B组则是成人流行性腹泻的病原。1982年在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发生成人腹泻大流行,由北向南传播,迅速波及全国。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年发病人数超过100万,迄今为止,我国是受到B组轮状病毒侵袭的唯一国家,今后流行趋势如何,令人关注。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中肉、蛋、禽的增加,属于人畜共患病的空肠弯曲菌肠炎的发病率有大幅度增加,自1978年以来,在安徽、上海、黑龙江、山东、江苏、北京、广东、河南、四川等省市陆续报道有本病流行,局部地区抽查本病占住院腹泻患者10.2%。由于人们餐桌上海、水产品食物的日益丰盛,嗜盐菌、河弧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也有所增加。
在感染性腹泻的治疗上,“两滥一低”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的扭转。即:滥用抗生素(国内统计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8.94%)、滥用静脉补液(传统观点是治腹泻必打“吊针”)和口服补液法使用率低(国内统计仅为27.74%)。在总结多年来治疗感染性腹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专家们提出了预防脱水、治疗脱水、继续饮食与合理用药四原则,大力推广口服补液盐溶液及糖盐水,提倡使用微生态制剂让正常菌群回归人体以防治腹泻。微生态制剂包括药品、饮料、食品,日本已有30余品种,欧美各国种类更繁多,我国80年代以来发展也很快,如促菌生、回春生、培菲康、各种生物营养液等。可以预言,在抗生素风靡半个世纪后,被誉为“生命科学鲜花”的微生态制剂时代已经到来!
在预防上。积极推广完全的母乳喂养,以降低婴儿腹泻发病率,针对感染性腹泻流行过程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采取综合性措施非常必要。而多价轮状病毒疫苗、灭活细菌加霍乱肠毒素亚单位的霍乱菌苗、口服痢疾菌苗等已在国外试用,今后几年内有希望引进推广。
总之,对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治疗,要树立新观点,采用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