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阶段是学生教育的关键,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今高中语文教育中,文言文的学习仍存在一定问题,包括“重背诵、轻鉴赏”、阅读兴趣低、教师漠视学生主体等。因此,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究并总结了以下三点有效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效果的实践对策。
一、巧设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文言文的知识建构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任务设置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它是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合理的任务设置能够激发高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帮助高中生掌握文言文知识,促进学生文言文的知识建构。因而,在课程纲要的目标指引下,教师要结合教材,把握高中学段的教学方向,重视任务设置的步骤和技巧,以期发挥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任务的积极作用,增强学生的文言文赏析能力。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六课《鸿门宴》为例,我以任务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的平台。在设置学习任务前,我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并梳理当时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归纳这篇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即《烛之武退秦师》讲了郑国大将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不费一兵一卒,劝退秦晋两师,保卫郑国。对此,我制定如下任务:学生自己品读《鸿门宴》,并依据《烛之武退秦师》的已学知识,自主总结《鸿门宴》的全文大意及中心思想。尽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但我以高中生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在比较两篇文言文的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鼓励他们去探索文言文知识。在任务结束后,我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评价,并总结了任务答案,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二、重视小组合作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存在重内容而轻形式的特点,教师往往采用集中“填鸭式”的讲授,这样的教学形式会造成效率低下,甚至使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并且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以启发学生自学意识为切入点,结合高中语文的教学特点,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的系统化培养。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八课《兰亭集序》为例,我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学会分析,独立思考。在文言文中,除了实词虚词之外,学生还需要掌握各种文言文知识,包括一词多义、通假字等。针对《兰亭集序》中的一词多义,学生合作分工在书中找到并借助工具书进行讨论释义,同时我对较难一点的字予以示范。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每个小组各选出一人发表个人见解,其余组员仔细聆听并适当纠正和补充,比如:“次”在“列作其次”中表示旁边,在“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中表示驻扎。在讨论“次”字的一词多义情况时,我与学生一同参与合作,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并总结出“次”的一词多义。总之,小组合作探究方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文言文教学的立足点应该是文化的本位,高中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还要将传统文化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文言文传统文化教育中更应如此,文言文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对文言文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但要关注其外在的文化形式,更应对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有所重视,在“文化本位”的阐释下,对文本进行阐释,对文言文作品做出一种较为符合其历史文化情境和文本原初意义特点的阐释和解读,从而使学生可以进入文言文作品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相关文化情景,从而产生人文需要,促使学生以自己的生活情景与文言文作品所传递的文化意义发生联系。
比如对于《苏武传》的教学,我在对文本整体感知之后,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生动再现苏武亲身经历的事件。为了将人物形象扮演得恰到好处,扮演者需要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尤其是最能体现人物精神的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扮演中,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会对苏武这一形象体现出的爱国情怀加以认识,这时,我给予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导向苏武的爱国精神,通过对话讨论的方式,将文言文传统文化教育引向高潮。可见,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融入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编排了简单的课本剧,营造了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
四、结合文言文特点,吸收传统文化精髓
对于文言文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则需结合文本来考虑。在一篇文言文中,尤其要对文章中的练字炼句之处加以重视。教材中任何一篇文言文,总会有一定的关键语句,这些语句便是作者的炼字炼句处,抓住这些语句并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才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学生才会有文化上的心得体会,文言文文本的价值才会有所体现。抓住文言文中的炼字炼句处,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其中的文化意义,不但可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文言文语言感受,还可以以此为基础,向更进一步的传统文化精神不断靠拢。
例如,《师说》这篇文言文的主旨很清晰,就是赞扬李氏子蟠能够学习传统的儒家道统,为何一篇类似于表扬信的文章能够流传千古?原因就在当时社会的浮夸学风,使传统儒家没有了市场,作为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自然是希望通过赞扬李氏子蟠来达到号召天下学子一心向儒的愿望,这也就解释了文章开头为什么一定要用“古”之学者来引领全文了。再如《过秦论》,这篇文章通过秦朝灭亡的实例来从反面论证处实施仁政的价值:“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文章背后所蕴含的古代民本思想,我将这句话作为关键句,鼓励学生自主翻译句意,并引导学生诵读以《孟子》為主的儒家经典,以课本为门径,进入更广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
五、采用多元化教学评价,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站在学生的角度,我认为应关注学生兴趣,并以此为教学的落脚点,引导学生增强对文言文传统文化学习热情。依据上述理念,教师制定科学的评价策略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模式,把评价的各个主体都紧密联系起来,做到教师善教、学生善学的目的,从而实现学生在彰显主体地位基础上的个性化解读。
以《劝学》为例,我对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文本翻译、句式理解、思想感悟这五个环节的表现给予了评价。比如我指导学生根据关键字判断句子是否为介宾短语后置,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于”“乎”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的介词结构,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这样的结构一般都是介宾短语后置,从而使学生掌握赏析诗句的方法。同时,学生之间对各自的译文进行了评价。总之,基于学生个体的评价从各个组员的表现情况和优秀组员的贡献值出发,通过小组讨论得到的评价及认同,实际上已经发挥学生个体评价的积极功能。可见,合理的评价方式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知识,提升自主学习的体验感,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六、结语
综上所述,文言文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因为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字及语言文化,是学生了解并学习古代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文言文授课时,需要从学生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出发,以目标任务为向导,灵活采用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的探究方法,制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改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质量。
(责任编辑
一、巧设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文言文的知识建构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任务设置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它是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合理的任务设置能够激发高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帮助高中生掌握文言文知识,促进学生文言文的知识建构。因而,在课程纲要的目标指引下,教师要结合教材,把握高中学段的教学方向,重视任务设置的步骤和技巧,以期发挥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任务的积极作用,增强学生的文言文赏析能力。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六课《鸿门宴》为例,我以任务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的平台。在设置学习任务前,我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并梳理当时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归纳这篇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即《烛之武退秦师》讲了郑国大将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不费一兵一卒,劝退秦晋两师,保卫郑国。对此,我制定如下任务:学生自己品读《鸿门宴》,并依据《烛之武退秦师》的已学知识,自主总结《鸿门宴》的全文大意及中心思想。尽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但我以高中生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在比较两篇文言文的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鼓励他们去探索文言文知识。在任务结束后,我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评价,并总结了任务答案,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二、重视小组合作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存在重内容而轻形式的特点,教师往往采用集中“填鸭式”的讲授,这样的教学形式会造成效率低下,甚至使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并且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以启发学生自学意识为切入点,结合高中语文的教学特点,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的系统化培养。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八课《兰亭集序》为例,我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学会分析,独立思考。在文言文中,除了实词虚词之外,学生还需要掌握各种文言文知识,包括一词多义、通假字等。针对《兰亭集序》中的一词多义,学生合作分工在书中找到并借助工具书进行讨论释义,同时我对较难一点的字予以示范。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每个小组各选出一人发表个人见解,其余组员仔细聆听并适当纠正和补充,比如:“次”在“列作其次”中表示旁边,在“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中表示驻扎。在讨论“次”字的一词多义情况时,我与学生一同参与合作,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并总结出“次”的一词多义。总之,小组合作探究方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文言文教学的立足点应该是文化的本位,高中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还要将传统文化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文言文传统文化教育中更应如此,文言文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对文言文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但要关注其外在的文化形式,更应对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有所重视,在“文化本位”的阐释下,对文本进行阐释,对文言文作品做出一种较为符合其历史文化情境和文本原初意义特点的阐释和解读,从而使学生可以进入文言文作品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相关文化情景,从而产生人文需要,促使学生以自己的生活情景与文言文作品所传递的文化意义发生联系。
比如对于《苏武传》的教学,我在对文本整体感知之后,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生动再现苏武亲身经历的事件。为了将人物形象扮演得恰到好处,扮演者需要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尤其是最能体现人物精神的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扮演中,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会对苏武这一形象体现出的爱国情怀加以认识,这时,我给予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导向苏武的爱国精神,通过对话讨论的方式,将文言文传统文化教育引向高潮。可见,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融入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编排了简单的课本剧,营造了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
四、结合文言文特点,吸收传统文化精髓
对于文言文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则需结合文本来考虑。在一篇文言文中,尤其要对文章中的练字炼句之处加以重视。教材中任何一篇文言文,总会有一定的关键语句,这些语句便是作者的炼字炼句处,抓住这些语句并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才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学生才会有文化上的心得体会,文言文文本的价值才会有所体现。抓住文言文中的炼字炼句处,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其中的文化意义,不但可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文言文语言感受,还可以以此为基础,向更进一步的传统文化精神不断靠拢。
例如,《师说》这篇文言文的主旨很清晰,就是赞扬李氏子蟠能够学习传统的儒家道统,为何一篇类似于表扬信的文章能够流传千古?原因就在当时社会的浮夸学风,使传统儒家没有了市场,作为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自然是希望通过赞扬李氏子蟠来达到号召天下学子一心向儒的愿望,这也就解释了文章开头为什么一定要用“古”之学者来引领全文了。再如《过秦论》,这篇文章通过秦朝灭亡的实例来从反面论证处实施仁政的价值:“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文章背后所蕴含的古代民本思想,我将这句话作为关键句,鼓励学生自主翻译句意,并引导学生诵读以《孟子》為主的儒家经典,以课本为门径,进入更广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
五、采用多元化教学评价,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站在学生的角度,我认为应关注学生兴趣,并以此为教学的落脚点,引导学生增强对文言文传统文化学习热情。依据上述理念,教师制定科学的评价策略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模式,把评价的各个主体都紧密联系起来,做到教师善教、学生善学的目的,从而实现学生在彰显主体地位基础上的个性化解读。
以《劝学》为例,我对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文本翻译、句式理解、思想感悟这五个环节的表现给予了评价。比如我指导学生根据关键字判断句子是否为介宾短语后置,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于”“乎”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的介词结构,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这样的结构一般都是介宾短语后置,从而使学生掌握赏析诗句的方法。同时,学生之间对各自的译文进行了评价。总之,基于学生个体的评价从各个组员的表现情况和优秀组员的贡献值出发,通过小组讨论得到的评价及认同,实际上已经发挥学生个体评价的积极功能。可见,合理的评价方式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知识,提升自主学习的体验感,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六、结语
综上所述,文言文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因为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字及语言文化,是学生了解并学习古代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文言文授课时,需要从学生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出发,以目标任务为向导,灵活采用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的探究方法,制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改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质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