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氯诺昔康 黄体酮 肾绞痛
肾绞痛又称肾、输尿管绞痛,是由于某种病因使肾盂、输尿管平滑肌痉挛或管腔的急性部分梗阻所造成的,其特点是突然发作剧烈疼痛,严重者可导致疼痛性休克,需立即解痉止痛对症处理。肾绞痛的治疗方法以解痉止痛对症处理为主,治疗方法较多,疗效不一,氯诺昔康联合黄体酮治疗肾绞痛疗效确切,使用方便。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肾绞痛患者36例,应用氯诺昔康联合黄体酮治疗,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肾绞痛患者71例,以患者就诊先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20~65岁,平均33.5±4.5岁;病程0.5~12小时,平均2.5±2.0小时。对照组35例,男30例,女5例;年龄18~60岁,平均30.5±6.5岁;病程0.5~12小时,平均3.5±3.0小时。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的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P>0.05)。
临床表现:上述病例均有典型肾绞痛发作症状,表现为是突然发作剧烈疼痛,疼痛从患侧腰部开始沿输尿管向下腹部、腹股沟、大腿内侧、睾丸或阴唇放射,持续几分钟或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不等,其中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淋漓有15例,面色苍白、辗转不安症状有40例。患侧肾区均有叩击痛,其中绞痛右侧腰部55例,左侧16例,未发现双侧均有绞痛病例。65例尿常规检查阴性,所有病例均作B超或腹部X线检查,其中肾结石68例,未见异常影像3例。所有患者均无非甾体类抗炎药过敏,长期服用镇痛药及吸毒史,无严重出血性疾病史。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氯诺昔康8mg,黄体酮20mg肌注。对照组给予杜冷丁100mg肌注。此外两组均予654-2 10mg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滴注。在疗效观察期间,均不再使用其他药物。
观察指标:①根据患者对疼痛的主观感受,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治疗前及用药60分钟疼痛程度进行评价:0分为无痛;<3分为轻度疼痛;3~5分为中度疼痛;>5分为重度疼痛。②记录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出血、头晕、嗜睡等。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用药60分钟内疼痛缓解率评定。疼痛缓解率(%)=[(用药前疼痛评分-用药后疼痛评分)/用药前疼痛评分]×100%。疼痛缓解率≥75%为显效,50%~75%为有效;<50%为无效。
结 果
治疗组显效26例(72%),有效9例(25%),无效1例(3%),总有效率(97%);对照组显效28例(80%),有效5例(14%),无效2例(6%),总有效率(94%)。两组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78,P>0.05)。对照组在治疗中出现嗜睡20例,头晕30例;治疗组出现胃肠道不适2例,头晕1例,均能耐受。
讨 论
肾绞痛在急诊中较常见,主要是由于肾,输尿管结石刺激尿路引起局部平滑肌强烈收缩和痉挛,处加结石梗阻近端压力升高,引起肾内前列素的合成和释放增加,导致肾血管扩张,肾血流量增加,并通过拮抗利尿激素作用,使肾盂、输尿管内压力急剧增高产生的剧烈疼痛。
氯诺昔康属于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系噻嗪类衍生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进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少肾血流量及尿量,降低肾盂输尿管内压;同时激活阿片神经肽系统,发挥中枢型镇痛作用。黄体酮的止痛机制为:①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对Na+的重吸收,增加管腔内压促进结石排出;②可使输尿管平滑肌松弛、扩张,并使输尿管平滑肌出现有力的节律性蠕动,促使结石下降。另外黄体酮对交感神经活动有抑制作用,减少了从输尿管交感神经传入纤维的感觉冲动而起到镇痛效果。本文中提到的山莨菪碱(654-2)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能解除乙酰胆碱所致平滑肌痉挛,有镇痛作用,是肾绞痛常规治疗用药。杜冷丁,即盐酸哌替啶,是一种临床应用的合成镇痛药,为严格管制的麻醉藥品,杜冷丁连续使用可成瘾,连续使用1~2周便可产生药物依赖性,且不良反应大,临床使用限制较大。本文资料中虽然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本文联合使用氯诺昔康和黄体酮镇痛总有效率97%,治疗效果满意,治疗组的不良反应轻微,患者均能耐受。氯诺昔康和黄体酮在肾绞痛治疗中联合使用是值得临床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黄家驷,吴阶平.外科学(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348-359.
2 金有豫.镇痛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9-140.
3 谷志华.黄体酮治疗肾绞痛的体会.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10):960.
肾绞痛又称肾、输尿管绞痛,是由于某种病因使肾盂、输尿管平滑肌痉挛或管腔的急性部分梗阻所造成的,其特点是突然发作剧烈疼痛,严重者可导致疼痛性休克,需立即解痉止痛对症处理。肾绞痛的治疗方法以解痉止痛对症处理为主,治疗方法较多,疗效不一,氯诺昔康联合黄体酮治疗肾绞痛疗效确切,使用方便。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肾绞痛患者36例,应用氯诺昔康联合黄体酮治疗,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肾绞痛患者71例,以患者就诊先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20~65岁,平均33.5±4.5岁;病程0.5~12小时,平均2.5±2.0小时。对照组35例,男30例,女5例;年龄18~60岁,平均30.5±6.5岁;病程0.5~12小时,平均3.5±3.0小时。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的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P>0.05)。
临床表现:上述病例均有典型肾绞痛发作症状,表现为是突然发作剧烈疼痛,疼痛从患侧腰部开始沿输尿管向下腹部、腹股沟、大腿内侧、睾丸或阴唇放射,持续几分钟或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不等,其中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淋漓有15例,面色苍白、辗转不安症状有40例。患侧肾区均有叩击痛,其中绞痛右侧腰部55例,左侧16例,未发现双侧均有绞痛病例。65例尿常规检查阴性,所有病例均作B超或腹部X线检查,其中肾结石68例,未见异常影像3例。所有患者均无非甾体类抗炎药过敏,长期服用镇痛药及吸毒史,无严重出血性疾病史。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氯诺昔康8mg,黄体酮20mg肌注。对照组给予杜冷丁100mg肌注。此外两组均予654-2 10mg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滴注。在疗效观察期间,均不再使用其他药物。
观察指标:①根据患者对疼痛的主观感受,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治疗前及用药60分钟疼痛程度进行评价:0分为无痛;<3分为轻度疼痛;3~5分为中度疼痛;>5分为重度疼痛。②记录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出血、头晕、嗜睡等。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用药60分钟内疼痛缓解率评定。疼痛缓解率(%)=[(用药前疼痛评分-用药后疼痛评分)/用药前疼痛评分]×100%。疼痛缓解率≥75%为显效,50%~75%为有效;<50%为无效。
结 果
治疗组显效26例(72%),有效9例(25%),无效1例(3%),总有效率(97%);对照组显效28例(80%),有效5例(14%),无效2例(6%),总有效率(94%)。两组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78,P>0.05)。对照组在治疗中出现嗜睡20例,头晕30例;治疗组出现胃肠道不适2例,头晕1例,均能耐受。
讨 论
肾绞痛在急诊中较常见,主要是由于肾,输尿管结石刺激尿路引起局部平滑肌强烈收缩和痉挛,处加结石梗阻近端压力升高,引起肾内前列素的合成和释放增加,导致肾血管扩张,肾血流量增加,并通过拮抗利尿激素作用,使肾盂、输尿管内压力急剧增高产生的剧烈疼痛。
氯诺昔康属于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系噻嗪类衍生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进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少肾血流量及尿量,降低肾盂输尿管内压;同时激活阿片神经肽系统,发挥中枢型镇痛作用。黄体酮的止痛机制为:①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对Na+的重吸收,增加管腔内压促进结石排出;②可使输尿管平滑肌松弛、扩张,并使输尿管平滑肌出现有力的节律性蠕动,促使结石下降。另外黄体酮对交感神经活动有抑制作用,减少了从输尿管交感神经传入纤维的感觉冲动而起到镇痛效果。本文中提到的山莨菪碱(654-2)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能解除乙酰胆碱所致平滑肌痉挛,有镇痛作用,是肾绞痛常规治疗用药。杜冷丁,即盐酸哌替啶,是一种临床应用的合成镇痛药,为严格管制的麻醉藥品,杜冷丁连续使用可成瘾,连续使用1~2周便可产生药物依赖性,且不良反应大,临床使用限制较大。本文资料中虽然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本文联合使用氯诺昔康和黄体酮镇痛总有效率97%,治疗效果满意,治疗组的不良反应轻微,患者均能耐受。氯诺昔康和黄体酮在肾绞痛治疗中联合使用是值得临床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黄家驷,吴阶平.外科学(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348-359.
2 金有豫.镇痛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9-140.
3 谷志华.黄体酮治疗肾绞痛的体会.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10):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