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剪纸意象是民俗剪纸的物质载体,山东威海地区的民俗剪纸历经千百年的洗礼与沉淀,形成了丰富的意象符号系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从保护和传承的角度,还是从挖掘其应用价值的角度,对其意与象的文化观追根溯源都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威海地区 民俗剪纸 意 象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威海,地处胶东半岛最东端,海岸线1000多公里。这里民风古朴,民俗节日频繁,形成了诸多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剪纸便是其中之一。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民间剪纸应该称“民俗剪纸”更为确切。
符号是指一事物或意义与其替代物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人类在客观世界中主观精神活动的产物。根据符号学的定义,符号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的呈现,另一方面又是精神的外观。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就是运用物质传达手段使情感客观化、对象化的过程,因此物质的、客观的因素与精神的、意义的因素的结合,必然带有符号性质。苏联著名美学家鲍列夫说:“符号是艺术篇章最基本的元素,符号构成了艺术的表述。”意象是艺术语言的基本符号,是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的统一体。人们凭借意象符号,可以透过表层有形的、可知的、可见的形式,去把握那些无形的、难以捉摸的、寓于心理深层的意义和情感。
泰勒认为:“宗教最低限度的定义,是对神灵的信仰”。他说:“事实上,万物有灵论是宗教哲学的基础。”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信仰的祭祀、巫术等实用活动,艺术形象多为神灵观念的物化象征,渗透着原始先民对神灵的幻想与崇拜。原始艺术诞生的初衷和本意,决定了它的意象美学结构特征。艺术美学观念是由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决定的。民俗剪纸作为民俗观念的形象物质载体,充分继承了原始艺术的美学观念。为了达到“言志寄情”的实用目的,民俗剪纸不依据客观的自然形态逻辑来造型,而采用“以象寓意,以意构象”的手法来造型。剪纸意象的建构,是特定文化群体长期的民俗行为和习惯的结果,是约定俗成的文化心理的积淀和表征。经过千百年的文化沉淀,山东威海地区形成了大量丰富的、约定俗成的剪纸意象符号,它们成为研究民俗生活、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等最直接、最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一 民俗剪纸符号的“意”
怀特在《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各种符号的含义,来源和取决于使用它们的有机体;人类有机体将含义加诸于实在事物或事件上,从而使它们成为符号。”这一论述为我们揭示了民俗剪纸意象符号中最核心部分“意”的来源问题。民俗剪纸的“意”是民众群体按照特定的目的,附加于剪纸形象之上的深层体认。威海地区民俗剪纸符号的“意”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图腾崇拜观念
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界以及自身的疾病与死亡充满了迷惑与畏惧,他们需要借助某种物象来消灾解难、保佑平安。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先人们创造了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实有物象与幻想物象相结合的形象——图腾,来作为他们家庭、氏族的保护神。图腾是凝聚族人精神的最强有力的中心。
威海地区古代属于东夷少昊部落,东夷后裔郑子在《左传昭公十七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因此,威海地区的剪纸艺人几乎人人都会剪凤凰,有的凤鸟图案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的老样,当地人认为凤凰是吉祥鸟。
2 神灵崇拜观念
威海沿海居民十分崇拜龙王,把海龙王看作是渔业丰收、消灾解难、决定他们命运的神灵。在沿海的港湾孤岛,大都修有龙王庙,每年到农历六月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到龙王庙烧香焚纸,摆供祭祀,乞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百鱼上岸。“二月二”龙抬头,居民都要剪大龙、小龙(亦称圣虫),大龙可保人丁兴旺,小龙可保丰衣足食。
海神娘娘,亦称天后,威海人亲切地称之为娘娘,奉她为海上保护神。沿海各地均修有天后宫,俗称海神娘娘庙,是威海民间最受崇拜的神祗之一。在民俗剪纸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表现题材。
威海荣成地区供奉的财神各式各样,有右手高擎钢鞭、左手托着金元宝、脚踩猛虎的玄坛赵公元帅;有头戴纱帽、身着红袍、腰系玉带的白须老者,人们说他是比干,叫文财神;还有绿袍红脸的关公关老爷,据说他是武财神。每年的7月21日是财神的生日,家家都要敬神。财神是威海剪纸艺人最喜欢的表现题材之一。
3 趋吉避凶的吉瑞观念
从古至今,人们从向往、追求吉祥的美好愿望出发,将内心的梦幻与心中积蕴的激情寄予于自然物象,利用“假物喻事”、“借音产意”来托物抒怀。在剪纸意象的文化里层,“趋吉避凶”的精神始终是其亘古不变的主题。
威海地区传承下来的民俗剪纸,其内容多是祈求丰收、避邪禳灾、纳福招财、夫妻和谐、家庭和睦、飞黄腾达等。总括起来,就是剪纸等民俗文化中常见的“福”、“禄”、“寿”、“喜”、“丰”5个关键性主题,构成了威海传统剪纸民俗文化的基本意义取向。
4 民间的神话传说与戏剧
威海有很多优美的神话故事与传说,如刘公岛、天尽头、秃尾巴老李的故事等等,都为民俗剪纸提供了丰富的表现题材。旧时的威海卫,百姓最普及、最常见的休闲方式是看大戏。每逢山会、庙会和重大传统节日时,各地方都会举行戏剧演出。渔民出海时也要请戏班连唱三至五天,民间叫“请戏”。威海的国家一级京剧演员马少童在《京剧早年在威海演出的概况》里提到:“据传清光绪末年,曾有京剧‘帘外班’在威海的一些庙会上演出过梆子和京剧”,“京剧‘帘外班’,威海群众叫它‘野台子戏’,北京称‘草台子’,河北叫‘跑大棚’。顾名思义,是指这样的戏班无固定演出地点,不论城镇乡村,凡庙会、求神祈雨,许愿还愿、农村冬闲、渔民丰收等等,往往请‘帘外班’演出三五天。”从威海地区民俗剪纸中大量的戏剧故事与戏剧人物,我们也可大致了解当时威海地区戏剧演出的盛况。
二 民俗剪纸符号的“象”
剪纸意象结构中的基础成分是“象”,是一种表意符号。威海民俗剪纸取象非常丰富,概括起来大致有3种:自然物态、民事生活、虚拟构想。剪纸符号的表意方式主要是隐喻象征。威海剪纸符号之“象”,具备了4种属性特征,即物性、神性、心性、音性,是一种很好的传情达意的符号。
1 物性
作为谐音民俗的客体物象,剪纸符号之“象”必须具备与人类文化需求相一致的特定生物属性。比如石榴多籽,与“多子多福”之意相合;荷花并蒂,寓意夫妻恩爱;鸳鸯雌雄形影不离,象征婚姻美满;蝙蝠有倒挂枝头的习性,赋予“福到”之意;葫芦多籽,同样被视为人类繁衍、人口兴旺的象征。这些形象都是威海民俗剪纸中常见的表意符号。
2 神性
民俗剪纸是按照表意的目的取象造型的。先人们为了特定的实用意图,一方面以超自然的物象来象征神灵的超自然力量,例如民俗剪纸中的龙、凤纹样。另一方面根据神圣的宗教信仰及神话传说,将客体对象特有的生物属性上升为神秘的文化属性。公鸡具有司夜啼晨的生物属性,故此,在古代神话中被文化升格为“金鸡”、“玉鸡”,成为民间剪纸驱恶避邪的功能符号。在民俗剪纸中,鼠文化是个重要的主题。传说天地之初,浑沌未开,老鼠勇敢地把天地咬破,使气体流动,阴阳从此分开,民间俗称“鼠咬天开”。因此,剪纸艺人就创作了老鼠咬破合碗或顶开合碗的剪纸作品,以合碗象征天地,阴阳交合,生育万物,这里的老鼠成了开天辟地、生育万物的子神。在民俗剪纸中子鼠为阴极的象征,多是出现在年节期间的腊月至正月,这正是除旧布新、送阴迎阳的时刻,具有祛灾纳吉的象征意义。威海有很多以鼠为形象符号的剪纸,“老鼠娶亲”是大家最喜欢的主题之一。
3 心性
民俗剪纸是具有原始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的观念艺术和象征艺术。“象”因“意”而生,民间作者在创造表意的象征形象时,所依据的“蓝图”就是民俗观念、民俗心理与宗教信仰。例如在民俗观念里,完整的物象才有生命,不完整的形象有损于生命,所以在传统剪纸纹样中,人物造型没有半身像或者头像,而多为全身像,不论正面、侧面,五官四肢都不能缺少;花草造型也不取折枝独花,纹样多为花盆相连的整棵花卉,有枝,有叶,有花,使人感到茂盛而富有生命力。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圆是和合的象征,剪纸艺人素来看重圆形构图,凡是用作满月、婚礼、祝寿等喜庆性剪纸,大都采用曲线为主的造型符号,预祝幸福、美满、团圆和长寿。一些以直线为主的文字符号,也要调整其外部轮廓,使之曲化成为“团花”,如我们常见的团寿花、团福花、团喜花等。另外,窗花、帐顶花、纸斗花也大都采用圆形构图,象征圆满、和美之意。
4 音性
语言崇拜是万物有灵观念的一种表现。在先民的心中,语言和文字都是神创造的,他们相信语言具有一种超常法力,可以通过事物的语言发音来支配语言所代表的东西与所要表达的目的。语言巫术是在神秘的语言崇拜心理基础上形成的,而许多语言巫术是利用谐音完成的。在民俗剪纸符号中,这种由语言巫术转化来而来的谐音民俗非常普遍。如荣成大鱼岛的渔家窗花,只要是鱼的图案,鱼头要么朝北,要么朝上,因为在当地方言中,“北”与“百”同音,因此,鱼头朝北寓意“百鱼上岸”。沿海的剪纸艺人还特别喜欢剪红鲷鱼,因为这种鱼的别名叫“加吉鱼”,是大吉大利的意思。而沙丁鱼,在威海的别名叫“犁别子”,和离别谐音,因为不吉利,不能剪也不能摆上宴席。
三 以意构象、以象寓意
威海民俗剪纸是按照“以意构象、以象寓意”的观念来造型的,这种造型体系不是依据客观的自然形态去表达作者的某种观念,而是用观念去看待和描述某种事物,借以使作者的观念隐喻其中。因此,剪纸艺人在创作时,往往不受时间、空间观念的束缚,而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事物放在同一个画面上。如为了表达生命繁荣的意念,剪纸艺人把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人交织在一个机体上;为了表达幸福美好的祝愿,把福、禄、寿、喜等字形同动植物组合在一体。剪纸符号“意”与“象”的组合,具有成语般的程式性。某种形象、某种形象的某种特定组合,它表达什么意思、用在什么民俗场合,都是事先规定好了的,世世代代就按那个先于意识的规定来做。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威海地区积累了丰厚的意象对应程式,建立了一套为社会民众认可的民俗意象符号体系,这些约定俗成的意象符号大致可以归为以下5类:
1 祝福祈祥类。如金玉(鱼)满堂、连(莲)年有余(鱼)、龙凤呈祥、四季(牡丹—春、荷花—夏、菊花—秋、梅花—冬)平(瓶)安、五福(蝠)捧寿等。
2 镇妖辟邪类。如门神、钟馗捉鬼、圣虫、金剪断蝎、艾虎辟邪等。
3 爱情婚姻类。如孔雀戏牡丹、喜(喜鹊)上眉(梅)梢、蝶恋花、凤戏牡丹、并蒂莲等。
4 家族繁衍类。如连(莲)生贵子、麒麟送子、榴开百子、葡萄兔子等。
5 神灵圣贤类。如龙王、海神娘娘、财神、刘公刘母、西游记、白蛇传、天仙配、西厢记、八仙过海等。
流传下来的这些生气勃勃、意义凝定的剪纸符号,是由数千年华夏历史文化活动逐渐凝固而成的。尤其那些在民间社会常见、代表中华民俗文化特点的剪纸意象,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是整个中华民俗文化的精髓。威海民俗剪纸丰富的意象程式,蕴涵了中国的本源文化精神,是民间艺术哲学观念的本体,其表象符号(客观之象)和内涵(主观之意)超越了时代,至今仍有生命活力。
注:本文系山东省文化厅2009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威海地区民间剪纸艺术的调查与研究”结题成果。
参考文献:
[1] 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2] 王贵生:《剪纸民俗的文化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鲍列夫:《美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
[4] 爱德华·B·泰勒:《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5] 张福荣:《意象:艺术语言的基本符号》,《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作者简介:矫荣波,女,1970—,山东威海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平面设计,工作单位:威海职业学院。
关键词:威海地区 民俗剪纸 意 象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威海,地处胶东半岛最东端,海岸线1000多公里。这里民风古朴,民俗节日频繁,形成了诸多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剪纸便是其中之一。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民间剪纸应该称“民俗剪纸”更为确切。
符号是指一事物或意义与其替代物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人类在客观世界中主观精神活动的产物。根据符号学的定义,符号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的呈现,另一方面又是精神的外观。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就是运用物质传达手段使情感客观化、对象化的过程,因此物质的、客观的因素与精神的、意义的因素的结合,必然带有符号性质。苏联著名美学家鲍列夫说:“符号是艺术篇章最基本的元素,符号构成了艺术的表述。”意象是艺术语言的基本符号,是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的统一体。人们凭借意象符号,可以透过表层有形的、可知的、可见的形式,去把握那些无形的、难以捉摸的、寓于心理深层的意义和情感。
泰勒认为:“宗教最低限度的定义,是对神灵的信仰”。他说:“事实上,万物有灵论是宗教哲学的基础。”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信仰的祭祀、巫术等实用活动,艺术形象多为神灵观念的物化象征,渗透着原始先民对神灵的幻想与崇拜。原始艺术诞生的初衷和本意,决定了它的意象美学结构特征。艺术美学观念是由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决定的。民俗剪纸作为民俗观念的形象物质载体,充分继承了原始艺术的美学观念。为了达到“言志寄情”的实用目的,民俗剪纸不依据客观的自然形态逻辑来造型,而采用“以象寓意,以意构象”的手法来造型。剪纸意象的建构,是特定文化群体长期的民俗行为和习惯的结果,是约定俗成的文化心理的积淀和表征。经过千百年的文化沉淀,山东威海地区形成了大量丰富的、约定俗成的剪纸意象符号,它们成为研究民俗生活、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等最直接、最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一 民俗剪纸符号的“意”
怀特在《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各种符号的含义,来源和取决于使用它们的有机体;人类有机体将含义加诸于实在事物或事件上,从而使它们成为符号。”这一论述为我们揭示了民俗剪纸意象符号中最核心部分“意”的来源问题。民俗剪纸的“意”是民众群体按照特定的目的,附加于剪纸形象之上的深层体认。威海地区民俗剪纸符号的“意”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图腾崇拜观念
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界以及自身的疾病与死亡充满了迷惑与畏惧,他们需要借助某种物象来消灾解难、保佑平安。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先人们创造了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实有物象与幻想物象相结合的形象——图腾,来作为他们家庭、氏族的保护神。图腾是凝聚族人精神的最强有力的中心。
威海地区古代属于东夷少昊部落,东夷后裔郑子在《左传昭公十七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因此,威海地区的剪纸艺人几乎人人都会剪凤凰,有的凤鸟图案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的老样,当地人认为凤凰是吉祥鸟。
2 神灵崇拜观念
威海沿海居民十分崇拜龙王,把海龙王看作是渔业丰收、消灾解难、决定他们命运的神灵。在沿海的港湾孤岛,大都修有龙王庙,每年到农历六月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到龙王庙烧香焚纸,摆供祭祀,乞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百鱼上岸。“二月二”龙抬头,居民都要剪大龙、小龙(亦称圣虫),大龙可保人丁兴旺,小龙可保丰衣足食。
海神娘娘,亦称天后,威海人亲切地称之为娘娘,奉她为海上保护神。沿海各地均修有天后宫,俗称海神娘娘庙,是威海民间最受崇拜的神祗之一。在民俗剪纸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表现题材。
威海荣成地区供奉的财神各式各样,有右手高擎钢鞭、左手托着金元宝、脚踩猛虎的玄坛赵公元帅;有头戴纱帽、身着红袍、腰系玉带的白须老者,人们说他是比干,叫文财神;还有绿袍红脸的关公关老爷,据说他是武财神。每年的7月21日是财神的生日,家家都要敬神。财神是威海剪纸艺人最喜欢的表现题材之一。
3 趋吉避凶的吉瑞观念
从古至今,人们从向往、追求吉祥的美好愿望出发,将内心的梦幻与心中积蕴的激情寄予于自然物象,利用“假物喻事”、“借音产意”来托物抒怀。在剪纸意象的文化里层,“趋吉避凶”的精神始终是其亘古不变的主题。
威海地区传承下来的民俗剪纸,其内容多是祈求丰收、避邪禳灾、纳福招财、夫妻和谐、家庭和睦、飞黄腾达等。总括起来,就是剪纸等民俗文化中常见的“福”、“禄”、“寿”、“喜”、“丰”5个关键性主题,构成了威海传统剪纸民俗文化的基本意义取向。
4 民间的神话传说与戏剧
威海有很多优美的神话故事与传说,如刘公岛、天尽头、秃尾巴老李的故事等等,都为民俗剪纸提供了丰富的表现题材。旧时的威海卫,百姓最普及、最常见的休闲方式是看大戏。每逢山会、庙会和重大传统节日时,各地方都会举行戏剧演出。渔民出海时也要请戏班连唱三至五天,民间叫“请戏”。威海的国家一级京剧演员马少童在《京剧早年在威海演出的概况》里提到:“据传清光绪末年,曾有京剧‘帘外班’在威海的一些庙会上演出过梆子和京剧”,“京剧‘帘外班’,威海群众叫它‘野台子戏’,北京称‘草台子’,河北叫‘跑大棚’。顾名思义,是指这样的戏班无固定演出地点,不论城镇乡村,凡庙会、求神祈雨,许愿还愿、农村冬闲、渔民丰收等等,往往请‘帘外班’演出三五天。”从威海地区民俗剪纸中大量的戏剧故事与戏剧人物,我们也可大致了解当时威海地区戏剧演出的盛况。
二 民俗剪纸符号的“象”
剪纸意象结构中的基础成分是“象”,是一种表意符号。威海民俗剪纸取象非常丰富,概括起来大致有3种:自然物态、民事生活、虚拟构想。剪纸符号的表意方式主要是隐喻象征。威海剪纸符号之“象”,具备了4种属性特征,即物性、神性、心性、音性,是一种很好的传情达意的符号。
1 物性
作为谐音民俗的客体物象,剪纸符号之“象”必须具备与人类文化需求相一致的特定生物属性。比如石榴多籽,与“多子多福”之意相合;荷花并蒂,寓意夫妻恩爱;鸳鸯雌雄形影不离,象征婚姻美满;蝙蝠有倒挂枝头的习性,赋予“福到”之意;葫芦多籽,同样被视为人类繁衍、人口兴旺的象征。这些形象都是威海民俗剪纸中常见的表意符号。
2 神性
民俗剪纸是按照表意的目的取象造型的。先人们为了特定的实用意图,一方面以超自然的物象来象征神灵的超自然力量,例如民俗剪纸中的龙、凤纹样。另一方面根据神圣的宗教信仰及神话传说,将客体对象特有的生物属性上升为神秘的文化属性。公鸡具有司夜啼晨的生物属性,故此,在古代神话中被文化升格为“金鸡”、“玉鸡”,成为民间剪纸驱恶避邪的功能符号。在民俗剪纸中,鼠文化是个重要的主题。传说天地之初,浑沌未开,老鼠勇敢地把天地咬破,使气体流动,阴阳从此分开,民间俗称“鼠咬天开”。因此,剪纸艺人就创作了老鼠咬破合碗或顶开合碗的剪纸作品,以合碗象征天地,阴阳交合,生育万物,这里的老鼠成了开天辟地、生育万物的子神。在民俗剪纸中子鼠为阴极的象征,多是出现在年节期间的腊月至正月,这正是除旧布新、送阴迎阳的时刻,具有祛灾纳吉的象征意义。威海有很多以鼠为形象符号的剪纸,“老鼠娶亲”是大家最喜欢的主题之一。
3 心性
民俗剪纸是具有原始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的观念艺术和象征艺术。“象”因“意”而生,民间作者在创造表意的象征形象时,所依据的“蓝图”就是民俗观念、民俗心理与宗教信仰。例如在民俗观念里,完整的物象才有生命,不完整的形象有损于生命,所以在传统剪纸纹样中,人物造型没有半身像或者头像,而多为全身像,不论正面、侧面,五官四肢都不能缺少;花草造型也不取折枝独花,纹样多为花盆相连的整棵花卉,有枝,有叶,有花,使人感到茂盛而富有生命力。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圆是和合的象征,剪纸艺人素来看重圆形构图,凡是用作满月、婚礼、祝寿等喜庆性剪纸,大都采用曲线为主的造型符号,预祝幸福、美满、团圆和长寿。一些以直线为主的文字符号,也要调整其外部轮廓,使之曲化成为“团花”,如我们常见的团寿花、团福花、团喜花等。另外,窗花、帐顶花、纸斗花也大都采用圆形构图,象征圆满、和美之意。
4 音性
语言崇拜是万物有灵观念的一种表现。在先民的心中,语言和文字都是神创造的,他们相信语言具有一种超常法力,可以通过事物的语言发音来支配语言所代表的东西与所要表达的目的。语言巫术是在神秘的语言崇拜心理基础上形成的,而许多语言巫术是利用谐音完成的。在民俗剪纸符号中,这种由语言巫术转化来而来的谐音民俗非常普遍。如荣成大鱼岛的渔家窗花,只要是鱼的图案,鱼头要么朝北,要么朝上,因为在当地方言中,“北”与“百”同音,因此,鱼头朝北寓意“百鱼上岸”。沿海的剪纸艺人还特别喜欢剪红鲷鱼,因为这种鱼的别名叫“加吉鱼”,是大吉大利的意思。而沙丁鱼,在威海的别名叫“犁别子”,和离别谐音,因为不吉利,不能剪也不能摆上宴席。
三 以意构象、以象寓意
威海民俗剪纸是按照“以意构象、以象寓意”的观念来造型的,这种造型体系不是依据客观的自然形态去表达作者的某种观念,而是用观念去看待和描述某种事物,借以使作者的观念隐喻其中。因此,剪纸艺人在创作时,往往不受时间、空间观念的束缚,而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事物放在同一个画面上。如为了表达生命繁荣的意念,剪纸艺人把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人交织在一个机体上;为了表达幸福美好的祝愿,把福、禄、寿、喜等字形同动植物组合在一体。剪纸符号“意”与“象”的组合,具有成语般的程式性。某种形象、某种形象的某种特定组合,它表达什么意思、用在什么民俗场合,都是事先规定好了的,世世代代就按那个先于意识的规定来做。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威海地区积累了丰厚的意象对应程式,建立了一套为社会民众认可的民俗意象符号体系,这些约定俗成的意象符号大致可以归为以下5类:
1 祝福祈祥类。如金玉(鱼)满堂、连(莲)年有余(鱼)、龙凤呈祥、四季(牡丹—春、荷花—夏、菊花—秋、梅花—冬)平(瓶)安、五福(蝠)捧寿等。
2 镇妖辟邪类。如门神、钟馗捉鬼、圣虫、金剪断蝎、艾虎辟邪等。
3 爱情婚姻类。如孔雀戏牡丹、喜(喜鹊)上眉(梅)梢、蝶恋花、凤戏牡丹、并蒂莲等。
4 家族繁衍类。如连(莲)生贵子、麒麟送子、榴开百子、葡萄兔子等。
5 神灵圣贤类。如龙王、海神娘娘、财神、刘公刘母、西游记、白蛇传、天仙配、西厢记、八仙过海等。
流传下来的这些生气勃勃、意义凝定的剪纸符号,是由数千年华夏历史文化活动逐渐凝固而成的。尤其那些在民间社会常见、代表中华民俗文化特点的剪纸意象,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是整个中华民俗文化的精髓。威海民俗剪纸丰富的意象程式,蕴涵了中国的本源文化精神,是民间艺术哲学观念的本体,其表象符号(客观之象)和内涵(主观之意)超越了时代,至今仍有生命活力。
注:本文系山东省文化厅2009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威海地区民间剪纸艺术的调查与研究”结题成果。
参考文献:
[1] 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2] 王贵生:《剪纸民俗的文化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鲍列夫:《美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
[4] 爱德华·B·泰勒:《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5] 张福荣:《意象:艺术语言的基本符号》,《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作者简介:矫荣波,女,1970—,山东威海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平面设计,工作单位:威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