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
关键词:以读促想;以想促读;引导
一、 研究内容的确立
研究内容方面我以三年级上期教材为依托,选定了《冰灯》一课作为本次研究的课例。
(一) 教材分析
《冰灯》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十二单元“过年”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主要叙述了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那伟大、无私和质朴的爱。课文文风朴实,浅显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深厚情谊。
仅从课文来看,《冰灯》这篇文章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只用白描手法将父子之间的深情,自自然然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而恰恰是这些平实、自然的词语却将父亲那如山的爱表达得淋漓精致,父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无不体现着那浓浓的父爱。而这样有充分留白空间的描写手法正适合紧扣文本,多途径引领学生积极地和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句子进行品读、想象,时时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抓具体词语,抓具体句子去感悟、想象,再去有感情地朗读。
(二) 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
从学生学情来看,三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些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句的意思。能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学重点应该是教会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父亲磨冰的辛苦,体会父爱的无声与伟大上。于是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 同学们,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作者通过做冰灯和父子之间的对话这两个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那浓浓的父爱,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做冰灯的画面,走进大年三十早上那间小小的屋子,默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浓浓的父爱呢?
S1:“我”从父亲“离炕很远”感受到了父亲很爱“我”。S2:我觉得父亲很辛苦,很劳累还在为“我”做冰灯。S3:“我”从父亲磨灯感觉到父爱。
2. 孩子们,拿起笔,像这位同学一样把表示父亲动作的词圈出来,“磨、擦、放”。想一想,从这三个词中的哪个词,你的感受最深?你感受到了什么?读出你的感受。
在授课中我发现学生是有能力通过自读课文,自悟课文,把握课文基调,体会到父爱的。但孩子们的自悟却很空洞,仅仅是干巴巴的体会:父亲很辛苦,很爱孩子。感受也泛泛而谈,仅能说出父亲很爱孩子,也无法通过联想与想象去再现父亲磨冰的画面,无法真正体会到父爱的深沉与无声。
(下面几个教学环节则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后,深度解读教材后呈现的)
(1) 意在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关键词去感受人物、文章感情。
T:请孩子们翻开语文书120页,自读第五自然段,想想你从哪些文字体会到了父爱?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先找到句子和关键词去读,去感受,再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 想象画面,丰富感受,读出感情。
S:我从“暖”字感受到父亲的手肯定非常凉了,但是为了快点把冰灯做好,他只是把手放到棉衣里暖一暖就又开始磨了(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想象父亲磨冰的画面,体会父亲此时的辛苦)。
(3) 学以致用,学方法,用方法。
① 现在我们就用上这种方法去自学6~10自然段吧!看着自学提示,去找找,父爱还藏在哪里?
② 出示自学提示:品读文字,边读边勾画动作、语言、词句谈感受。透过语言,想象画面,读出感情。
③ 学生读并谈感受。
T:孩子们,找到父爱藏在哪里了吗?
二、 课例研究的成效
(一) 课堂教学成效
通过对《冰灯》一课反复的试讲、调整教案,再次试讲,我发现从学生角度看,随着教师对学情分析的深入,教材的把握,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课堂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经过几次试讲对比,学生的参与度、朗读水平、阅读水平得到了提升。在课堂中真正习得了抓关键词、句感悟体会,想象画面并读出感情的阅读方法,并当堂运用,切实掌握,在后续的教学中发现,孩子们自我阅读能力得到了提升,已经能够迁移这种阅读方法到课外阅读中去了。
(二) 课例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结论
在整个以《冰灯》为授课课文的研究过程中,教师首先明确了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要创设种种教学情境,用“语文”的方式——读,读出浓浓的语文味儿来,给学生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充滿效率的阅读课堂。而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以读促想,以想促读的阅读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能让学生从初步感知课文的读到理解地读,再到品味地读,真正把文章的感情读出来,达到叶圣陶所说的“美读”境界:
1. 要将读贯穿于学习课文的整个过程。在预习阶段,做到细读——查阅字典,初步了解内容,记录读书疑问;在学习阶段,做到精读——理解内容,学习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形成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在复习阶段,做到选读——整理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2. 朗读中多关注关键字、词、句及把前后文联系起来,想象画面,再去读一读。
3. 在质疑中读懂文章:教师要引领学生细心读书,在值得思考、咀嚼的词句上反复朗读,让心中之疑化作一个个小问号标注在文本的空白处。
4. 分析文体特点,文体不同,朗读方法不同:写景类适合通过意境的想象来读懂课文;写事类适合通过情境再现来深化课文……
作者简介:周冬蕾,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关键词:以读促想;以想促读;引导
一、 研究内容的确立
研究内容方面我以三年级上期教材为依托,选定了《冰灯》一课作为本次研究的课例。
(一) 教材分析
《冰灯》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十二单元“过年”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主要叙述了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那伟大、无私和质朴的爱。课文文风朴实,浅显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深厚情谊。
仅从课文来看,《冰灯》这篇文章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只用白描手法将父子之间的深情,自自然然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而恰恰是这些平实、自然的词语却将父亲那如山的爱表达得淋漓精致,父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无不体现着那浓浓的父爱。而这样有充分留白空间的描写手法正适合紧扣文本,多途径引领学生积极地和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句子进行品读、想象,时时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抓具体词语,抓具体句子去感悟、想象,再去有感情地朗读。
(二) 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
从学生学情来看,三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些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句的意思。能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学重点应该是教会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父亲磨冰的辛苦,体会父爱的无声与伟大上。于是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 同学们,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作者通过做冰灯和父子之间的对话这两个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那浓浓的父爱,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做冰灯的画面,走进大年三十早上那间小小的屋子,默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浓浓的父爱呢?
S1:“我”从父亲“离炕很远”感受到了父亲很爱“我”。S2:我觉得父亲很辛苦,很劳累还在为“我”做冰灯。S3:“我”从父亲磨灯感觉到父爱。
2. 孩子们,拿起笔,像这位同学一样把表示父亲动作的词圈出来,“磨、擦、放”。想一想,从这三个词中的哪个词,你的感受最深?你感受到了什么?读出你的感受。
在授课中我发现学生是有能力通过自读课文,自悟课文,把握课文基调,体会到父爱的。但孩子们的自悟却很空洞,仅仅是干巴巴的体会:父亲很辛苦,很爱孩子。感受也泛泛而谈,仅能说出父亲很爱孩子,也无法通过联想与想象去再现父亲磨冰的画面,无法真正体会到父爱的深沉与无声。
(下面几个教学环节则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后,深度解读教材后呈现的)
(1) 意在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关键词去感受人物、文章感情。
T:请孩子们翻开语文书120页,自读第五自然段,想想你从哪些文字体会到了父爱?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先找到句子和关键词去读,去感受,再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 想象画面,丰富感受,读出感情。
S:我从“暖”字感受到父亲的手肯定非常凉了,但是为了快点把冰灯做好,他只是把手放到棉衣里暖一暖就又开始磨了(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想象父亲磨冰的画面,体会父亲此时的辛苦)。
(3) 学以致用,学方法,用方法。
① 现在我们就用上这种方法去自学6~10自然段吧!看着自学提示,去找找,父爱还藏在哪里?
② 出示自学提示:品读文字,边读边勾画动作、语言、词句谈感受。透过语言,想象画面,读出感情。
③ 学生读并谈感受。
T:孩子们,找到父爱藏在哪里了吗?
二、 课例研究的成效
(一) 课堂教学成效
通过对《冰灯》一课反复的试讲、调整教案,再次试讲,我发现从学生角度看,随着教师对学情分析的深入,教材的把握,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课堂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经过几次试讲对比,学生的参与度、朗读水平、阅读水平得到了提升。在课堂中真正习得了抓关键词、句感悟体会,想象画面并读出感情的阅读方法,并当堂运用,切实掌握,在后续的教学中发现,孩子们自我阅读能力得到了提升,已经能够迁移这种阅读方法到课外阅读中去了。
(二) 课例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结论
在整个以《冰灯》为授课课文的研究过程中,教师首先明确了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要创设种种教学情境,用“语文”的方式——读,读出浓浓的语文味儿来,给学生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充滿效率的阅读课堂。而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以读促想,以想促读的阅读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能让学生从初步感知课文的读到理解地读,再到品味地读,真正把文章的感情读出来,达到叶圣陶所说的“美读”境界:
1. 要将读贯穿于学习课文的整个过程。在预习阶段,做到细读——查阅字典,初步了解内容,记录读书疑问;在学习阶段,做到精读——理解内容,学习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形成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在复习阶段,做到选读——整理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2. 朗读中多关注关键字、词、句及把前后文联系起来,想象画面,再去读一读。
3. 在质疑中读懂文章:教师要引领学生细心读书,在值得思考、咀嚼的词句上反复朗读,让心中之疑化作一个个小问号标注在文本的空白处。
4. 分析文体特点,文体不同,朗读方法不同:写景类适合通过意境的想象来读懂课文;写事类适合通过情境再现来深化课文……
作者简介:周冬蕾,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