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之变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j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非你已预先找好自己的位置,
  否则再想寻欢作乐就为时已晚。
  命运很多时候都是凑巧,
  因为街上有醒着的窗户。
  祈求万能的主、并料想不太可能,
  摊上便壶的份儿。
  ——17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德莱顿
  
  去英伦,伦敦桥是必到之地。在中世纪,桥上有138户居民,“身居高位”的他们临空方便,使桥下船只屡屡“中弹”,故此在英语中对桥有一个别致的定义:桥是“造来给聪明人在其上走,而蠢人从其下过”。
  
  欧洲中世纪的护城河
  
  在古罗马时代,贵族们对卫生问题的在意是举世闻名的。罗马城里不仅有规模宏大、四通八达的引水渠,而且有同样发达的下水道,流经罗马广场的著名的马克西姆下水道大到足以容纳一辆装满干草的四轮马车。公元前33年,罗马营造官阿格里帕为了监督马克西姆下水道的清污工作,乘坐一叶扁舟游览了全程!
  正如遍布全城的浴室一样,贵族家庭的厕所也是与如此庞大的下水道相匹配的。但是连接下水道的费用如此昂贵,普通平民家庭并不能享受这种便利。他们只能使用家中的尿壶和街上的公厕。同上公共浴室一样,上公共厕所也成了罗马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在公厕里话家常、论政治、谈生意,使之变成了一个社交场所。公元315年,罗马城里有公厕140个,考虑到千年后的巴黎城里曾经一度没有公厕,这个数字是极为可观的。
  进入中世纪后,为了军事上的安全,欧洲的城堡都有坚固的城墙和环绕的护城河,不过,在和平时期,城墙和护城河都另有重用。原来,城墙上开满厕所,城内居民来此方便,所有排泄物全“空投”入护城河,从而解决城堡内的清洁问题。天长日久,护城河内积满粪便,恶臭滔天,但城堡中人再难忍受也绝不会去清理河道,原因在于城墙上的蹲坑很容易成为敌人爬入城堡的入口,而恶臭的护城河是阻挡敌人到达入口的天堑!
  巴黎是一座大城,其面积、人口都非一般城堡可比。它没有护城河,故城墙远比一般城堡高大坚固。不过巴黎人多,粪便也多,巴黎人把粪便倾倒在城墙外,日积月累,竟至垒出不少粪山来,而这些粪山的高度不断增长,使敌人有可能通过粪山跨越城墙,终于引起巴黎人的警觉,实施了一个庞大的城墙加高工程。
  当然,巴黎市中心的人并不愿意大老远地绕到城墙上去倾倒,他们有更方便的办法。每天早晨,临街的窗户一扇扇打开,主妇们在窗口大叫“倒水啦”,接着“哗啦”一声响,“夜香”从天而降。到今天,绅士仍然要走在女士的左边,便是那时养成的习惯,因为要为女士挡住那一“浇头”。巴黎的香水到今天仍是世界第一,那是因为巴黎人民有急用,生活在那种“粪围”中,要是不洒点香水,那还不每天昏头昏脑啊!
  据台湾民俗学家庄伯和的《厕所曼陀罗》记载,进入18世纪后,巴黎发展出一种流动厕所,经营者身披一件大斗篷,左右各放一桶,有需要者急趋上前,“他马上张开斗篷围住客人,让客人可以好好隐密地方便,小便用右边的桶,大便用左边的桶。”桶满以后,老板把桶中污物倒入塞纳河,即可继续营业。这门生意本小利厚,盈利模式又简单易于模仿,因此很快在欧洲推广,到19世纪初,仍能在伦敦、爱丁堡等地见到。
  
  “东方大都”的胡同口
  
  一般以为,中国人重视进口(吃)而忽视出口(拉)。但《周礼·天官·宫人》有云:“掌王之六寝之修,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郑玄注曰:“井,漏井,所以受水潦。”学者尚秉和认为:“漏井者,即上面受秽之管也;水潦者,溲溺也,言为井以受溲溺之秽而漏之于下也……受蓄水而流之者,即便旋已,放蓄水荡秽使流出也。其用意纯与今之洋茅厕同。”在两千多年前,我们就有如此先进的卫生理念与措施,是很可以为中国人辩“污”的。
  中国的富人喜欢摆阔,厕所自然也是炫耀的亮点。《世说新语》记载:“石崇厕常有十余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沉香汁之属,无不毕备。又与新衣著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厕。”关于这个厕所,还有另一条记载。晋裴启《语林》云:“刘寔谐石崇,如厕,见两婢持锦香囊。寔遽退,笑谓崇曰:‘乃误入卿室。’崇曰:‘厕耳。’”
  厕所里除有香粉辟臭之外,竟然还有婢女侍列,这种豪华在当时也是不多见的,否则不会引起如此注意。有意思的是刘寔所见婢女所持的锦囊,其中有何妙计呢?原来是“筹”,也就是用来拭秽的木片。
  中国是纸的老家,但在元以前,纸张贵重。无论贫富,都是以筹拭秽,然后用水清洗。这种方法,相信二十年前在广大农村还普遍存在。而在印度,则连木片也省了,直接用手清洗。所以印度人给人递食物一定用右手,绝不用左手,因为左手是用来“善后”的。
  中国史书中第一次记载厕所用纸的是《元史》。忽必烈的儿子元裕宗的皇后极其孝顺,每次太后上厕所,她都要把厕纸拿来“以面擦,令柔软以进”。欧洲的贵族使用厕纸的时间比中国晚得多。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一直要到1840年结婚时才从她丈夫的口袋里发现厕纸这种玩意儿。
  可是,等到欧洲人文明进步后,我们倒又“返朴归臭”了。
  1889年,《芝加哥新闻报》发表了一位刚从北京回美国的人的见闻:“该城气味浓烈……道路全然未加铺砌,总是泥泞不堪、灰尘仆仆,且由于缺乏下水道和污水坑,城市的污秽景象简直难以言喻。”如果这样的描述还不够细致的话,请看齐如山先生的描述:
  各胡同口,尤为群聚便尿之所,恒蹲两排,过往行人亦习见不怪。遇相熟之人,且彼此招呼。天旱道干,行人尚可在中间过往,一遇落雨则必走旁边,行人之腿往往摩擦便者之脸,便者亦恒尿湿行人之鞋,实怪现象也。乡下新来之人,以羞耻关系,往往不能在胡同中出恭,盖无此习惯也。
  久居北京者,必群笑其怯,真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也。如前门外大栅栏同仁堂门口,因其门面靠里,地面稍宽,故每日闭门之后,必有几百人前去出恭,次早现扫除之,铺中人认此为该堂之风水,不肯禁止,实亦不能禁止。
  男人在胡同口拉,女人在家里用完马桶后自然也顺手倒在街上,“加之牛溲马尿,有增无减,重污叠秽,触处皆闻”。初到京城的洋人,每每不敢相信这就是那个马可波罗描绘过的遍地黄金的东方大都!
  厕中“事故”
  2006年6月,北京建成一座防弹公厕并对外开放,引起很多人的愤怒:谁需要防弹厕所?谁又会策划针对厕所的恐怖袭击?须知,由于设备不够坚固或防守不够严密,死在厕所里的大人物不算少。
  1016年,即位尚不及一年的英国国王爱德蒙二世被埋伏于粪坑中的刺客刺穿了屁股,长剑直穿肚腹,导致爱德蒙二世肠胃尽出体外,当场毙命;
  118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八名皇子和多位将军在阿尔福特城堡开会,突然,木地板断裂,在场众人落入城堡下几英尺深的粪坑中,全部殒命,腓特烈一世因失去了英勇善战的八名皇子和诸位将军,国力大弱,以致失去了中欧地区的领导权;
  1437年的一个深夜,在佩斯游玩的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正准备就寝,被他剥夺爵位、没收财产并赶出苏格兰的格雷姆斯勋爵带领一队全副武装的人马闯将进来,国王无处可逃,便躲进了粪坑里。当叛乱者去别的房间搜查时,宫女们想把国王拉上来,无奈龙体太重,反把一名宫女给拉下了粪坑。当叛乱者最终找到粪坑时,却发现国王正与宫女做爱,不由得哈哈大笑,众人合力把他刺死在这别致的安乐窝里。
  中国这方面的事也不少。最倒霉是春秋时期的晋景公。《左传》记载,公元前581年,“晋侯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原来是收了新麦,景公吃得多了点,想去卸货,却一不留神滑进了粪坑。此外,如汉文居灞北,临厕使慎夫人鼓瑟;赵襄子如厕执豫让,高祖鸿门会如厕召樊哙,范雎佯死置厕中,陶侃如厕见朱衣,沈庆之梦卤簿入厕中,崔浩焚经投厕中,蒯盟孔鲤于厕,曹植戒露顶入厕等等,都是历代传颂的故事。
  死在厕所里的现代人中,最著名的要算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了。猫王有怪癖,如厕时绝不许人骚扰,去世那天猫王在厕中一呆四五个小时,众人冒着被偶像驱逐的危险破门而入,发现猫王半裸倒毙厕中,早已气息全无。
其他文献
曾与熊十力、梁漱溟齐名的国学大师马一浮,向来不务仕宦,隐居山野。惟在1939年他有过一次“出仕”之举——以在重庆举办“复性书院”的努力,做一次传统的返航,来实践他在现代传承儒家教育的理想。  1950年,熊十力致函毛泽东,建议恢复三个民间讲学机构:欧阳竟无创设的南京内学院、粱漱溟执掌的勉仁书院以及马一浮主持的智林图书馆。  在这三家讲学机构中,智林图书馆的前身即复性书院,是现代中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开
期刊
编译 刘俊 陈园园    美国老兵亲历巴丹死亡行军    南京大屠杀、巴丹死亡行军、新加坡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期间制造的三大暴行,而后两者国内仍然是鲜为人知。当年在巴丹被日军俘虏的美国大兵列斯特·坦尼花五十年时间写成《地狱的梦魇》一书,以生动写实的笔调再现了这次死亡之旅。本刊将在近期选编精彩章节,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对盟军战俘残酷的虐杀,还生命以过程,还历史以真实。    1942年4月9日,
期刊
1981年3月20日晚8点,中韩两国对阵的世界杯排球赛亚洲区预选赛决赛正在香港伊丽莎白体育馆激烈进行,此时的北大,一双双眼睛紧盯着屏幕——一开始,中国队连输两局,好在从第三局起,中国队进入了状态,越战越勇,伴随着中国队在决胜局中以15:9完胜,北大瞬间沸腾了!没有人组织,上千人敲着脸盆,举着破扫帚火把聚集到三角地,高声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声呐喊以最快的速度传遍了全国,成为时代最强音,成
期刊
湘西凤凰,早就神往,那里有很多我喜欢的人,比如故去的沈从文、陈渠珍、熊希龄,还有活着的黄永玉,以及沈从文笔下美得令人发指的景色。  到了凤凰,沈从文笔下的东西都在,沱江,吊脚楼,古街,古城上破烂的城门楼子,当然还有一群群的红男绿女。穿着鲜艳短裙子的女孩子,在暮色下在沱江的小桥上穿过来穿过去。一会儿,天上飘起了小雨,每个穿往的人都打起了花花绿绿的雨伞,点缀在岸边,江中,人微景深,恍然仙境。  唯一煞
期刊
■三角地是北大大讲堂南侧的一片三角地带,是集中张贴学术、学习、商业等各种布告的地方。在很多北大学生的回忆文章中,三角地都被描述成某种意义上北大思想的象征。去三角地贴布告或看布告,曾经是北大学生生活中一个 重要的组成部分。    ■“北大三角地是一块永恒的无字碑,铭刻着中华民族先进分子心怀天下的豪情,铭刻着改革开放不可或缺的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追求。包括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的一代代优秀毕业生,他们未名
期刊
我国已经进行了30年改革,每个人的命运都和这场改革息息相关。因此,总结中国历史上改革的成败得失,以资借鉴和思考,增进我们对今天改革的理解和把握,很有益处。因此,葛兆光说,我们都生活在历史的延长线上,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史学,所以经世也。”    从历史冷到历史热    马立诚:改革开放初期是文学热,进入90年代是经济学热,后来又有一段政论热,现在是历史热。先后四个热。    到书店看一看,各种各
期刊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这些图腾崇拜折射着一个民族的文明,英雄崇拜是其中之一。中日文化颇多交集,却在英雄崇拜上大相异趣。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这半阙《酹江月》,出自鼎鼎大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之手,“蛟龙不是池中物”一句,与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比,不惶稍让,端的是千古
期刊
《三生有幸》  吴相湘 著  中华书局2007年10月  本书为9月21日刚刚辞世的著名史学家吴相湘(1914—2007)之长篇回忆录,讲述作者大半生读书、从军、执教、游历、著述等方面的如烟往事,其间叙及与孟森、胡适、姚从吾、余嘉锡、马衡、傅斯年、陈受颐、蒋梦麟、蒋廷黻、毛子水、左舜生、晏阳初、周策纵、陈世骧、全汉昇等学者的交往,对近现代诸多中国史事,尤其是抗战史实有独到的见解。  在这部长篇回忆
期刊
这是一部文面风平浪静、笔底却暗潮汹涌的小说。作者陈舜臣祖籍中国台北,生于日本神户,以创作侦探推理和历史类题材小说风靡亚洲,四十多年笔耕不缀,著作等身,而这部描摹孙中山的书,为陈舜臣晚年所著,更见厚积薄发之力度。  本书时间跨度为清末民初,诸多人物如慈禧、光绪、李鸿章、袁世凯、康有为、梁启超等曾经站立于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依次出场,即便是一个小细节,作者也试图攫取个人与国家、瞬间与过程之间的联系;本书空
期刊
土洋结合,洋为中用。一件新事物要想为人们接受是要经过斗争的。  ——网易网友xjliu04对《延安革命时期的交际舞》的评论    那个时代的“恋之风景”。  ——网易网友zhomgju对《延安革命时期的交际舞》的评论    溥仪的一生很不幸,他就像是一本书的最后一页,最精彩的内容已经过去,而他只是结尾而已。这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结局。只是他很不幸,他无法也不能选择另外一个人生。  ——网易陕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