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STEM项目学习的组成部分,教学评价使得项目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STEM教学模式下的评价是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量规是多层级的,评价方式的设计对教师的STEM素养要求很高。在教学过程设计的同时,就应当进行教学评价的设计。
【关键词】STEM 教学评价模式 电工电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7-0233-02
STEM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的英文单词首字母缩写,由此可看出STEM是分科的,代表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四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但是STEM本身又是整合了以上四门学科的,并在整合的基础上向外延伸和扩展。而基于项目的学习已经广泛存在于教育的各学科领域,由各种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组合而成,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真实情境,通过对真实情境的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各学科领域里的概念。
一、STEM教学评价模式
评价的类别主要分两类: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是对学生的过程性表现提供定期反馈,从而调节学生的学习过程。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对学生表现进行的评价。只有在向学生提供了与项目任务紧密联系的形成性评价后,才能使用终结性评价。在开展形成性评价时,一般基于以下与学习环境相关的不同方面:场景、内容、对结果的期望、指定的时间框架、限制因素和标准等。
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评价对象应该不仅包括学生个人,还必须评价小组的表现,往往小组评价的效果要优于对个人评价的效果,这是充分考虑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所需要特别侧重的。
在进行评价时,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需要把学生纳入到评价主体中,当学生有发言权去评价他人的时候,这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极大的锻炼。学生评价在小组学习内评价和小组展示时小组间评价都是值得被鼓励的,但教师必须提前跟学生达成共识,评价需要按照评价量规,可以批判他人的想法,但绝不能人身攻击。
二、评价量规的设计
评价需要一套合适的评价量规。评价量规是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评价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高效、清晰的评价,同时在整个自我评价和小组内评价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评价量规按等级给以数值范围,在设计评价量规时,最重要的是给项目任务中关键而重要的方面给予更多、占比更高的重视。
我们在进行《计数器的设计与测试》教学设计时,从STEM素养指导下的三维目标来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成四位同步二进制加法计数器74161的逻辑功能;
(2)知道时序逻辑电路设计的一般步骤;
(3)掌握各元器件的链接方法;
(4)学会根据实际电路需求,制定计数器的设计方案;
(5)学会根据设计方案,设计制作计数器并进行测试。
2.过程与方法
(1)基于创设的情境,通过小组讨论计数器的逻辑功能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识别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协作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通過计数器电路制作,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分享、交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5)通过整个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工程设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对工科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元器件的选择,培养学生节约意识;
(3)正确认识并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评价量规设计的指导思想
1.要和所教授的内容紧密结合
每个课题的评价量规要有明显区别于其他课题的地方,也就是说不能一个量规用到底。这是对教师设计评价量规的首要要求,要考虑在教学实践和评价中进行改变。
2.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虽然在设计评价量规时,教师已经将学生学习的元认知、自我评价和反思均考虑进去,但是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学生在讲授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自我评价是否真的对他们有价值。
3.评价必须和教学模式紧密联系
要批判性地检查教学活动,并将整个教学过程组成一个整体,而评价是整体的一部分,绝对不能割裂开来。评价是否和标准、目标相互匹配?评价是否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间平衡?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形成性评价的反馈是否有用?这些都要有机地统一起来去考虑。
四、结语
评价贯穿于STEM教育模式始终,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行为和效果的量化,而更关注于学习的过程,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着清晰的认识,并能在参与评级他人和小组时,借鉴他人和集体的智慧,从而发现自身不足并完善。对教师来说,需要提前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STEM项目学习的评价,教会学生理解评价量规,理解教师的评语以及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的检查而不是分数结果,确保学生明白评价量规的设计是用来帮助学生识别出自己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方面,而不是用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成败。
参考文献:
[1]蔡海云.STEM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2]李娅,姜春艳.电子技术基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关键词】STEM 教学评价模式 电工电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7-0233-02
STEM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的英文单词首字母缩写,由此可看出STEM是分科的,代表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四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但是STEM本身又是整合了以上四门学科的,并在整合的基础上向外延伸和扩展。而基于项目的学习已经广泛存在于教育的各学科领域,由各种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组合而成,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真实情境,通过对真实情境的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各学科领域里的概念。
一、STEM教学评价模式
评价的类别主要分两类: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是对学生的过程性表现提供定期反馈,从而调节学生的学习过程。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对学生表现进行的评价。只有在向学生提供了与项目任务紧密联系的形成性评价后,才能使用终结性评价。在开展形成性评价时,一般基于以下与学习环境相关的不同方面:场景、内容、对结果的期望、指定的时间框架、限制因素和标准等。
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评价对象应该不仅包括学生个人,还必须评价小组的表现,往往小组评价的效果要优于对个人评价的效果,这是充分考虑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所需要特别侧重的。
在进行评价时,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需要把学生纳入到评价主体中,当学生有发言权去评价他人的时候,这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极大的锻炼。学生评价在小组学习内评价和小组展示时小组间评价都是值得被鼓励的,但教师必须提前跟学生达成共识,评价需要按照评价量规,可以批判他人的想法,但绝不能人身攻击。
二、评价量规的设计
评价需要一套合适的评价量规。评价量规是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评价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高效、清晰的评价,同时在整个自我评价和小组内评价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评价量规按等级给以数值范围,在设计评价量规时,最重要的是给项目任务中关键而重要的方面给予更多、占比更高的重视。
我们在进行《计数器的设计与测试》教学设计时,从STEM素养指导下的三维目标来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成四位同步二进制加法计数器74161的逻辑功能;
(2)知道时序逻辑电路设计的一般步骤;
(3)掌握各元器件的链接方法;
(4)学会根据实际电路需求,制定计数器的设计方案;
(5)学会根据设计方案,设计制作计数器并进行测试。
2.过程与方法
(1)基于创设的情境,通过小组讨论计数器的逻辑功能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识别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协作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通過计数器电路制作,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分享、交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5)通过整个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工程设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对工科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元器件的选择,培养学生节约意识;
(3)正确认识并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评价量规设计的指导思想
1.要和所教授的内容紧密结合
每个课题的评价量规要有明显区别于其他课题的地方,也就是说不能一个量规用到底。这是对教师设计评价量规的首要要求,要考虑在教学实践和评价中进行改变。
2.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虽然在设计评价量规时,教师已经将学生学习的元认知、自我评价和反思均考虑进去,但是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学生在讲授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自我评价是否真的对他们有价值。
3.评价必须和教学模式紧密联系
要批判性地检查教学活动,并将整个教学过程组成一个整体,而评价是整体的一部分,绝对不能割裂开来。评价是否和标准、目标相互匹配?评价是否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间平衡?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形成性评价的反馈是否有用?这些都要有机地统一起来去考虑。
四、结语
评价贯穿于STEM教育模式始终,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行为和效果的量化,而更关注于学习的过程,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着清晰的认识,并能在参与评级他人和小组时,借鉴他人和集体的智慧,从而发现自身不足并完善。对教师来说,需要提前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STEM项目学习的评价,教会学生理解评价量规,理解教师的评语以及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的检查而不是分数结果,确保学生明白评价量规的设计是用来帮助学生识别出自己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方面,而不是用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成败。
参考文献:
[1]蔡海云.STEM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2]李娅,姜春艳.电子技术基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