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与创新武汉高职经济类专业教育模式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_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构建与创新武汉相适应的高职经济类专业教育模式进行探讨,指出武汉高职经济类专业教育模式改革必须适应建设“两型社会”、中部崛起的新形势需要,适应武汉发展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新阶段要求,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制安排、考试评价、办学方式等方面深化改革,积极探索一条适应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经济类专业教育新路子。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 高职教育 教育模式
  
  一、深化武汉高职经济类专业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武汉实施科教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武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得益于武汉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从总体上看,尽管武汉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但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经济类专业发展仍然是薄弱环节,还不能适应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建设创新武汉的需要。
  一是对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重视不够。“十五”期间,武汉比较重视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改革,义务教育“重中之重”战略地位逐步落实。但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年有上万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而社会对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却很大。重要原因是教育结构不够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高职经济类改革滞后是一个典型代表。
  二是高职经济类教育改革任务繁重。凡是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武汉地区几乎每所高职学校都开设有经济类专业,但专业定位并不准确,与普通高等学校的经济类专业教育模式基本雷同,突出表现为:与社会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培养模式比较呆板,缺乏灵活性、多样性。
  三是高职经济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有些教师虽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水平,但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经验;有些专业教师超负荷工作,只能穷于应付书本教学,无法更新知识和研究、讲授新技术。专业教师流失严重,不少由文化课教师改行的教师虽有较多的教育、教学经验,但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现有“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仍然偏低,教师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差。
  
  二、深化武汉高职经济类专业教育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深化武汉高职经济类专业教育模式改革面临诸多有利条件。
  一是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发展空间的巨大为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武汉实现生产总值39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完成财政收入791.3亿元,增长2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2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0亿元,增长21.8%,增幅创12年新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与此同时,武汉经济发展任务艰巨。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到2010年,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530亿元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左右。这意味着武汉不仅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是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为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十五”期间,全市树立了“大教育”理念,深入推进在汉高校部市共建工作,教育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属高等院校重组、整合与改制圆满完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尤其是经济类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截至2008年年底,武汉地区高等教育学校(含成人高校)55所,在校生81万人。
  三是国家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一系列重大机遇,为改革提供了重要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文件)提出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中部崛起工作的首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当前,武汉正在加快推进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培养适应武汉跨越式发展的各类人才。这些都为武汉高职经济类专业办学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深化武汉高职经济类专业教育模式改革的建议与意见
  
  当前,是加快武汉高职经济类专业教育模式改革,助推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关键时期。武汉高职经济类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经济类高技能专门人才,加速推进武汉成为华中地区高职经济类教育中心,促进武汉由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的转变,为加快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建设,为武汉在中部率先崛起和建设“两型社会”提供智力支撑。
  武汉高职经济类专业改革的主要思路:抓住建设“两型社会”、中部崛起等重大机遇,适应武汉发展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要求,发挥比较优势,深化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制安排、考试评价、办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积极探索一条适应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新路子,促进全市高职经济类专业教育事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
  1.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就业导向。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经济类专业学生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
  2.在专业设置上,注重贴近实际。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尤其是突出与武汉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相适应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加强高职经济类专业教育示范性建设,实施高职经济类示范性专业、院校建设计划。
  3.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学以致用。坚持以行业需求为核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坚持以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高职经济类专业教育的理论学习应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而定,不求过分追求系统、完整,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既要注重专业教育,也要注重在待人接物、诚信、团队精神等方面培养。
  4.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创新务实。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有些课堂设在学校,有些可以设在工厂车间和服务场所。加强高职经济类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加快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实施高职经济类专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会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重点专业领域建成一批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5.在学制安排上,注重灵活多样。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机制。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高职经济类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依托市各经济开发区,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在部分高职经济类院校中率先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
  6.在考试评价上,注重能力考核。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评价的标准和制度,把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作为考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以强化能力测试为中心的学生考核体系。要求毕业生在取得学历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7.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注重突出教师动手能力培养。加强高职经济类专业师资培养和培训,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到一线实践的制度,制定和完善高职经济类专业兼职教师聘用政策。
  8.在办学方式上,注重多元化办学。把民办高职经济类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落实支持民办高职经济类教育发展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兴办高职经济类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对民办高职经济类院系与公办要一视同仁。鼓励和扶持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优质高职经济类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
  [2]武汉市发改委.武汉市“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Z].
  [3]武汉市教育局.武汉市“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Z].
  [4]石伟平.当前世界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5).
  [5]孙文学等.湖北省职业教育现状与“十一五”期间发展建议[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6]易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及思路[J].江西教育科研,2007(5).
  [7]邓水兰等.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6).
  [8]张宝贵.追求示范:天津职业教育改革的“先行”与“先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6).
  [9]胡满红等.高职机电类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10]李玉芬.高职教育考试方法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7(5).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