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小组合力完成,因此对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提出了要求。本文对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有效进行合作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旨在让学生融入集体、建立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关键词】综合实践;小组组合;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既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又是一个讲究相互协作的社会。作为一个现代人,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竞争与合作是构成人生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两股力量,社会生活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人多智慧多,只要善于合作,发挥整体的力量,就能想出办法,取得成功。日本人流行一句话:一个中国人可以干得过一个日本人,但三个中国人却干不过三个日本人。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显得非常有必要,在综合实践课中,很多课题需要小组合作完成,正好给了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
一、在活动开展全程,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把教学视为一种交互合作的行为,是师生在社会广阔天地中进行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通常是围绕主题,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以寻找最佳解决方案。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以小组为单位,就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点,取长补短,利用集体的智慧,发挥集体的力量,顺利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就要求通过生生互助,师生沟通,因此,在活动开展的全过程中,建立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非常重要。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突破了教材和课堂的狭小空间,将“课堂”延伸到学校之外的家庭、社区机构、社会公共场所、文化名胜等地,将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范围。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不仅仅是教师、同学,还包括家长、社区机构工作人员及一些社会人士。因此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交流、沟通、合作能力,在双方互相了解、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因此,作为活动开展的指导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灌输合作意识和理念。在活动开展的全过程,随时引导学生注意协作,善用集体的力量进行攻关,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二、在活动开展之初,指导学生合理分组
小组的组建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组合:“兴趣相投”组合、“组长聘请”组合、“长期合作”组合和“临时组合”。这四种组合各有特点,适用的条件要根据活动的主题灵活改变。如开展科研小课题的研究时,就可以采用第一种组合。这样小组成员的兴趣比较相似,特点也差不多,在活动过程中更容易沟通,活动开展就比较顺利。如果要开展带有组间竞争性质的活动主题,就可采用第二种组合。对于没什么特殊要求的实践活动,可采用第三种组合,人员之间比较熟悉,相互配合起来比较容易。当然,小组的组建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需要临时组建,如开展社区环境和卫生情况调研活动时,可把同一社区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便于活动开展。
学生的意愿和主题的需要是活动分组的基础。教师不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强迫学生参与某一小组的问题研究,而应该事先征求他们的意见,在学生乐意的情况下让他们自觉快乐地参与到小组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积极的姿态,与小组成员一道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当然有时也确实因为活动的需要,比如某些学生因能力较差或纪律差而被小组拒之门外,某些能力较弱的小组急需得到支援等情况,教师需要对人员进行一定的调整,但教师千万不能生拉硬拽,必须讲明原因,做好细致的说服工作,使学生打消顾虑,让他们心情舒畅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之中。
三、在活动开展过程,指导学生善于合作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宠爱使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想让别人听自己的,不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如果合作前教师不教给必要的方法,那么一旦放手之后,就容易形成“混乱”局面,使合作效果一团糟。如在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为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用建设性的方法解决问题。
合作精神的养成始终要贯穿于每一次学习活动过程中,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根基,也为活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当然,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教师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这种意识的养成,仅仅依靠课堂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外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延伸。
四、在活动结束之后,指导学生反思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是活动过程的重要部分,评价过程中教师科学有效的指导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把学生合作精神作为评价内容纳入评价体系是提高学生个性和能力更好发展的必要手段,它主要对学生在参与小组及班级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如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主动帮助别人和寻求别人的帮助,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乐于和别人一起分享成果,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等。通过这样的评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精神,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而且也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享受到健康的民主风气的熏陶和教育。
反思也是活动结束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勇于和善于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不足,才能在以后的活动中得到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反思,如反思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好,相比较他人自己在哪方面存在不足,以后在与人交往或合作时要注意哪些方面,以后准备在哪方面加强和努力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总结,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将逐步提高。
21 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但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与人的相容与合作是多么重要。“合作”已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重大课题。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综合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要利用活动的开展,精心设计活动主题,全程给予指导,为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综合实践;小组组合;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既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又是一个讲究相互协作的社会。作为一个现代人,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竞争与合作是构成人生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两股力量,社会生活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人多智慧多,只要善于合作,发挥整体的力量,就能想出办法,取得成功。日本人流行一句话:一个中国人可以干得过一个日本人,但三个中国人却干不过三个日本人。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显得非常有必要,在综合实践课中,很多课题需要小组合作完成,正好给了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
一、在活动开展全程,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把教学视为一种交互合作的行为,是师生在社会广阔天地中进行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通常是围绕主题,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以寻找最佳解决方案。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以小组为单位,就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点,取长补短,利用集体的智慧,发挥集体的力量,顺利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就要求通过生生互助,师生沟通,因此,在活动开展的全过程中,建立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非常重要。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突破了教材和课堂的狭小空间,将“课堂”延伸到学校之外的家庭、社区机构、社会公共场所、文化名胜等地,将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范围。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不仅仅是教师、同学,还包括家长、社区机构工作人员及一些社会人士。因此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交流、沟通、合作能力,在双方互相了解、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因此,作为活动开展的指导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灌输合作意识和理念。在活动开展的全过程,随时引导学生注意协作,善用集体的力量进行攻关,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二、在活动开展之初,指导学生合理分组
小组的组建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组合:“兴趣相投”组合、“组长聘请”组合、“长期合作”组合和“临时组合”。这四种组合各有特点,适用的条件要根据活动的主题灵活改变。如开展科研小课题的研究时,就可以采用第一种组合。这样小组成员的兴趣比较相似,特点也差不多,在活动过程中更容易沟通,活动开展就比较顺利。如果要开展带有组间竞争性质的活动主题,就可采用第二种组合。对于没什么特殊要求的实践活动,可采用第三种组合,人员之间比较熟悉,相互配合起来比较容易。当然,小组的组建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需要临时组建,如开展社区环境和卫生情况调研活动时,可把同一社区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便于活动开展。
学生的意愿和主题的需要是活动分组的基础。教师不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强迫学生参与某一小组的问题研究,而应该事先征求他们的意见,在学生乐意的情况下让他们自觉快乐地参与到小组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积极的姿态,与小组成员一道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当然有时也确实因为活动的需要,比如某些学生因能力较差或纪律差而被小组拒之门外,某些能力较弱的小组急需得到支援等情况,教师需要对人员进行一定的调整,但教师千万不能生拉硬拽,必须讲明原因,做好细致的说服工作,使学生打消顾虑,让他们心情舒畅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之中。
三、在活动开展过程,指导学生善于合作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宠爱使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想让别人听自己的,不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如果合作前教师不教给必要的方法,那么一旦放手之后,就容易形成“混乱”局面,使合作效果一团糟。如在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为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用建设性的方法解决问题。
合作精神的养成始终要贯穿于每一次学习活动过程中,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根基,也为活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当然,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教师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这种意识的养成,仅仅依靠课堂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外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延伸。
四、在活动结束之后,指导学生反思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是活动过程的重要部分,评价过程中教师科学有效的指导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把学生合作精神作为评价内容纳入评价体系是提高学生个性和能力更好发展的必要手段,它主要对学生在参与小组及班级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如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主动帮助别人和寻求别人的帮助,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乐于和别人一起分享成果,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等。通过这样的评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精神,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而且也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享受到健康的民主风气的熏陶和教育。
反思也是活动结束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勇于和善于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不足,才能在以后的活动中得到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反思,如反思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好,相比较他人自己在哪方面存在不足,以后在与人交往或合作时要注意哪些方面,以后准备在哪方面加强和努力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总结,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将逐步提高。
21 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但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与人的相容与合作是多么重要。“合作”已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重大课题。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综合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要利用活动的开展,精心设计活动主题,全程给予指导,为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