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南京高校和谐民族关系的制度范式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目前有45所各类高校,是我国高校集中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随着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力度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南京高校就读。目前,南京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大约在2万人左右,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也逐年提高。比如,中国药科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已达6.2%。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的增长使南京城市民族工作的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样一个群体对高校民族关系的和谐乃至南京市社会和谐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高校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与否,高校民族工作开展到位与否,是对南京城市民族工作的新考验,更直接关系到南京的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关系到南京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一、南京高校民族工作的基本范式和鲜明特点
  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朝气蓬勃、思维开阔、积极向上,能做到遵纪守法、认真学习。由于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自我意识、荣辱意识更趋向深层、内在,因而表现得更加敏锐、自尊,自我保护和自我完善的意向十分明确,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的受尊重程度等问题一般都很敏感,但往往思想波动性大,容易抱成“小团体”。一些问题和矛盾如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及时化解和引导,往往会促使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形成跨班、跨系、跨校的非正式群体,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少部分学生看问题有时比较片面、思想比较偏激,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较弱。由此,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与不和谐的因素,甚至引起突发事件。与此同时,近年来,南京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呈现迅速增长趋势,截至2011年12月底,在南京市办理暂住证的流动少数民族人口已经超过15万人。这就决定了南京的高校民族工作更加具有敏感性、复杂性和共振性。因为所在区域、宗教信仰和民族意识等原因,少数民族群体的对外一致性较为突出,一旦遇到突发的矛盾和纠纷,集体反应更为强烈。近年来,一些地区出现的相关重大群体性事件往往就是由某一局部、某一群体的问题经过共振而演变、发酵而放大的。“3·14”事件和“7·5”事件发生时,国内个别高校也曾出现不明真相的民族学生聚集的事件。因此,南京高校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否,其影响范围决不限于高校校园。
  结合座谈和访谈的结果,我们认为,目前,南京高校的民族关系是和谐的,南京高校民族工作的开展是卓有成效的。南京高校民族工作的基本范式和鲜明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反映:
  1.有效构建了高校与政府民族工作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
  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是当前城市民族工作的新对象,如何开展这一特殊对象的民族工作,对高校和政府民族工作部门来说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近年来,南京市政府民族工作部门和南京各高校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加强了有效的协调沟通,在全国率先构建了地方政府与高校的合作平台,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有效推动了高校民族工作的开展。在相关民族政策的普及、掌握方面,政府民族工作部门为高校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建议。清真饮食问题直接涉及对民族习俗的尊重和民族学生的民族感情问题,也是近年来南京市民族工作部门和各高校通力合作的中心内容之一。在民族工作部门的指导下,南京各高校普遍开设了清真食堂,其规范性和质量也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可。
  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问题上,高校主动及时向政府民族工作部门通报情况,政府民族工作部门及时介入,与高校通力合作,维护了高校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
  2.基本建立了高校民族工作的内部组织体系
  南京各高校普遍建立了以学校职能部门(党委学生工作部或学生处、校团委)主导、学院为主体的校院两级民族工作的内部组织体系。一些学校还由党政领导牵头,建立联动机制,从而在组织上有效保证了学校民族工作有明白人去管、有责任人负责。同时,基本建立了在基层学院党政领导下,团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会和学生干部为骨干的民族工作队伍,根据学校民族工作总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具体工作。许多高校学生工作部设立了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办公室,配备了少数民族学生助理,学生会设立了民族事务部,主要负责组织开展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促进了学校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同学之间以及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3.不断加强了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支持体系
  有效的支持体系是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尽快适应内地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和内地高等教育大环境,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尽快融入高校大集体的必备途径。南京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支持体系包括三方面:
  学习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是来自西藏、新疆等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课堂听课效率低,特别是在学习一些基础课程如英语、高等数学等科目上力不从心,存在较大的困难。为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学校普遍开展了形式各异的帮扶工作。许多学校为他们开设了基础课程补习班,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单独辅导。还有一些学校如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在学生中开展帮扶结对工作,原则上给每位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安排2-3名汉族学生结对帮扶。通过这些形式各异的帮扶措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上的大问题。
  在奖、助学等资助政策上对少数民族学生有相应的倾斜照顾。许多学校在各类奖学金、助学金评定中,少数民族学生在获资助比例上超过了学校平均水平。部分学校还专门设有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节日慰问金、车票补助等专项补助,以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保障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健康成长成才。
  为清真食堂饮食提供经济补贴并实行价格双轨制。考虑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高校普遍为清真食堂提供了可观的经济补贴以降低价格。一些高校清真食堂还实行价格双轨制,少数民族学生在清真食堂进餐的价格要低于汉族学生。
  二、制约南京高校民族工作的因素分析   南京高校的民族关系是和谐的,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的适应情况以及各高校在民族工作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普遍性问题:面对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从民族地区进入南京高校就读,高校民族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两个不适应”。一些民族学生从长期居住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突然来到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文化发展、民族习俗、宗教信仰、语言习惯、思维方式、教育水平等各方面都存有诸多差异,在与内地社会融合的过程中,思想上、心理上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应。高校面对这一“送上门来的民族工作”,思想认识不到位、民族宗教知识准备不足、民族宗教政策把握不准的情况普遍存在,以致高校民族工作在政策指导上、工作措施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滞后现象,跟不上高校民族工作发展的需要。
  1.对高校民族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认识不足,政策把握能力不强
  对高校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隐蔽性,事件发生的突然性估计不足,缺乏全方位、清醒的判断。部分高校对当前高校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交织给高校民族工作带来的新挑战认识不够到位,缺乏政治敏锐性和大局意识,对高校民族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高校民族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高校民族工作的力度强弱是与高校特别是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呈正相关的。高校对民族工作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个别高校的民族学生基本处于“放任自流”、无人做针对性工作的状况,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有集中意见。
  普遍缺乏对民族宗教知识的认知和对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了解。一些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民族习俗、饮食禁忌、宗教信仰以及民族地区现代发展状况的无知容易导致无意间的语言、行为给民族学生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个别老师在课堂上甚至发表违背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错误言论,直接伤害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感情,容易引发矛盾。
  对政策把握不准确导致不敢于管理,也不善于管理。一些高校领导、大学教师、辅导员对国家的相关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不够、认识不到位、把握不准确,在教育管理中,显得敏感度不高、依据不充足、理由不充分、说服力不强,处理起来不得力。在具体问题和突发情况面前表现为既不敢于管理,也不善于管理。
  2.民族学生的专业设置与毕业出路的衔接性不强,不能适应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和民族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
  由于民族学生尤其是来自西北民族地区和藏区的学生在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方面与内地学生有较大差距。因此,一些高校特别是一些理工科高校出于担心其学习能否跟上的考虑,在招录少数民族学生时把大部分民族学生录取在其并不见长的文科类专业。这一方面固然减轻了民族学生的学习难度,但却使民族学生将来的就业难度加大,无法适应民族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从政策的角度看,国家也更希望民族学生在内地高校学到一技之长,能更直接地服务于民族地区的发展。从长远来看,这样的专业设置思路肯定不能适应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也不利于国家政策目标的实现。
  3.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业基础薄弱的情况,部分学生学习信心不足
  学业基础薄弱、学习情况较差是民族学生群体最普遍的心病。虽然许多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上的困难采取了形式各异的帮扶措施,但目前高校中民族学生的学业困难问题仍然非常普遍、突出,必须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尤其是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课,民族学生与内地尤其是江苏学生原来的差距过大,导致许多民族学生上课听不懂、学业跟不上。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信心。
  三、有效提升南京高校民族工作
  水平的路径选择
  高校民族工作已经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高校民族工作,不断提升高校民族工作水平必须着眼于可靠性和现实性,切实探索建立有效的制度路径。
  1.加强组织协调,着力打造高校民族工作的多元互动模式
  南京地区的高校有部属、省属和市属之分,但民族工作是属地化管理,这种隶属关系和管理体制客观上增加了高校民族工作的难度。因此,进一步加强高校民族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实现工作机制创新。
  充分发挥政府民族工作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高校、政府民族工作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和定期联席工作磋商制度,统筹协调、处理高校民族工作的相关事务,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南京市政府民族工作部门和南京各高校的有效协调沟通已经基本实现。政府民族工作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对解决高校民族工作中的共性问题和普遍性难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高校、政府民族工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三方互相协调、互相支持,才能真正建立起南京高校齐抓共管、多元互动的民族工作大格局,南京高校的民族工作水平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高校党委要把民族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每年的年度工作计划中,定期专门安排民族工作的专题学习研讨,分析解决学校民族工作中的新问题。学校各部门必须形成联动机制,就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教育等问题沟通协作、相互配合,共同促进高校民族工作的有效开展。
  高校要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专任辅导员制度。选派一定数量的能力过硬、经验丰富的优秀辅导员,对其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民族习俗、民族宗教知识等方面的专门培训并考试合格后,担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任辅导员,使之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既敢于管理,更善于管理,成为高校民族工作的中坚力量。
  2.更新思想理念,迅速构建与民族工作相关的知识普及与系统学习体系
  要改变一些高校从领导到教师、辅导员普遍存在的对高校民族工作思想认识不到位、民族宗教知识准备不足、民族宗教政策把握不准的情况,必须依靠有效的知识普及与系统学习。
  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民族工作的开展水平。我们建议党校培训开设民族宗教问题的相关课程,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领导干部对高校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敏感性的认识和对民族宗教知识的了解水平。高校也必须开设相关课程,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和民族宗教知识普及,杜绝因为无知而产生的问题。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急性阑尾炎护理干预效果.方法:研究来自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我科共行腹腔镜阑尾炎切除术患者217例,分为对照组成109例和观察组各10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
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石油是主要的经济支柱.在石油企业中,采购物资的标准化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对石油企业各个项目的运行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当前油田企业采购物
目的:分析小儿肺咳颗粒应用在急性小儿支气管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我院接收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
编者按rn从徐寒教授身上,可以感受到明显的儒家气息,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读他的画作也是如此,因为可以在画的背后感受到一股有力的难以言妙的情景.
目的:深入探讨采用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对儿科病人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接受诊治的60例儿科肺炎患者列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和传统护理方法;将2018年接受
电子商务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上,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商业模式.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建立服务质量管理模型,提出服务质量优化方案,可以有效提升电子商务的服务水平.基于此,本文
期刊
人性化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服务让患者充分感受到医院护理服务的内涵,予以患者人性化关怀,提高了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及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的内在素质.人性化护
目的:分析盐酸米诺环素缓释软膏辅助治疗慢性牙周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牙周病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采
目的:研究负极性驻极体对水杨酸甲酯透皮扩散的影响。方法: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和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法测定水杨酸甲酯通过离体小鼠皮肤的通透流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负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