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作者艾菲,盖洛普咨询公司全球认证优势教练、思维导师;36氪传媒特约作者;《财富》美国500强公司大中华区前市场部负责人;公众号﹃艾菲的理想﹄主理人。
在刚开始做我的微信公众号时,对于如何给文章起标题,我是一筹莫展。
于是,就去翻看那些爆款文章,想要跟着他们学习一下什么样的标题能够夺人眼球。紧接着,我看到了各种各样、完全不同的标题,有的是疑问句,有的是陈述句,有的是比较式,有的是自问自答。
我想,这些纷繁复杂标题的背后一定还存在着某些规律。
果不其然,很快我就搜到了些专讲如何给文章起标题的文章。这些文章对文章标题的起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归纳。比如:对比式标题、悬念式标题、倒装式标题、引语式标题等。或者是:如何体、合集体、带负面词汇的标题、带有急迫感的标题、赋予珍贵资源被读者独家抢占到的感觉、解释性标题、嵌入专业词汇类标题等。
这些起标题的具体方法如同技巧一样,非常有用,但我还是忍不住又去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类型的标题就能带来更高的关注率与打开率呢?”
比如,我曾经看到过的一个例子,有篇文章的原标题是:《失控》书摘50条,精华都在这里;后经专业人士修改,将标题改成了:如果你读不完《失控》,至少可以读完这50条书摘。
同样一篇文章,在用第一个标题的时候,2天只有300多阅读量,然而在改成第二个标题后,却一跃变成了1万阅读量。原因就在于原标题只是平铺直叙,而修改后的标题则是直击读者痛点。
《失控》是当年一本非常热门的书,然而这本书因为太过晦涩,很难理解,能读完的人凤毛麟角。对于那些没空去读或者读不太懂的人而言,书摘自然就很有用。第一个标题之所以阅读量不高,是因为它很平淡,没能抓住人们的痛点。但第二个标题,则抓住了人们的痛点。看到这个标题后,我们就会产生一个念头:别人在读《失控》,但我没有时间、也读不懂,如果连这篇书摘都没看过,那就落后太多了,应该点进去看一眼。这就是直击痛点。
就是这样,我找到了不同类型标题能够带来更高关注率和打开率的原因——它们或是击中了目标读者的痛点,或是击中了他们的爽点。
正如著名产品人梁宁所说:“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暴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如果做一个看上去可以在某种程度帮人不再难受,而在‘爽’和‘恐惧’无所作为的产品,那就是一个不痛不痒的产品,也许有人会买单,但不会爆火。”
然而,为什么取一个直击读者痛点或爽点的文章标题,或是做一个让人暴爽或抵御恐惧的产品,就能给我们带来爆火的效果呢?这些具体方法背后到底还隐藏着什么样的道理呢?
后来,我明白,在这些具体方法后隐藏着的正是亘古不变的人性。
什么是人性?
人性的一面代表的是欲望、贪婪、嫉妒、执着、恐惧……简单的说,就是贪、嗔、痴。
贪、嗔、痴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念头,比如:担心自己比不上其他人、担心自己的才能无法匹配上自己的年龄,想要拥有跟同事一样的大房子,想要成为同学中最美的那个……
于是,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痛点和爽点。如果你的标题能够正中下怀,直击读者痛点和爽点,回应他的“贪、嗔、痴”,它的关注率与打开率自然就会上升。
这也是为什么“微信之父”张小龙说:你要去了解人们的欲望,通过你的产品去满足他们。我们要去满足他们的贪、嗔、痴。我们要洞察这一点,因为我们的产品要让用户产生黏性,就是让用户对你的产品产生贪,产生嗔,产生痴……当我们在做一个产品的时候,我们是在研究人性,而不是在研究一个产品的逻辑。
比如,我们在玩游戏、买东西时,平台或商家会给我们设置各种级别,比如航空公司会设置银卡、金卡和白金卡。这背后体现的是什么心理?从本质上来说,这体现的都是人性的3个弱点——贪、嗔、痴。因为贪,所以我们想要升级。因为嗔,所以我们会跟别人比较,如果你的级别比我的级别高,那么我也要升上去。因为痴,我们会努力升级,希望一直升到最高级。
所以,要想做出能产生用户黏性的产品,就得研究人性。
而这个隐藏在方法与现象背后的“道理”不仅可以运用在给文章起标题上,还能运用在做产品上。因此,我们可称之为“底层逻辑”。
那么,还有什么能被称为“底层逻辑”呢?
比如,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也是一个底层逻辑,它是隐藏在万事万物能量转化背后的那个根本性的道理,不论是热能、动能还是势能,都得遵从这一定律。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底层逻辑说的到底是什么?
著名投资人查理·芒格说:“在商界有一条非常有用的古老守则。第一步,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第二步,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方法,可能有成千上万种;而原理则不同,把握原理,你将找到自己的方法。追求方法而忽视原理,你终将陷入困境。”
作家乔希·考夫曼说:“无论你学习什么科目,其中最美妙的事是,你不用知道所有的知识点,仅仅需要知道一些浓缩的核心原理即可。而一旦建立起核心原理的框架,学习知识甚至进一步拓展便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美国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说:“所有一切的运转,都有赖于深藏其中的原则,也就是一串又一串的因果关系决定了这个世界的走向。如果你探索出了其中的因果关系——虽然不可能是全部,但最好是绝大部分——那么你无疑就掌握了打开这个世界藏宝箱的钥匙。”
刘未鹏在他的《暗时间》一书中写道:“看一个问题的解法,必然要看解法所诞生的过程,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否则这个解法就只是一个问题的解法,记住了也无法推广。”
商业顾问刘润说:“做任何一种商业,都需要找到其最本质的原理。”
查理·芒格口中的“道理”,爱默生所说的“原理”,乔希·考夫曼所说的“核心原理”,瑞·达利欧所说的“原则”和“因果关系”,刘未鹏所说的“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以及刘润所说的“最本质的原理”,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底层逻辑。
可以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世界虽然纷繁复杂、变化万千,但其背后常常有着如同“看不见的手”一般的“道理”或“逻辑”在指挥着、主导着,而这些“看不见的手”就是“底层逻辑”。换句话说,底层逻辑就是万千“术”后的那个“道”,也是万千现象背后的那个底层规律。
由此,我们得出,“底层逻辑”主要有4个方面的特点:
1.抽象:越抽象的就越在底层;
2.简洁:“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大道至简”说的正是事物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往往都是极其简洁的;
3.动力来源:底层逻辑是各种现象出现的动力来源;
4.通用性:底层逻辑针对的不是某个特定问题,而是某一类问题或现象,有时甚至能被运用在万事万物之上。
那么,为何看透底层逻辑如此重要?
如果说思考问题根源是在寻找导致某一特定问题发生的根源,那么思考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就是在寻找某一类问题或现象之所以出现的普遍根源。因为底层逻辑是藏在万事万物背后的那个不变的规律,所以我們找到了它就等于是拥有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本领。同时,因为底层逻辑是各种现象出现的动力,因此一旦理解了底层逻辑,我们对于诸多现象的理解也会变得容易许多。
所以,思考普遍问题或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能让我们拥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本领,在看问题时变得更加通透和准确,成为“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的顶尖高手,从而拥有“开挂”的人生。
(摘自天地出版社《直击本质》)
在刚开始做我的微信公众号时,对于如何给文章起标题,我是一筹莫展。
于是,就去翻看那些爆款文章,想要跟着他们学习一下什么样的标题能够夺人眼球。紧接着,我看到了各种各样、完全不同的标题,有的是疑问句,有的是陈述句,有的是比较式,有的是自问自答。
我想,这些纷繁复杂标题的背后一定还存在着某些规律。
果不其然,很快我就搜到了些专讲如何给文章起标题的文章。这些文章对文章标题的起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归纳。比如:对比式标题、悬念式标题、倒装式标题、引语式标题等。或者是:如何体、合集体、带负面词汇的标题、带有急迫感的标题、赋予珍贵资源被读者独家抢占到的感觉、解释性标题、嵌入专业词汇类标题等。
这些起标题的具体方法如同技巧一样,非常有用,但我还是忍不住又去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类型的标题就能带来更高的关注率与打开率呢?”
比如,我曾经看到过的一个例子,有篇文章的原标题是:《失控》书摘50条,精华都在这里;后经专业人士修改,将标题改成了:如果你读不完《失控》,至少可以读完这50条书摘。
同样一篇文章,在用第一个标题的时候,2天只有300多阅读量,然而在改成第二个标题后,却一跃变成了1万阅读量。原因就在于原标题只是平铺直叙,而修改后的标题则是直击读者痛点。
《失控》是当年一本非常热门的书,然而这本书因为太过晦涩,很难理解,能读完的人凤毛麟角。对于那些没空去读或者读不太懂的人而言,书摘自然就很有用。第一个标题之所以阅读量不高,是因为它很平淡,没能抓住人们的痛点。但第二个标题,则抓住了人们的痛点。看到这个标题后,我们就会产生一个念头:别人在读《失控》,但我没有时间、也读不懂,如果连这篇书摘都没看过,那就落后太多了,应该点进去看一眼。这就是直击痛点。
就是这样,我找到了不同类型标题能够带来更高关注率和打开率的原因——它们或是击中了目标读者的痛点,或是击中了他们的爽点。
正如著名产品人梁宁所说:“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暴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如果做一个看上去可以在某种程度帮人不再难受,而在‘爽’和‘恐惧’无所作为的产品,那就是一个不痛不痒的产品,也许有人会买单,但不会爆火。”
然而,为什么取一个直击读者痛点或爽点的文章标题,或是做一个让人暴爽或抵御恐惧的产品,就能给我们带来爆火的效果呢?这些具体方法背后到底还隐藏着什么样的道理呢?
后来,我明白,在这些具体方法后隐藏着的正是亘古不变的人性。
什么是人性?
人性的一面代表的是欲望、贪婪、嫉妒、执着、恐惧……简单的说,就是贪、嗔、痴。
贪、嗔、痴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念头,比如:担心自己比不上其他人、担心自己的才能无法匹配上自己的年龄,想要拥有跟同事一样的大房子,想要成为同学中最美的那个……
于是,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痛点和爽点。如果你的标题能够正中下怀,直击读者痛点和爽点,回应他的“贪、嗔、痴”,它的关注率与打开率自然就会上升。
这也是为什么“微信之父”张小龙说:你要去了解人们的欲望,通过你的产品去满足他们。我们要去满足他们的贪、嗔、痴。我们要洞察这一点,因为我们的产品要让用户产生黏性,就是让用户对你的产品产生贪,产生嗔,产生痴……当我们在做一个产品的时候,我们是在研究人性,而不是在研究一个产品的逻辑。
比如,我们在玩游戏、买东西时,平台或商家会给我们设置各种级别,比如航空公司会设置银卡、金卡和白金卡。这背后体现的是什么心理?从本质上来说,这体现的都是人性的3个弱点——贪、嗔、痴。因为贪,所以我们想要升级。因为嗔,所以我们会跟别人比较,如果你的级别比我的级别高,那么我也要升上去。因为痴,我们会努力升级,希望一直升到最高级。
所以,要想做出能产生用户黏性的产品,就得研究人性。
而这个隐藏在方法与现象背后的“道理”不仅可以运用在给文章起标题上,还能运用在做产品上。因此,我们可称之为“底层逻辑”。
那么,还有什么能被称为“底层逻辑”呢?
比如,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也是一个底层逻辑,它是隐藏在万事万物能量转化背后的那个根本性的道理,不论是热能、动能还是势能,都得遵从这一定律。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底层逻辑说的到底是什么?
著名投资人查理·芒格说:“在商界有一条非常有用的古老守则。第一步,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第二步,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方法,可能有成千上万种;而原理则不同,把握原理,你将找到自己的方法。追求方法而忽视原理,你终将陷入困境。”
作家乔希·考夫曼说:“无论你学习什么科目,其中最美妙的事是,你不用知道所有的知识点,仅仅需要知道一些浓缩的核心原理即可。而一旦建立起核心原理的框架,学习知识甚至进一步拓展便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美国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说:“所有一切的运转,都有赖于深藏其中的原则,也就是一串又一串的因果关系决定了这个世界的走向。如果你探索出了其中的因果关系——虽然不可能是全部,但最好是绝大部分——那么你无疑就掌握了打开这个世界藏宝箱的钥匙。”
刘未鹏在他的《暗时间》一书中写道:“看一个问题的解法,必然要看解法所诞生的过程,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否则这个解法就只是一个问题的解法,记住了也无法推广。”
商业顾问刘润说:“做任何一种商业,都需要找到其最本质的原理。”
查理·芒格口中的“道理”,爱默生所说的“原理”,乔希·考夫曼所说的“核心原理”,瑞·达利欧所说的“原则”和“因果关系”,刘未鹏所说的“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以及刘润所说的“最本质的原理”,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底层逻辑。
可以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世界虽然纷繁复杂、变化万千,但其背后常常有着如同“看不见的手”一般的“道理”或“逻辑”在指挥着、主导着,而这些“看不见的手”就是“底层逻辑”。换句话说,底层逻辑就是万千“术”后的那个“道”,也是万千现象背后的那个底层规律。
由此,我们得出,“底层逻辑”主要有4个方面的特点:
1.抽象:越抽象的就越在底层;
2.简洁:“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大道至简”说的正是事物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往往都是极其简洁的;
3.动力来源:底层逻辑是各种现象出现的动力来源;
4.通用性:底层逻辑针对的不是某个特定问题,而是某一类问题或现象,有时甚至能被运用在万事万物之上。
那么,为何看透底层逻辑如此重要?
如果说思考问题根源是在寻找导致某一特定问题发生的根源,那么思考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就是在寻找某一类问题或现象之所以出现的普遍根源。因为底层逻辑是藏在万事万物背后的那个不变的规律,所以我們找到了它就等于是拥有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本领。同时,因为底层逻辑是各种现象出现的动力,因此一旦理解了底层逻辑,我们对于诸多现象的理解也会变得容易许多。
所以,思考普遍问题或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能让我们拥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本领,在看问题时变得更加通透和准确,成为“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的顶尖高手,从而拥有“开挂”的人生。
(摘自天地出版社《直击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