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关注和未来利益

来源 :伦理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未来可作这样的区分:一是在政治上有资格考虑的未来,二是那些在政治上无资格考虑的未来。前一段时期的长度取决于实际上对现在的政治决策施以影响的那种未来利益。这些未来利益的性质与我们现在的利益的性质很相近,都是一种关涉到自己的利益。政治上无资格考虑的未来则是一个在我们所及的世界之我的世界,那个世界中的利益对我们来说 一个他者考虑的利益。然而,政治上无资格考虑的未来利益应进入我们的道德考虑而不是深谋远虑的评价之中,对政治上无资格考虑的未来利益的关注型地是道德层面的事情。
其他文献
吴忠民撰文《中国劳资不对称博弈现象分析》指出,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瓦解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劳资关系已成为中国现阶段的基本社会关系之一,即“雇主方”和“受雇方”。然而在中国的转型期,在正常的现代社会结构形成过程中,中国的劳资关系出现了新问题,即:劳资双方之间的博弈出现了不对称和不平等现象,即“强资本、弱劳动”。如何才能有效地改善劳动者的地位,使劳资之间的博弈趋于对称和平等?这一问题虽然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十分复杂。
张云、喻常森撰文《日本知识界对中国崛起的认知》指出,作为亚洲最早实现现代化的工业国家,日本在过去的100多年时问里始终在实力上强于中国,而在近20年特别是最近10年时间里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出现了中日同强的局面,这在中日关系史上尚属首次。这种巨大的结构性变化,再加上中日地理相近,双方关系跌宕起伏等使得日本对于中国崛起的感受比其他国家更加敏感,
孙和平撰文《论安乐死如何可能——兼论作为风险的自杀问题》指出,目前对安乐死的讨论尽管激烈,但无论赞成与否,其在方法论上都只是一个经验上必然碰到的“二律背反”的问题,这就是幸福论与义务论伦理思想的对立在死亡问题上的表现,即:“(自我)杀死”与“(自我)牺牲”。在安乐死意识日益强烈的今天,死亡的问题已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问题(它具有“在场”的意义),而不只是医学上的问题。
两《唐书·蒋义传》中,都突出了蒋氏日历。但中华书局点校本两《唐书》对蒋氏日历一词的理解和标点颇有歧异。《旧唐书》点校本将蒋氏日历视为一部确实存在的专书,故称《蒋氏日历》;《新唐书》点校本将蒋氏日历视为一个专用名词,故称“蒋氏日历”。本文从修史制度、“日历”的性质,及蒋氏的史学贡献几个方面,论证蒋氏日历一词的具体含义及其指向。
民族道德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人类道德的真空-前人类社会的道德失误;民族道德的雏型--氏族道德;氏族道德向民族道德过渡的桥梁-部落道德;民族道德的形成-民族道德等几个阶段。在人类民族道德史上,氏施道德是起点,部落道德是中间环节,民族道德是基于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而生发出来的。抑或说,民族道德是踩着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的肩膀而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