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生态高效栽培技术

来源 :南方农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推广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基于此,从选择的杂交组合、确定适宜播插期、培育适龄多蘖壮秧、稻田群体结构的建立、肥水的科学管控、病虫草的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杂交水稻生态高效栽培技术,希望对水稻种植提供帮助。
  关键词 杂交水稻;栽培技术;播插期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2-0-2
  杂交水稻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米质较优,适合大面积发展。但在种植杂交水稻时,必须因地制宜,选好水稻品种、合理布局,做到生态优质高产。
  1 选择熟期适中的优良组合
  选择的杂交组合,一定要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 发挥杂交稻的优势,获得稳产、高产。
  2 确定适宜播插期
  为了保证杂交水稻在7月15日前安全抽穗扬花, 安全齐穗需要日平均温度在23~35 ℃、最适温度在30~32 ℃左右, 因此在杂交水稻栽培中, 应确定适宜的播种期和栽插期,当日均气温稳定通过10 ℃以上及时播种。具体时间是3月5-15日之间播种,播种前要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确保杂交水稻在7月15日前安全齐穗, 这是关系到水稻收成的大事, 一定要掌握好。
  3 培育适龄多蘖壮秧
  适龄多蘖壮秧是水稻高产稳产的基础,其根系发达,单株鲜干重大,插后发根力强,回青快,可促进低节位分蘖,早够苗,提高成穗率获得高产。稀播是培育多蘖壮秧的基础,能增加秧田分蘖,以蘖代苗。培育杂交稻适龄带蘖秧,要求每667 m2秧田播种子10~15 kg,叶龄6~7叶,4月中下旬,移栽浅脚冬水田。长龄带蘖秧,要求每667 m2秧田播种5~7.5 kg,8~9叶,5月上旬移栽深脚冷浸田、囤水田。假植两段长龄多蘖秧栽小春干田。利用塑盘加壮秧剂育秧,化控促蘖。在整好的秧床上,每50片秧盘用壮秧剂1 kg,先把2/3的壮秧剂均匀撒于秧床表面,并充分使之与3~5 cm表层混匀,然后摆压秧盘,再把剩下的1/3壮秧剂拌适量泥浆,拌匀后灌满泥浆刮平即可播种。
  4 合理密植, 早促早管, 建立高产群体结构
  4.1 插足基本苗
  杂交水稻主要靠分蘖成穗而增穗增粒获得高产。一般条件下,冬水(闲)田移栽,按移栽规格30 cm×(18~20) cm,栽1.1万~1.2万窝/667 m2 为宜,每窝栽植2 粒谷苗。稻-菜轮作田在叶龄4~5叶移栽,稻-油轮作田在叶龄6~7叶移栽,稻-麦轮作田在叶龄6~8叶移栽,植1.0万~1.1万窝/667 m2,每窝插2 粒谷苗,基本苗保证在12万苗/667 m2以上。
  4.2 提高栽秧质量
  组织好劳力,使起秧、运秧、插秧、补苗等协同配合,劳作时注意不使秧片变形、破碎,以免丢穴、少苗,秧片不要沾泥浸水或卷压时间过长,以免伤损秧苗。人工手插或摆栽,要按确定的插秧规格拉标绳或划印,插深2 cm左右,勿漂、勿深。水稻移栽,要采取带土移栽,减少断根、植伤和萎蔫,促进水稻返青快、分蘖早。秧苗插的直,不东倒西歪,行插直,行穴距规整,每穴苗数均匀,栽插深浅一致,不插高低秧、断头秧,防止中午晒秧,不插隔夜秧。插秧后要及时覆水,水深以不没秧心为准,防止日晒萎蔫,促进返青。
  4.3 早促、早管争取多分蘖
  在基肥充足、追肥早的情况下,杂交水稻才能早分蘖、多分蘖、保证高产有效穗数。采取前重,中稳,后补的大田肥料运筹原则,基肥施用量占本田总施肥量的70%左右。首先施500 kg/667 m2农家肥耙沤田,抛秧前667 m2施碳铵、普钙各35 kg/667 m2、氯化钾7.5 kg/667 m2作面肥。其次是早施分蘖肥,抛后5~7 d,施复合肥25~30 kg/667 m2或尿素、氯化钾各7.5 kg。抛后12天,视叶色长势,施尿素、氯化钾各3~4 kg/667 m2作平衡肥。
  深水返青,浅水分蘖,适时晒田。稻秧移栽初期,秧苗嫩弱,既怕淹深水,又怕断水受旱。移栽到返青期间,秧苗根系因拔秧受到损伤,加之移栽期间气温高,叶面水分蒸发大,易造成卷叶现象。因此应在浅水插秧的基础上,做到深水返青,插秧后保持5 cm左右的水层, 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活水套灌或日灌夜露, 这样可以在炎热夏季有效地降低水温和泥温,建立一个稳定的湿热环境, 促进早返青。 秧苗返青后,需要有足够的水分和氧气供应才能满足杂交稻迅速发新叶、扎新根的需要。应采取薄水勤灌、适时露田的办法。晒田的程度,应因土质、肥力和苗架而定。一般以不陷脚、有微裂、有白根为宜。对沙质田、瘦田、苗弱的田块,轻晒或适露,对肥力高,长热旺、土质粘重的田块,可适当重晒。
  5 加强中后期管理, 增粒壮籽, 确保大穗大粒
  5.1 巧施穗肥
  水稻从幼穗开始分化至抽穗以前的追肥叫穗肥。长穗期是氮素营养吸收的第2个高峰期,需要大量的营养供应。但在具体施肥方法上要突出一个“巧”字,特别要注意看苗施肥。所以,具体追肥时期和施肥数量的掌握也应根据这一时期禾苗的长势长相以及土壤肥力状况和前期施肥水平而定。科学施好穗肥能促进幼穗的分化发育、增加每穗粒数;同时,对巩固有效分蘖、防止后期叶片早衰和根系活力下降、促进灌浆、增加粒重都有重要的作用。在穗肥的施用技术上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地力好、底肥足、分蘖多的田不施;二是早晨叶不挂露水,中午叶片挺直,叶色淡黄的要施;三是阴雨天不施,晴天抢施。穗肥看苗施用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对旺苗一般不施穗肥;一类苗,同样应掌握苗色不黄不施的原则,只是在孕穗期“黑”得不足的情况下酌情补施,用尿素2~3 kg/667 m2;对二类苗,在幼穗分化初期可不施或少施,重点在孕穗期,用尿素3~4 kg/667 m2;对三类苗应重点施好穗肥,用尿素5~7kg/667 m2,分2次施。科学施好穗肥是促进平衡增产的一个重要措施,故在追施穗肥时,除全田普遍施肥外还应对田内长得差的地方重点补施和多施。
  5.2 酌情追施粒肥
  水稻抽穗后的追肥叫粒肥,又称壮籽肥、灌浆肥。追施粒肥可提高水稻叶片含氮量,提高光合同化能力,延长叶片功能期和维持根系活力。齐穗期施氮要看田、看天、看苗而定。肥力高的不施,气温低、寡日多雨不施,苗不黄不施,病害重的不施。粒肥施用数量以23~5 kg/667 m2为宜。也可采用根外追肥,每667 m2用尿素0.5 kg加0.2%磷酸二氢钾溶液或加1:500倍的惠满丰活性液肥或加喷施宝对水60 kg喷施,喷施时间要选择在下午16:00时后为宜。
  5.3 搞好水浆管理
  一是在水稻减数分裂期和抽穗扬花期,采取水层灌溉,切不可脱水受旱;二是在水稻灌浆结实期,采取湿润灌溉(始终保持土壤湿润状态),以利通气养根、以根保叶、延缓衰老,各类稻田,都不要出现“上齐下白”的被动状况,否则会使后期叶片光合效率下降,养分运转不畅,使“二次灌浆”的籽粒不能正常充实,增加秕粒数,使千粒重下降。正常情况下每隔5~7 d灌水一次(田面有水2~3 d,田面无水沟中有水2~3 d,沟中无水1~2 d),直到收获前1个星期左右断水,以利于养根保叶,活熟到老;三是防气象性灾害,主要防台风引起的倒伏(后期要始终保持田面硬板不回软),防寒露风引起的青枯,后期如遇上寒露风(平均气温低于20 ℃,最低气温低于17 ℃)根系活力会下降,会引起生理性失水而造成青枯,所以要在寒露风来临前灌水保温,防止青枯发生。
  6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杂交水稻生育期间的主要病虫害有水稻二化螟、稻蓟马、叶蝉、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稻瘟病、纹枯病等。在防治措施上要把农业措施与药剂防治有效地结合起来, 使防与治协调一致。首先从种子开始,选优良抗病虫组合,浸种时做好种子消毒,其次做好秧田预防,带药下田;最后,做好病虫害测报预报,提前采取防治措施。杂草防除方面,在返青期和分蘖期,采用人工拔草结合中耕耘田,还可在此期用除草剂防除。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其他文献
滑面内质网聚集体(smooth endoplasmic reticulum aggregates,SERA)指卵母细胞滑面内质网异常聚集成簇。在辅助生殖过程中,SERA可能出现在任何类型的促排卵周期。有研究表明,
肥胖患病率的急剧上升伴随着两性生殖健康指数的下降。肥胖可导致生殖系统调节机制的改变。由于脂肪组织中芳香化酶的过度表达,男性肥胖者体内雌激素浓度增加,通过负反馈,出
新生儿窒息是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临床护理上的一大难题.剖宫产儿早期胃食管返流误吸(GER-A)发生在胎儿娩出后数分钟内,一旦发生,窒息程度较重,病情发展迅速,死亡
编辑:你好,岁末年初,贺岁片竞相登场,经常听到一个名词"口红效应"?请问什么是"口红效应"?这种效应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哪些作用?编辑回复张璐璐:你好。所谓"口红效应"是指一种有趣的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前正处于不断建设和完善之中,要想保护好改革成果,使经济更好发展,就应当让法治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要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完善规范经济行为的
随着高压氧医学的迅速发展,高压氧治疗已广泛应用于儿科多种疾病,尤其是小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冶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高压氧治疗就成为一种特别有效的主要治疗手段.针
癫痫发病率为3‰~10‰,颅脑外伤、脑瘤术后约有10%可出现癫痫发作,并涉及所有的年龄段.通过对110例颅脑手术前后并发癫痫患者采用个体化宣教,其重点为手术前有癫痫发作史者的
为有效减少因胃管滴注能全力而引起的腹泻、返流、腹胀等并发症,将40例重型颅脑伤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胃管滴注能全力,实验组:40~60滴/min,静注前将营养液加温至35
对Graves病的特点及治疗、检查、饮食、心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作者亦提出了Graves病的护理研究方向.
在重庆市潼南县近十几年来进行的坡地耕作制改进探索实践表明,丘陵地条件下,实行粮作与菜用大豆间套作,每667m2可增收大豆60~125kg,新增纯收益240~1000元;既养地,又省工、省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