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用药,远离糖尿病并发症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angel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今年68岁,是一名退休的基层医务工作者。1975年我患上了原发性高血压,1987年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经北京的姐姐(也患有糖尿病)指点,3年前获悉《糖尿病之友》杂志。我立即购买了《糖尿病之友》自创刊以来的全部杂志,拿到后我阅读了所有文章,有些内容还反复翻看,越看越对自己以前的无知感到害怕。从此,在《糖尿病之友》的指导下,我改变了过去的治疗方法,经过两年多合理有效的治疗,我的糖尿病各项检查指标均正常或接近正常。目前,我的心、脑、肾、眼等主要脏器未发现明显并发症。下面是我防治糖尿病合并症的一些心得体会,主要有四点:
  
  一、坚持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通过长期和高血压病魔的斗争,我认识到,原发性高血压一般情况下是无法治愈的。必须坚持终身服药,让血压始终保持正常,才能使全身大小血管遭受损害的机会减少,阻止心、脑、肾、眼等器官并发症的产生。1975年我发现原发性高血压后,从未停用过降压药。最早是复方降压片、1994年开始换服硝苯地平、2002年加了开博通,使我的血压始终保持在正常的范围。我的经验是批准维持量,并坚持长期用药,具体做法是:从小剂量开始服药,逐渐增加药量,直至血压降至正常;如血压降到低于正常则递减药量。大约经过1~3周的调整就能找到自己的维持量,即让自己血压保持正常的用药量,并长期按此药量服用。
  我常遇到一些血压很高,甚至高压超过200毫米汞柱仍不以为然的病人。究其原因就是这些病友不了解高血压病的危害,跟着感觉走,只凭自己的主观感受来衡量病的轻重。孰不知高血压早期经常是无任何症状或只有很轻微的症状,以致很难察觉;当逐渐发展到高血压晚期时,病友又会因身心对此已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耐受性而被忽视。这种耐受性看似没有痛苦伴随,实际已经蕴藏着突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
  
  二、正确用药使蛋白尿消失
  
  至今,我已经坚持服用了15年降糖药,先后服过消渴丸、优降糖、降糖灵等。3年前发现我尿蛋白(+),但肌酐和尿素氮正常。通过《糖尿病之友》,我了解到尿蛋白(+)提示肾功能受损,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以降低尿微量白蛋白。于是我开始服用开博通,每次25毫克,每日 3次,用药3个月后测尿蛋白(土)、6个月后测尿蛋白消失。又过半年到省医院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结果也正常了。
  
  三、积极治疗让白内障好转
  
  每半年我都会做一次眼科检查。2004年春季的一次例行检查,我虽视力正常,无自觉症状,但查出双眼患有轻度白内障。我还是在《糖尿病之友》上找到了希望——眼科专家提示早期白内障通过积极治疗是可以逆转的。于是我按专家意见开始用吡诺克辛钠和沙普爱思交替点眼,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的治疗,我的白内障消失了。
  
  四、预防重于治疗
  
  增强防病意识,比治病更重要。许多老人,常因为心脑梗死性疾病而失去健康甚至生命。我认为那些亚健康的老人只要没有禁忌症,可以适当用些抗凝、活血、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因突发性心脑梗死而花大钱的被动局面。糖尿病病友一定要加强血糖监测,务必使空腹和餐后血糖保持或接近正常;特别是合并高血压的病友除了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外,还应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对可能发生并发症的脏器和器官要定期检查和化验,如心、脑、肾、眼、足等。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享受健康人生。
其他文献
一、什么是胰岛素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的B细胞分泌、含有51个氨基酸的肽类激素。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外周组织对循环血液中葡萄糖的摄取,减少肝糖原异生,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二、胰岛素与糖尿病分型的关系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特征是胰岛B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也就是说其B细胞功能持续处于低水平状态,通常需要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则可表现为胰岛素敏感性降
期刊
重新审视磺脲类药物  段建国    磺脲类药物作为口服降糖药家族中最早的成员之一,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考验,现在仍然是临床上重要的口服降糖药。磺脲类药物可作为非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并可与其他降糖药(如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和胰岛素联合应用。随着磺脲类药物剂型的改进,如格列美脲等新剂型的出现,患者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已经显著下降。日前,英国专家指出,在探讨药物对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时,
期刊
随着西方医学的介入,胰岛素的广泛使用,各种降血糖效果明确的口服降糖药的应用,以及血糖水平筛查体检的普遍开展,消渴病“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越来越少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用针对阴虚燥热为目标的益气养阴治疗方法。就可能是刻舟求剑,方不对症了。    记者:找们知道中国对糖尿病的认知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其认识也在不断地变化、深入,请问从古至今有什么不同吗?  仝教授:中医称为糖尿病消渴病,从东汉开始,消
期刊
大搜救1:典型病例    病例1:总算暂时保住了性命  两周前,记者在北京人民医院采访时遇到一位男性心肌梗死患者,患的是急性心肌梗死。据家人介绍,1小时前他在搬重物时突然感到胸骨后疼痛,疼痛呈压榨性,有濒死感,休息与口含硝酸甘油均不能缓解,伴大汗、恶心,并呕吐过两次。其患糖尿病已经12年,合并高血压和心绞痛6年,虽然一直口服药物治疗,但“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期刊
微量元素铬与糖尿病 文/未西庚    编者按:近年来,微量元素及维生素防治糖尿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各种相关产品及宣传不绝于耳。为了便于读者对这一问题有相对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本刊于本期开始陆续介绍微量元素与糖尿病相关的知识以及国外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能够对广大患者更好地防治、治疗糖尿病有一定的启迪。  研究表明,微量元素铬、锌、镁、硒、钒、锂等均有积极调节血糖水平的作用.糖尿病患者因内分泌代谢紊乱导
期刊
肾脏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肾衰竭是糖尿病肾病到了终末期不可避免的现象。在肾衰竭期,各种治疗和护理的目标是如何延长患者的生存年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合理地用药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肾衰竭时胰岛素的使用    1型糖尿病患者是一定要继续使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到肾衰竭时,糖尿病病史一般都很长,胰岛B细胞的功能早已衰竭,其治疗的手段也将主要依靠胰岛素。  胰岛素的使用
期刊
无论是1型糖尿病患者,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也无论是否用药物治疗,合理控制饮食都是治疗糖尿病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中秋节和国庆节将至,对于病友而言,过节要面临相当大的考验。肯定有人要说了:“要求我们控制饮食,什么都不能吃了,过节还有什么意思?”  其实,合理的饮食控制,并不是要把人饿得“饥肠辘辘”,也不是要把人弄得跟苦行僧似的。这里所说的是“控制饮食”,而不是“限制饮食”,是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合理
期刊
螃蟹味道鲜美,为民间传统佳肴,但吃蟹讲究季节性,最好在秋末冬初,下霜后吃,俗话说:“菊黄蟹正肥。”蟹至中秋后始生黄,重阳节蟹黄饱满正堪食。  [营养成分]蟹分河蟹与海蟹。蟹肉含蛋白质(14%)、脂肪、钙、铁、磷及其他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A (每百克蟹肉含230国际单位)、烟酸等,还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酶类。  [食物药性]蟹肉性味咸寒,功能:养筋益气、解结散血、清诸热,调胃气、理经脉、续筋骨。  
期刊
心理篇    迄今为止,我国的各类医学著作中,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社会问题几乎都没有提及,这不能不说是内科学的一大缺憾。    我的互助观    上海有一个叫陆青的人在得了绝症后写了一本书叫《死亡日记》,我想他的初衷就是内心有太多的苦闷需要排遣。我有同感。自从得病后,我也开始写日记,并不是悲观,而是在死亡的道路上诉说自己的感受,找一个没有任何怨言的谈话交流对象。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生活岁月里,更多的时
期刊
为什么将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呢?回答此间题要从胰岛素之父——Fredric Banting说起。  Fredric Banting生于1891年11月14日,21岁时赴省最高学府多伦多大学读医学,就读4年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应征入伍当军医。一战结束后,他在London的Western大学觅得生理系兼职助教一职。  1920年10月31日,Banting正准备给学生上一堂关于糖代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