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伦敦奥运会上,中国男篮的五连败无疑给球迷浇了一盆冷水,让我们不得不痛定思痛,着眼于中国篮球的未来。在一片声讨体能训练以及后备力量培养的质疑声中,作为一名多年研究中国篮球的学者,我认为中国篮球的症结在于禁锢运动员的创造力,限制他们思考和创新能力。
篮球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教练员的意图不但需要运动员很好的在场上贯彻,更需要随机应变,针对场上的情况果断的把握战机。所以,优秀运动员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强的创造力,这些都与人的思维水平息息相关,换句话说,没有很全面的思维水平,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凯尔特人与湖人队总决赛前,“大鸟”拉里.伯德被记者问到如何准备第二天与湖人队的第七场总决赛时,伯德说:“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把自己关在一间黑屋子里,闭上眼睛想象湖人队最好的防守队员全力防守我的情境,这会让我在生死决战中游刃有余。”我想,这种思维能力的缺陷也是我们的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上频频发挥失常的重要原因。
当今国内篮球竞技水平最高的运动员基本都来自各俱乐部的二三线队伍,这些运动员从小生长的环境基本游离于同龄孩子受教育的大环境,举个例子,2009年我跟随中国耐克特训男女篮做科研教练,这批孩子年龄都在12-16岁之间,是中国这个年龄段最优秀的球员,也就是说是中国篮球的未来。在秦皇岛训练基地集训的大半年时间中,两支球队每周只上一节语文课、一节英语课和一节数学课,每天早晨七点半起床吃饭,上午两个半小时训练,下午三个小时训练,晚上写训练日记,十点半前准时收有线电视线、电话线、手机、电脑和一切电子设备并熄灯睡觉,每周只有周日午饭后到晚七点半开队会前的六七个小时是自由活动时间,却也需要在训练基地往返市区的路上耗费一个小时左右。我曾经问过为什么只安排三次文化课学习,对方很诧异,说这都是史无前例的了,如果在各自的俱乐部,可能不会有文化课学习。一方面我理解教练员的用意,想最大限度的增加运动员专项训练的时间,同时保证运动员训练的精力,但是另一方面我不得不指出,禁锢思想和蔑视文化学习会让我们的运动员逐渐丧失阅读场上攻守形势和自我决策的能力,在国内以及亚洲较低水平的比赛中我们尚可依靠自身的天赋来获得优势,但在世界大赛上与天赋接近的对手竞争时,这种思维水平的劣势就暴露无遗了。
曾经有个美籍教练问过我,为什么他看到的中国篮球各级训练都有很多原则性的错误,难道教练员不清楚这些吗?我当时也无语,后来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美国篮球的传奇教练——约翰.伍登在休赛期会与教练组研究很多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并在第二年的训练中重点解决,同时提出很多教练需要研究的课题,大家集思广益制定出问题解决的预案。当今,欧美篮球强国的篮球教练往往花费5-7个小时来集体备一节2-3小时的课,训练分工明确,至少四名教练员以及球童均有自己分工负责的工作,训练的掌控精确到分钟,一节训练课就像一件艺术品,完美到无可挑剔。而国内确实缺少如此研究型的教练员团队,我们如何启发教练员学会思考呢?
刘翔的教练孙海平说过一句话:“长时间低强度的有氧训练是造成运动员伤病最主要的原因。”深刻理解了这句话,你就不难理解中国篮球很多的问题了:运动员和教练员没有激情、运动员过早退役、运动员伤病频频,职业运动员退役后不愿意再摸篮球等等。
我们常怀念中国篮球拥有三大法宝,特色鲜明的年代,那时候是前辈们一颗心扑到篮球事业上的时代,没有很多的诱惑,当然也没有当今如此多的科学训练方法和理念,那时候老前辈描述学习篮球技术的最佳途径就是在街头篮球场上一泡就是一天,看谁动作好就找人家去学,而只要能经受住专业队超大的训练量而不受伤被淘汰自然就是优秀运动员了。但那时候全国篮球的战术风格百家争鸣,湖北的快速篮球,江苏、广东的南派小球打法以及山东、辽宁等队的北派高举高打风格,直到现在也被人津津乐道,这一切都说明,老一辈的篮球从未停止过思考。而现在的CBA联赛包括俱乐部的青年联赛,已经很难看出各队区别于其他球队的特色了,由于突出外援的作用,各种攻守战术空前简单,运动员和教练员也逐渐开始遗忘如何去思考篮球。
看过印度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朋友都知道,这部影片反应的是关于教育体制是否应该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篮球发展的瓶颈。为了在2004年和2008年奥运会上获得佳绩,中国篮球聘请了多名外籍教练,其中不乏名帅,但除了提高成绩之外,外籍教练并没有给中国篮球留下什么,从职业球员退役成为教练员的教练员并没有从这些名帅身上汲取太多营养,新生代的国内优秀教练仍然屈指可数。很多人把这次的伦敦惨败归结为人种的问题,我不否认中国人的平均体能水平远低于欧美,但是十三亿人选出来的十二个人不应该比对手差这么多,更多的问题来源于咱们自己。
毫无疑问,中国不缺少人才,最缺少的是会主动思考的优秀教练员,除了退役的专业教练员,我们是否可以像立陶宛篮球一样,成批的培养出优秀教练员呢?中国篮球,你什么时候可以学会思考呢?我们拭目以待。
篮球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教练员的意图不但需要运动员很好的在场上贯彻,更需要随机应变,针对场上的情况果断的把握战机。所以,优秀运动员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强的创造力,这些都与人的思维水平息息相关,换句话说,没有很全面的思维水平,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凯尔特人与湖人队总决赛前,“大鸟”拉里.伯德被记者问到如何准备第二天与湖人队的第七场总决赛时,伯德说:“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把自己关在一间黑屋子里,闭上眼睛想象湖人队最好的防守队员全力防守我的情境,这会让我在生死决战中游刃有余。”我想,这种思维能力的缺陷也是我们的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上频频发挥失常的重要原因。
当今国内篮球竞技水平最高的运动员基本都来自各俱乐部的二三线队伍,这些运动员从小生长的环境基本游离于同龄孩子受教育的大环境,举个例子,2009年我跟随中国耐克特训男女篮做科研教练,这批孩子年龄都在12-16岁之间,是中国这个年龄段最优秀的球员,也就是说是中国篮球的未来。在秦皇岛训练基地集训的大半年时间中,两支球队每周只上一节语文课、一节英语课和一节数学课,每天早晨七点半起床吃饭,上午两个半小时训练,下午三个小时训练,晚上写训练日记,十点半前准时收有线电视线、电话线、手机、电脑和一切电子设备并熄灯睡觉,每周只有周日午饭后到晚七点半开队会前的六七个小时是自由活动时间,却也需要在训练基地往返市区的路上耗费一个小时左右。我曾经问过为什么只安排三次文化课学习,对方很诧异,说这都是史无前例的了,如果在各自的俱乐部,可能不会有文化课学习。一方面我理解教练员的用意,想最大限度的增加运动员专项训练的时间,同时保证运动员训练的精力,但是另一方面我不得不指出,禁锢思想和蔑视文化学习会让我们的运动员逐渐丧失阅读场上攻守形势和自我决策的能力,在国内以及亚洲较低水平的比赛中我们尚可依靠自身的天赋来获得优势,但在世界大赛上与天赋接近的对手竞争时,这种思维水平的劣势就暴露无遗了。
曾经有个美籍教练问过我,为什么他看到的中国篮球各级训练都有很多原则性的错误,难道教练员不清楚这些吗?我当时也无语,后来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美国篮球的传奇教练——约翰.伍登在休赛期会与教练组研究很多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并在第二年的训练中重点解决,同时提出很多教练需要研究的课题,大家集思广益制定出问题解决的预案。当今,欧美篮球强国的篮球教练往往花费5-7个小时来集体备一节2-3小时的课,训练分工明确,至少四名教练员以及球童均有自己分工负责的工作,训练的掌控精确到分钟,一节训练课就像一件艺术品,完美到无可挑剔。而国内确实缺少如此研究型的教练员团队,我们如何启发教练员学会思考呢?
刘翔的教练孙海平说过一句话:“长时间低强度的有氧训练是造成运动员伤病最主要的原因。”深刻理解了这句话,你就不难理解中国篮球很多的问题了:运动员和教练员没有激情、运动员过早退役、运动员伤病频频,职业运动员退役后不愿意再摸篮球等等。
我们常怀念中国篮球拥有三大法宝,特色鲜明的年代,那时候是前辈们一颗心扑到篮球事业上的时代,没有很多的诱惑,当然也没有当今如此多的科学训练方法和理念,那时候老前辈描述学习篮球技术的最佳途径就是在街头篮球场上一泡就是一天,看谁动作好就找人家去学,而只要能经受住专业队超大的训练量而不受伤被淘汰自然就是优秀运动员了。但那时候全国篮球的战术风格百家争鸣,湖北的快速篮球,江苏、广东的南派小球打法以及山东、辽宁等队的北派高举高打风格,直到现在也被人津津乐道,这一切都说明,老一辈的篮球从未停止过思考。而现在的CBA联赛包括俱乐部的青年联赛,已经很难看出各队区别于其他球队的特色了,由于突出外援的作用,各种攻守战术空前简单,运动员和教练员也逐渐开始遗忘如何去思考篮球。
看过印度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朋友都知道,这部影片反应的是关于教育体制是否应该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篮球发展的瓶颈。为了在2004年和2008年奥运会上获得佳绩,中国篮球聘请了多名外籍教练,其中不乏名帅,但除了提高成绩之外,外籍教练并没有给中国篮球留下什么,从职业球员退役成为教练员的教练员并没有从这些名帅身上汲取太多营养,新生代的国内优秀教练仍然屈指可数。很多人把这次的伦敦惨败归结为人种的问题,我不否认中国人的平均体能水平远低于欧美,但是十三亿人选出来的十二个人不应该比对手差这么多,更多的问题来源于咱们自己。
毫无疑问,中国不缺少人才,最缺少的是会主动思考的优秀教练员,除了退役的专业教练员,我们是否可以像立陶宛篮球一样,成批的培养出优秀教练员呢?中国篮球,你什么时候可以学会思考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