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立思考是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没有这些智力活动,世界就停滞不前了。在教学实践中,只要学生的认识和体会没有大错,就应当得到教师尊重,应该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尊重他们的个人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想象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使学生的想象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促进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训练,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雾凇》这篇课文,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雾凇图,教学的开始,笔者先播放关于雾凇景象的录像,向学生展示雾凇的奇特和壮观,使学生在欣赏雾凇景色美丽的同时,激起求知的欲望。再如:教学《泉城》一课第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用画一画的方式理解课文。小组同学在一起合作完成了“五龙潭泉群”图,从他们所画的画中,感受到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多媒体、绘画、表演等创设特定的情境能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能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相同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不被“陈规”所束缚,不人云亦云,而是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课堂上,笔者经常训练学生多用“为什么……”“假如……”等思考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在《跳水》一文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广开思路,说一说:“除了船长的营救方法,还有其他的办法使孩子得救吗?”学生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发言。有的说:“请直升机来救援。”有的说:“让孩子顺着帆绳滑下来。”……在学生各抒已见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比较,看哪种办法最好。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最后一致得出“还是船长的办法好”这一结论。而后笔者又让学生谈谈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想法。学生的想法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开玩笑不能过分。”有的说:“做事要冷静。”有的说:“要像船长那样,遇到困难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有个学生还说出了颇有哲理的话:“船长的孩子太意气用事了。人怎么能同动物一般见识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鼓励质疑求异,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根据一定的任务,对原有知识与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组合,创造出新设想、新事物的一种思维形式,通常表现为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发现与突破,不是重复,而是独具卓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其实就是创新思维的萌芽。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动脑、动嘴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标新立异,想问、敢问、会问。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便多角度探索求异,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了《一路花香》一课后,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完好无损的水罐还是破水罐,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都回答喜欢完好无损的水罐,因为完好无损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但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我喜欢破水罐,因为它虽然有裂缝,但它却利用裂缝浇灌了一路的花草,这样主人才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朵。所以我喜欢破水罐。”说的多好啊!笔者带头为这位学生鼓掌。
四、提倡课堂争辩,拓展创造思维
争辩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气。在争辩过程中,学生的眼睛是亮亮的,脸儿是红红的,他们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小组内通力合作;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他们引经据典,组织语言。在争辩过程中,他们机智敏捷,踊跃发言,大胆表达,培养了创造思维,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大江保卫战》这课时,对文中人民子弟兵在大堤抢险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堵堤坝的做法,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这样做不是最好的办法,人的生命最重要,现在科技那么发达,何不想更好的办法呢?在这个问题上,学生争论不休。争论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知识及生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从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不仅要训练学生对教材说“不”,也要训练学生对教学中教师出现的错误说“不”。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讨论,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思、去问,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实践证明,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一旦养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一旦提高,很多问题都会在课内外很快解决,而由此引发出的思考、萌发的创新意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想象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使学生的想象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促进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训练,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雾凇》这篇课文,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雾凇图,教学的开始,笔者先播放关于雾凇景象的录像,向学生展示雾凇的奇特和壮观,使学生在欣赏雾凇景色美丽的同时,激起求知的欲望。再如:教学《泉城》一课第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用画一画的方式理解课文。小组同学在一起合作完成了“五龙潭泉群”图,从他们所画的画中,感受到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多媒体、绘画、表演等创设特定的情境能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能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相同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不被“陈规”所束缚,不人云亦云,而是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课堂上,笔者经常训练学生多用“为什么……”“假如……”等思考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在《跳水》一文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广开思路,说一说:“除了船长的营救方法,还有其他的办法使孩子得救吗?”学生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发言。有的说:“请直升机来救援。”有的说:“让孩子顺着帆绳滑下来。”……在学生各抒已见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比较,看哪种办法最好。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最后一致得出“还是船长的办法好”这一结论。而后笔者又让学生谈谈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想法。学生的想法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开玩笑不能过分。”有的说:“做事要冷静。”有的说:“要像船长那样,遇到困难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有个学生还说出了颇有哲理的话:“船长的孩子太意气用事了。人怎么能同动物一般见识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鼓励质疑求异,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根据一定的任务,对原有知识与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组合,创造出新设想、新事物的一种思维形式,通常表现为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发现与突破,不是重复,而是独具卓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其实就是创新思维的萌芽。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动脑、动嘴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标新立异,想问、敢问、会问。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便多角度探索求异,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了《一路花香》一课后,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完好无损的水罐还是破水罐,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都回答喜欢完好无损的水罐,因为完好无损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但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我喜欢破水罐,因为它虽然有裂缝,但它却利用裂缝浇灌了一路的花草,这样主人才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朵。所以我喜欢破水罐。”说的多好啊!笔者带头为这位学生鼓掌。
四、提倡课堂争辩,拓展创造思维
争辩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气。在争辩过程中,学生的眼睛是亮亮的,脸儿是红红的,他们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小组内通力合作;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他们引经据典,组织语言。在争辩过程中,他们机智敏捷,踊跃发言,大胆表达,培养了创造思维,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大江保卫战》这课时,对文中人民子弟兵在大堤抢险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堵堤坝的做法,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这样做不是最好的办法,人的生命最重要,现在科技那么发达,何不想更好的办法呢?在这个问题上,学生争论不休。争论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知识及生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从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不仅要训练学生对教材说“不”,也要训练学生对教学中教师出现的错误说“不”。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讨论,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思、去问,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实践证明,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一旦养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一旦提高,很多问题都会在课内外很快解决,而由此引发出的思考、萌发的创新意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