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美的鉴赏和领会。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是众多的,只要具有美的品质,无论是社会的、自然的、艺术的客观物体,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可以陶冶情操、净化情感、美化心灵。对语文教学来说,审美将有助于阅读、写作水平的提高,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体验汉字魅力,提高学生对字词认识和鉴赏力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汉字进化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结构匀称、字体圆润、线条优美等特点,而且蕴含丰富,独具形象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汉字的字形的演变和发展也总向着社会审美观认为美的方向发展。就形象美而言,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特别是书法艺术自古以来就有很高的造诣,如晋朝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俊逸之美。元朝赵孟兆潜心研究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心摹手追,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地。其书法笔触干净,笔力饱满,字工稳有如坐禅,清雅爽朗,尽显汉字平正之美。就韵律美而言,汉字有平、上、去、入四声,有的一字多音,还有一、七、八、不等字的变调,如果把汉字组合得好,读起来优美动听。唐诗宋词流传至今魅力不衰,除其韵律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以外,也在于遣词造句上所蕴含的丰富的意境。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既写出了草的颜色,又描绘春天草的长势葱郁、生机勃勃,韵味无穷。有些词看似平淡无奇,但联系语境,则味道十足。如刘禹锡《竹技词》中的“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单独看似乎是在说天气,但联系上文,从整体上看,却是女主人公在向郎君吐露爱意。
对字词的审美应借助想象。如教“婀娜”一词,词的本义为:姿态柔软而美好。这是一个抽象的词,学生很难理解“婀娜”这个词的美。如果让学生想象,一个穿着白纱的女子在舞台上轻盈飘洒地舞动身姿,像一只白色的蝴蝶飞舞,多美的情景啊!这样,学生对“婀娜”的意思更明确了。
二、体会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美,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丰富多彩,用语风格因人而异、因意而别,有朴素美,也有绚丽美。朱自清的《春》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四幅美景。春草“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的”,写出了春草的青、新,表现了春草的勃勃生机。春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百花争春,百花开放,再有花间的蜂闹蝶舞,各色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呀的”,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画面五彩缤纷,流露出对春光艳美的喜爱。“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描写春风轻柔的美。春风本无味,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再加上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组成了一支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描绘了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给人以全方位的美感。春雨绵绵,雨中景物新美、安静、温馨,春天的美景在丰富的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了语言的美感,就不难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及赞美之情。又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在天涯。”着字不多,但画面中有远景、近景,有声响、色彩,有人物、景物,语言纯朴自然,画面色彩鲜明。诗人用简朴的语言叠加后,浪迹天涯的意境就产生了,它所创造的意境具有模糊性,能给人带来多层次的审美感受。王国维称其“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凡诗词中,意境优美扣人心弦者不胜枚举。这要求教师认真引导学生去品味、体验,去领略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
美的境界不仅存在于诗、词中,小说、散文、戏剧,甚至说明文,都有美的存在。美是自然、是艺术,教师应指导学生品读文学作品,体验作品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作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这是在人心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审美教育,并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一是培养学生正确、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的美学理论,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健康的审美活動。二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准确捕捉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情的美点,形成新的形象,再以美的形式来表达。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就会不断提高。三是培养审美鉴赏力。让学生多接触美的事物,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融会贯通,审美鉴赏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四是培养审美创造力。引导学生在观察美、发现美的同时,了解创造美的方法,品尝创造美的果实。有了审美能力,学生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项艺术,艺术因为美而存在。有了审美教育的存在,语文教学才具有更实在的意义。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体验汉字魅力,提高学生对字词认识和鉴赏力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汉字进化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结构匀称、字体圆润、线条优美等特点,而且蕴含丰富,独具形象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汉字的字形的演变和发展也总向着社会审美观认为美的方向发展。就形象美而言,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特别是书法艺术自古以来就有很高的造诣,如晋朝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俊逸之美。元朝赵孟兆潜心研究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心摹手追,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地。其书法笔触干净,笔力饱满,字工稳有如坐禅,清雅爽朗,尽显汉字平正之美。就韵律美而言,汉字有平、上、去、入四声,有的一字多音,还有一、七、八、不等字的变调,如果把汉字组合得好,读起来优美动听。唐诗宋词流传至今魅力不衰,除其韵律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以外,也在于遣词造句上所蕴含的丰富的意境。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既写出了草的颜色,又描绘春天草的长势葱郁、生机勃勃,韵味无穷。有些词看似平淡无奇,但联系语境,则味道十足。如刘禹锡《竹技词》中的“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单独看似乎是在说天气,但联系上文,从整体上看,却是女主人公在向郎君吐露爱意。
对字词的审美应借助想象。如教“婀娜”一词,词的本义为:姿态柔软而美好。这是一个抽象的词,学生很难理解“婀娜”这个词的美。如果让学生想象,一个穿着白纱的女子在舞台上轻盈飘洒地舞动身姿,像一只白色的蝴蝶飞舞,多美的情景啊!这样,学生对“婀娜”的意思更明确了。
二、体会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美,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丰富多彩,用语风格因人而异、因意而别,有朴素美,也有绚丽美。朱自清的《春》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四幅美景。春草“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的”,写出了春草的青、新,表现了春草的勃勃生机。春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百花争春,百花开放,再有花间的蜂闹蝶舞,各色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呀的”,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画面五彩缤纷,流露出对春光艳美的喜爱。“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描写春风轻柔的美。春风本无味,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再加上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组成了一支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描绘了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给人以全方位的美感。春雨绵绵,雨中景物新美、安静、温馨,春天的美景在丰富的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了语言的美感,就不难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及赞美之情。又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在天涯。”着字不多,但画面中有远景、近景,有声响、色彩,有人物、景物,语言纯朴自然,画面色彩鲜明。诗人用简朴的语言叠加后,浪迹天涯的意境就产生了,它所创造的意境具有模糊性,能给人带来多层次的审美感受。王国维称其“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凡诗词中,意境优美扣人心弦者不胜枚举。这要求教师认真引导学生去品味、体验,去领略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
美的境界不仅存在于诗、词中,小说、散文、戏剧,甚至说明文,都有美的存在。美是自然、是艺术,教师应指导学生品读文学作品,体验作品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作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这是在人心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审美教育,并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一是培养学生正确、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的美学理论,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健康的审美活動。二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准确捕捉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情的美点,形成新的形象,再以美的形式来表达。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就会不断提高。三是培养审美鉴赏力。让学生多接触美的事物,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融会贯通,审美鉴赏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四是培养审美创造力。引导学生在观察美、发现美的同时,了解创造美的方法,品尝创造美的果实。有了审美能力,学生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项艺术,艺术因为美而存在。有了审美教育的存在,语文教学才具有更实在的意义。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