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制度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政府管理机制、市场机制、学校自主发展机制三方面。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优化制度的角度,提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6-008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国家相关教育制度的基础上,集高等职业教育对象的全面性与层次性、理论的前瞻性、实践的可行性为一体的,为了培养出现代社会职业技能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式与手段的完整集合。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制度环境深深影响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走向。因此,从制度角度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运行机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制度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政府管理机制、市场机制、学校自主发展机制三方面。
1.1 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
长期以来,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左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动力。政府从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上,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调控与管理。例如:当前,我国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都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必须依据的基本法律。同时,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对高职教育发展方向进行前瞻(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进行区域教育布局调整、教育资源配置等。
1.2 市场调节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已逐渐向完全面前市场而迈进。面向市场化的教育也是发达国家采取的主要模式,学生自主择业,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课程和专业的设置,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途径。企业的薪酬、职业发展前景,直接决定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市场的调节机制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必然愈加密切,通过一系列的资源整合,实现高职与企业的互惠与双赢,在行业组合中两者均得到健康的发展。尤其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进入“微利”时代,各行业也面临“细分化”,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实时跟随着市场发生变革。
1.3 高职院校的自主发展机制
国务院2010年颁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随着国家对教育领域民间投资的放开,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高职教育领域,许多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民办高校实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以效益最大化为自己的最终目标。
2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两歧性”
从政府宏观调控的角度,教育部文件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任务。高职与普通高等学校最主要的差异就在于高职培养的是职业技术型人才,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受传统的“学本位”思想的影响,盲目地进行专升本的学历升级,在教学过程中,与本科院校趋同性较强,一切模仿普通本科院校,以为这样显得更加正规,从而使办学缺少职业特点而与普通高校混为一谈。盲目地与普通高校的跟风,使得高职院校失去最主要的生存的砝码,从而陷入困难的境地。同时,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一些高职与企业联合,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准为“只是为了培养熟练的工人”,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一是教材混乱。我国的高职高专教材门类繁多,大多数是由各大高校出版社编制。而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由于许多教材编写得不规范,有的教材不能紧紧围绕《大纲》进行编制,或对《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进行删减,不能很好地体现出社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在形式多样的军事理论教材面前,使得权威性受到挑战,高校常处于不知如何选择教材的局面。
二是专业设置的盲目性。由于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是从原先的中等职业学校升级而成的,在专业设置中追求与普通本科院校的一致,都注重专业的全面与完整,而忽略了高职本身的职业性。同时加之近年来的生源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竞相开设市场上最“热门”的专业,而教育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与滞后性,现在热门的专业,在学生毕业后就容易变成冷门的专业,这种盲目地追求市场的行为造成教育资源巨大的浪费。
2.3 人才培养途径不科学
一是高职教育的“终结性”。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国外一样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学生在学校从事1~2年时间的理论学习,然后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后,除了直接就业外别无选择,使职业教育无法有效地进行接续。
二是过于注重理论性的课程,实验实训质量不高。高职院校缺少与企业的联系,学生的实验实训流于形式。加之学校相关实践教学设备缺乏,苦于经费短缺,许多学校没有相关的学生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设备长期得不到更新,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3 优化制度环境,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科学合理地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要本着“全面性”和“差异性”的原则进行设置。在《大纲》的“目标”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设置不同的“子目标”,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其次,要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方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拥有较高职业技能,全方面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要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严格区分,突显职业院校的特色。
3.2 深化市场机制,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要合理设置高职教育专业,应对现有的《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进行细化,指导性专业目录应以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相一致,面向地方区域经济,并强化指导性专业目录的执行力度,规范各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行为,消除其不考虑教育市场的不确定性,盲目进行“热门”专业设置的行为。做好高职教育的教材建设,要注重市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作用,发展第三方协会,探索建立“国家高职教材编制委员会”,确定高职教材编制的主要方向,设置“校企教材编制委员会”,提高高职教材质量。 3.3 尊重高职院校自主发展机制,完善人才培养途径
要尊重高职院校的自主发展机制,在人才培养途径方面给予高职院校更大的自由。紧贴就业市场需求,加快品牌建设,形成一种品牌化的“营销”,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不断推进“政校分开”,更妥善地处理好行政管理与学术研究两方面的关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尽量减少行政权力的干涉,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与监督、问责机制。高职院校的自主发展机制越来越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的主流管理模式。
首先,合理安排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比重,大力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在“订单式”“产学研结合”“2 X”“校校企”等模式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探索出更加适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在校外,可以在行业协会的帮助下,探索整合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企业实训基地资源,建立协调与沟通机制,进行实训基地更有效的整合,推进校际间、校企间的基地建设,提高利用效率。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把企业的生产流程,先进技术引入校内实训基地,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贴近生产、建设一线的实际情境。
其次,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和人文素质培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促进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加长远。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为高职学生开设人文社会课,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第三,实施“双证书”制度,推进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并重与融合。在学生毕业后,可为学生颁发“双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充分就业搭建坚实有力的桥梁。可探索“阶梯式”高职学历教育,即完成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再继续进行本科和硕士的职业教育。
总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制度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政府管理机制、市场机制、学校自主发展机制三方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两歧性”、 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途径不科学等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不断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市场机制,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尊重高职院校自主发展机制,完善人才培养途径,才能够从制度角度更好地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高艳玲.当前就业形势下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33):166.
[2]韩宝军.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
[3]王春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6-008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国家相关教育制度的基础上,集高等职业教育对象的全面性与层次性、理论的前瞻性、实践的可行性为一体的,为了培养出现代社会职业技能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式与手段的完整集合。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制度环境深深影响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走向。因此,从制度角度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运行机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制度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政府管理机制、市场机制、学校自主发展机制三方面。
1.1 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
长期以来,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左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动力。政府从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上,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调控与管理。例如:当前,我国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都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必须依据的基本法律。同时,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对高职教育发展方向进行前瞻(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进行区域教育布局调整、教育资源配置等。
1.2 市场调节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已逐渐向完全面前市场而迈进。面向市场化的教育也是发达国家采取的主要模式,学生自主择业,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课程和专业的设置,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途径。企业的薪酬、职业发展前景,直接决定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市场的调节机制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必然愈加密切,通过一系列的资源整合,实现高职与企业的互惠与双赢,在行业组合中两者均得到健康的发展。尤其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进入“微利”时代,各行业也面临“细分化”,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实时跟随着市场发生变革。
1.3 高职院校的自主发展机制
国务院2010年颁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随着国家对教育领域民间投资的放开,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高职教育领域,许多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民办高校实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以效益最大化为自己的最终目标。
2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两歧性”
从政府宏观调控的角度,教育部文件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任务。高职与普通高等学校最主要的差异就在于高职培养的是职业技术型人才,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受传统的“学本位”思想的影响,盲目地进行专升本的学历升级,在教学过程中,与本科院校趋同性较强,一切模仿普通本科院校,以为这样显得更加正规,从而使办学缺少职业特点而与普通高校混为一谈。盲目地与普通高校的跟风,使得高职院校失去最主要的生存的砝码,从而陷入困难的境地。同时,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一些高职与企业联合,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准为“只是为了培养熟练的工人”,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一是教材混乱。我国的高职高专教材门类繁多,大多数是由各大高校出版社编制。而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由于许多教材编写得不规范,有的教材不能紧紧围绕《大纲》进行编制,或对《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进行删减,不能很好地体现出社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在形式多样的军事理论教材面前,使得权威性受到挑战,高校常处于不知如何选择教材的局面。
二是专业设置的盲目性。由于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是从原先的中等职业学校升级而成的,在专业设置中追求与普通本科院校的一致,都注重专业的全面与完整,而忽略了高职本身的职业性。同时加之近年来的生源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竞相开设市场上最“热门”的专业,而教育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与滞后性,现在热门的专业,在学生毕业后就容易变成冷门的专业,这种盲目地追求市场的行为造成教育资源巨大的浪费。
2.3 人才培养途径不科学
一是高职教育的“终结性”。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国外一样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学生在学校从事1~2年时间的理论学习,然后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后,除了直接就业外别无选择,使职业教育无法有效地进行接续。
二是过于注重理论性的课程,实验实训质量不高。高职院校缺少与企业的联系,学生的实验实训流于形式。加之学校相关实践教学设备缺乏,苦于经费短缺,许多学校没有相关的学生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设备长期得不到更新,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3 优化制度环境,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科学合理地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要本着“全面性”和“差异性”的原则进行设置。在《大纲》的“目标”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设置不同的“子目标”,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其次,要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方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拥有较高职业技能,全方面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要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严格区分,突显职业院校的特色。
3.2 深化市场机制,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要合理设置高职教育专业,应对现有的《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进行细化,指导性专业目录应以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相一致,面向地方区域经济,并强化指导性专业目录的执行力度,规范各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行为,消除其不考虑教育市场的不确定性,盲目进行“热门”专业设置的行为。做好高职教育的教材建设,要注重市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作用,发展第三方协会,探索建立“国家高职教材编制委员会”,确定高职教材编制的主要方向,设置“校企教材编制委员会”,提高高职教材质量。 3.3 尊重高职院校自主发展机制,完善人才培养途径
要尊重高职院校的自主发展机制,在人才培养途径方面给予高职院校更大的自由。紧贴就业市场需求,加快品牌建设,形成一种品牌化的“营销”,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不断推进“政校分开”,更妥善地处理好行政管理与学术研究两方面的关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尽量减少行政权力的干涉,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与监督、问责机制。高职院校的自主发展机制越来越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的主流管理模式。
首先,合理安排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比重,大力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在“订单式”“产学研结合”“2 X”“校校企”等模式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探索出更加适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在校外,可以在行业协会的帮助下,探索整合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企业实训基地资源,建立协调与沟通机制,进行实训基地更有效的整合,推进校际间、校企间的基地建设,提高利用效率。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把企业的生产流程,先进技术引入校内实训基地,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贴近生产、建设一线的实际情境。
其次,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和人文素质培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促进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加长远。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为高职学生开设人文社会课,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第三,实施“双证书”制度,推进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并重与融合。在学生毕业后,可为学生颁发“双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充分就业搭建坚实有力的桥梁。可探索“阶梯式”高职学历教育,即完成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再继续进行本科和硕士的职业教育。
总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制度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政府管理机制、市场机制、学校自主发展机制三方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两歧性”、 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途径不科学等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不断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市场机制,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尊重高职院校自主发展机制,完善人才培养途径,才能够从制度角度更好地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高艳玲.当前就业形势下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33):166.
[2]韩宝军.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
[3]王春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