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中国其实只有一所大学,就是教育部大学。
2014年“两会”,张鸣有些兴奋。他一直认为高校行政化是中国大学教育的症结所在,而今年终于有人把“高校去行政化”一事提上议程。很多同行见到他都说:“你赢了,有希望了。”“可是,我还是输了。这是短期内在中国不可能实现的。”张鸣无奈地说。
高校行政化玩残了学术
扩招是“高校大跃进”,大学城是“养猪模式”,大学已丧失“阵地”和“守夜人”身份,逐步“衙门化”。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10年前,张鸣就开始对大学教育的种种问题发言。他认为这些问题都是高校行政化诱发的症状。
张鸣认为,行政化體系是自上而下诸多评价体系催生而出的。本科评估,硕士点、博士点评估,重点学科评估,甚至党建、工会都要评估,教育部通过名目繁多的评估体系,把大学紧紧地绑在它的船上,或一根远程操纵的梯架上。
问题是,拿到船票、登到最高就意味着是一流大学了吗?不断加码的评估体系已导致权力对学术的过度干涉,这种干涉必然束缚学术的发展。“学生论文抄袭早不稀奇,教授造假都不算新闻了。学术期刊也是这个荒唐体系下毫无羞耻感的合谋,把学术当成一笔交易、一个玩意儿,眼见着中国学术被它们玩残掉了。现在的大学,从教授到学生,学术是可疑的,知识是可疑的,能力是可疑的。我愿意相信总有个别例外的好教师、好学生,但那个基数太小了,他们所被赋予的权力也太微不足道了,大学制造了大量的不合格产品。”
中国的大学同质化极其严重,张鸣半开玩笑地说:“中国其实只有一所大学,就是教育部大学。”
中国需要多几所南方科技大学
高校教育的弊端,就像皇帝的新衣,看见的多,喊出来的少。好在,仍有一些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大的政策不变,只能自下而上在各个高校探索一些方式。但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不能老汤熬新药,还是荒唐胡来。”
在张鸣眼里,真的在为大学教育改革创新摸索出路的是2013年刚刚在深圳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学。“这样的大学太少了,它敢于说话,敢于向陋习挑战。这是在‘毁人不倦’的大学生态中撕开的一个新鲜的口子,让人看到些希望。虽然,一切还需走走看。”
大学如何才能停止“毁人”?必须教育放权,愿意好好办教育的给他尝试的机会。“比如一直想办大学却屡屡遭拒的俞敏洪(微博)。”对相对劣质的民办大学加强监管或重新肃清,像引进外资企业那样尽可能多吸引一些优质的外资教育,“经济上就这么搞活的,教育为何不可?”
浮夸浮躁的大学生
大学在毁人,学生也很配合地在自毁。现在大学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创造力、没有思考力、没有责任心,还浮夸浮躁。
本科生自己也知道就业压力大,怎么办?继续考研吧,缓一缓。或者是本科学校和专业不好,借助考研当跳板期望扭转血统命运。但基本都是盲目功利的,看似自救,其实在继续自毁。
现在硕士都改两年了,两年课程塞得满满的,同时要做学位论文,还要发表学术论文。这可能吗?学生会选择取巧的方式以利于毕业。硕士的课程设置,基本就是把本科的课再上一遍,还是那些老师,教的还是“那一桶水”。考博士也极少是为做学问,他们的目标首先是进政府机关,其次是进高校,求一份稳定的职业。
关键是,现在硕士、博士考试基本上高考化,严格的程序化考试招上来的很有可能不是会做学问的,只是会考试的。
大学教育含金量下降,用人单位也深知这一点。以前人民大学的毕业生好单位都来抢,现在投出去几十份简历还未必有一个中的。极端点的案例,两年前人民大学金融系毕业一个本科生,因为求职难最后回到家乡隐瞒学历做了银行保安。
现在用人单位尤其是市场型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真才实学未必够,但做人的基本素质却值得怀疑。面试时各个貌似很精干,言辞夸大、自我吹捧、知一说十,到用人时又发现眼高手低、责任心缺失、实践能力低下。这都是用人单位最忌讳的,也是糟糕的学风强化的恶习。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自《新周刊》 本文作者:张凌凌)
2014年“两会”,张鸣有些兴奋。他一直认为高校行政化是中国大学教育的症结所在,而今年终于有人把“高校去行政化”一事提上议程。很多同行见到他都说:“你赢了,有希望了。”“可是,我还是输了。这是短期内在中国不可能实现的。”张鸣无奈地说。
高校行政化玩残了学术
扩招是“高校大跃进”,大学城是“养猪模式”,大学已丧失“阵地”和“守夜人”身份,逐步“衙门化”。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10年前,张鸣就开始对大学教育的种种问题发言。他认为这些问题都是高校行政化诱发的症状。
张鸣认为,行政化體系是自上而下诸多评价体系催生而出的。本科评估,硕士点、博士点评估,重点学科评估,甚至党建、工会都要评估,教育部通过名目繁多的评估体系,把大学紧紧地绑在它的船上,或一根远程操纵的梯架上。
问题是,拿到船票、登到最高就意味着是一流大学了吗?不断加码的评估体系已导致权力对学术的过度干涉,这种干涉必然束缚学术的发展。“学生论文抄袭早不稀奇,教授造假都不算新闻了。学术期刊也是这个荒唐体系下毫无羞耻感的合谋,把学术当成一笔交易、一个玩意儿,眼见着中国学术被它们玩残掉了。现在的大学,从教授到学生,学术是可疑的,知识是可疑的,能力是可疑的。我愿意相信总有个别例外的好教师、好学生,但那个基数太小了,他们所被赋予的权力也太微不足道了,大学制造了大量的不合格产品。”
中国的大学同质化极其严重,张鸣半开玩笑地说:“中国其实只有一所大学,就是教育部大学。”
中国需要多几所南方科技大学
高校教育的弊端,就像皇帝的新衣,看见的多,喊出来的少。好在,仍有一些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大的政策不变,只能自下而上在各个高校探索一些方式。但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不能老汤熬新药,还是荒唐胡来。”
在张鸣眼里,真的在为大学教育改革创新摸索出路的是2013年刚刚在深圳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学。“这样的大学太少了,它敢于说话,敢于向陋习挑战。这是在‘毁人不倦’的大学生态中撕开的一个新鲜的口子,让人看到些希望。虽然,一切还需走走看。”
大学如何才能停止“毁人”?必须教育放权,愿意好好办教育的给他尝试的机会。“比如一直想办大学却屡屡遭拒的俞敏洪(微博)。”对相对劣质的民办大学加强监管或重新肃清,像引进外资企业那样尽可能多吸引一些优质的外资教育,“经济上就这么搞活的,教育为何不可?”
浮夸浮躁的大学生
大学在毁人,学生也很配合地在自毁。现在大学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创造力、没有思考力、没有责任心,还浮夸浮躁。
本科生自己也知道就业压力大,怎么办?继续考研吧,缓一缓。或者是本科学校和专业不好,借助考研当跳板期望扭转血统命运。但基本都是盲目功利的,看似自救,其实在继续自毁。
现在硕士都改两年了,两年课程塞得满满的,同时要做学位论文,还要发表学术论文。这可能吗?学生会选择取巧的方式以利于毕业。硕士的课程设置,基本就是把本科的课再上一遍,还是那些老师,教的还是“那一桶水”。考博士也极少是为做学问,他们的目标首先是进政府机关,其次是进高校,求一份稳定的职业。
关键是,现在硕士、博士考试基本上高考化,严格的程序化考试招上来的很有可能不是会做学问的,只是会考试的。
大学教育含金量下降,用人单位也深知这一点。以前人民大学的毕业生好单位都来抢,现在投出去几十份简历还未必有一个中的。极端点的案例,两年前人民大学金融系毕业一个本科生,因为求职难最后回到家乡隐瞒学历做了银行保安。
现在用人单位尤其是市场型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真才实学未必够,但做人的基本素质却值得怀疑。面试时各个貌似很精干,言辞夸大、自我吹捧、知一说十,到用人时又发现眼高手低、责任心缺失、实践能力低下。这都是用人单位最忌讳的,也是糟糕的学风强化的恶习。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自《新周刊》 本文作者:张凌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