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办16年的新加坡私立语文学校“华语文中心”,日前获颁新加坡旅游局设立的首届新加坡教育奖“最佳强化课程奖”。
教育奖目的为推广新加坡教育品牌,表扬个人或团体的贡献,借以吸引更多外地生前来求学。最佳强化课程奖是7个奖项中唯一与课程设计有关的奖项。
双语并行,分别为国内外学生设置的课程双线展开,是“华语文中心”最大的特色;它为本地学生提供华文强化课程,为外国学生提供预备课程,至今学生超过2万人,分别来自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
位于大华广场的总校,有如小型联合国,富有异国色彩,创办人周维介与王业华夫妇接受专访,回首当年闯荡江湖,如何在参差不齐的私人教育领域中独树一帜,开发教材,塑自家品牌。
起步:从本地学生到外地学生
开创之初,“华语文中心”是以华文教学打头阵,协助本地学生提升华文,后来逐步引进外国学生;来自印尼、中国大陆、越南、韩国、泰国、中国台湾、香港、柬埔寨、老挝、菲律宾、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以及捷克等国家与地区的学生聚集一处,成了中心一道美丽的风景。
说到国际学生市场,周维介与王业华夫妇俩最早推出“外国学生预备课程”,很快受到市场肯定。周维介笑说,私立语文中心竞争激烈,必须不断往前跑;想法说出来只要还没做出来,明天就不是你的。
当年,夫妇俩有感于印尼学生拟进入本地中小学就读,因华英文条件不足而无法直接入校,于是在语言中心上英文课,另找个别老师上门教华文、数学或科学。这样的学习方式有欠规范,效果不理想,他们觉得应当让学生有上学的感觉——把学校几个主科全面组织包装成配套,让学生天天从早晨到傍晚在中心上课,生活有了重心和规律,学习效果便能迅速提升。
有了课程内容,但他们没有联络网,正愁不知如何招生,恰好印尼教育部在雅加达筹办大型教育展,来函邀请参加,夫妇俩姑且一试。
“步入会场,场面确实令我们震撼。来自世界各地各类学校,开着一两百个档口,巴士把学生载到现场,异常热闹。我们第一次感觉到,教育确实是一门产业。几天下来,因为过于寒酸,我们的档口,几乎没人光顾。在会场认识一些中介,幸得他们引路,1993年有了第一批30来个外地生。”
“教育单靠广告没用,要靠口碑。有条鱼游了进来,设法使它快乐,不然,鱼就要游出去。”也是《联合早报》专栏作者、华文报新闻奖评审委员的周维介说。
新趋势:更多非华族幼童学华语
“华语文中心”总面积约1.5万平方英尺,每年有一两千名本地生学华文,300名与150名外地生分别报读政府学校预备课程与中学零水准课程。
根据周维介的观察,五六年来,非华族幼童学习华语成了新趋势。报读华文的学生当中,来自欧洲、印度、日本、韩国的学生渐多,基本上安排分开上课,否则外地生会有压力,也无法适应原有专为本地学生编写的教材。开发适合国际非华族生的教材与教学法因而成了迫切需要。
曾任教育部视学官、新闻工作者的周维介分析,印尼华人修读华文,一方面看到中国经济蓬勃,希望孩子继承家业,把生意做到中国去;另一方面是印尼华人认为,过去华语在印尼备受学习限制,当有机会让孩子多读一种语言,他们多半选择华语。当地华文师资严重缺乏,华文教学不易纳入正轨,因此来新学华文是适当的选择。这几年,把孩子送来新加坡学华文与英文的印尼人(非华裔)也逐渐增加。
泰国学生利用学年假期来新短期学习华语者,估计比印尼多。周维介指出,新加坡社会政治稳定,很能吸引周边国家家长送孩子来报读语文或中小学课程,尤其是零水准课程,这正是我们作为“东南亚教育的枢纽”的价值所在。
他也透露,该中心已与印尼雅加达的新加坡PSB国际学校联手,在当地开办适合不同年龄层的各类华文课程,提供多一项学习华文的选择。
开发教材 不借兵打战
以前本地私校主要通过中介在外地招生,家长合意就在当地报名。而今外地家长更为谨慎成熟,在为孩子报读之前,都希望对学校有更具体认识,更不惜花钱出国实地考察,市场因而出现了新现象:为期一周或一个月的韩国、印尼等家长学生游学团,一边观光,一边上语言课并考察学校,然后才决定是否把孩子送来。
“华语文中心”与印尼伙伴组织的短期游学团,一般是上午学英语或华语,下午参观学校、考察环境。有些学生在游学团活动结束后直接留下来修读预备课程,再进入本地学校;有些则回国完成小学课程,再来新报读预备课程。印尼学生喜欢新加坡,因为在印尼,家长基于安全理由,通常安排司机接送孩子。印尼学生在新加坡独自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家长都很放心。
由于外地生在各自国家的生活条件、文化观念与本地明显差异,加上父母远在千里之外,管不到也帮不到,责任便落在学校身上。白天里周维介夫妇俩与校长、老师都得充当“辅导员”,多花精力“跟踪”外国学生的行为与学习,并通过小班制,甚至安排老师“领养”一两位学生,在最快时间内与学生建立关系,调动他们热心学习。
本地私校素质参差不齐,“华语文中心”如何树立自己的风格?
迟到、早退、旷课、沉溺游乐以及不交功课等行为,在私校极为普遍,“华语文中心”制定纪律标准,以透明讲理的方式积极执行,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效果令人鼓舞,也获得家长的普遍认同。周维介形容:“让学校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很重要,否则最终‘劣币’会驱逐‘良币’——缺乏起码的纪律,态度散漫,整个篮子的苹果会全速溃烂,最终谁也没得到好处”。
该中心努力避开私校“借兵打战”的情况,积极开发自己的教材,以建立品牌形象。私校的存亡全靠自己,包括学生来源、教材编写、教具制作、租金、薪金到一切开销费用,要如何在“存亡”与“教育素质”之间求取平衡是很大的挑战。周维介为中心选择了一条远路,“追求制作具营养的菜肴,珍惜每一个走向我们的学生,尽量走好每一步。”
教育虽已在全球被认可为具经济价值的产业,但周维介夫妇俩还是认为,很难以“利润”的纯商业角度去经营它,还是要优先关照学生的学习质量。周维介说:“教育的城楼必须一砖一瓦踏踏实实地砌,抄小路也许能攫取短期经济利益,但难塑长远形象。教育必须靠口碑,一步一步走,当然也必须遇到好时机,上山的路还长,放松并不可能。”
该中心的预备课程有40%学生考入排名前50的政府学校,进入名校的学生也不少。零水准外地生被理工学院录取的也逐年增加。
中心为本地生提供的华文强化课程,十多年来小六会考华文成绩都维持在90—95%考获A的水平。
外地学生怎么说
中国的英语老师教学主要根据书本,新加坡老师教学重视生活实际用语,灵活多变。加上不同国籍学生混合一班,为了与韩国、印尼学生沟通,中国学生不得不说英语,学习进步更快。——陆唯文,20岁,来自中国江苏,修读零水准课程,已考进淡马锡理工学院。
印尼的英语老师的教法、发音错失不少,这里的老师方法积极实用,一篇接一篇练笔,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提高水平。——张鑫安,16岁,印尼华侨,修读了5个月的政府中学预备课程,已考进新民中学。
教育奖目的为推广新加坡教育品牌,表扬个人或团体的贡献,借以吸引更多外地生前来求学。最佳强化课程奖是7个奖项中唯一与课程设计有关的奖项。
双语并行,分别为国内外学生设置的课程双线展开,是“华语文中心”最大的特色;它为本地学生提供华文强化课程,为外国学生提供预备课程,至今学生超过2万人,分别来自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
位于大华广场的总校,有如小型联合国,富有异国色彩,创办人周维介与王业华夫妇接受专访,回首当年闯荡江湖,如何在参差不齐的私人教育领域中独树一帜,开发教材,塑自家品牌。
起步:从本地学生到外地学生
开创之初,“华语文中心”是以华文教学打头阵,协助本地学生提升华文,后来逐步引进外国学生;来自印尼、中国大陆、越南、韩国、泰国、中国台湾、香港、柬埔寨、老挝、菲律宾、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以及捷克等国家与地区的学生聚集一处,成了中心一道美丽的风景。
说到国际学生市场,周维介与王业华夫妇俩最早推出“外国学生预备课程”,很快受到市场肯定。周维介笑说,私立语文中心竞争激烈,必须不断往前跑;想法说出来只要还没做出来,明天就不是你的。
当年,夫妇俩有感于印尼学生拟进入本地中小学就读,因华英文条件不足而无法直接入校,于是在语言中心上英文课,另找个别老师上门教华文、数学或科学。这样的学习方式有欠规范,效果不理想,他们觉得应当让学生有上学的感觉——把学校几个主科全面组织包装成配套,让学生天天从早晨到傍晚在中心上课,生活有了重心和规律,学习效果便能迅速提升。
有了课程内容,但他们没有联络网,正愁不知如何招生,恰好印尼教育部在雅加达筹办大型教育展,来函邀请参加,夫妇俩姑且一试。
“步入会场,场面确实令我们震撼。来自世界各地各类学校,开着一两百个档口,巴士把学生载到现场,异常热闹。我们第一次感觉到,教育确实是一门产业。几天下来,因为过于寒酸,我们的档口,几乎没人光顾。在会场认识一些中介,幸得他们引路,1993年有了第一批30来个外地生。”
“教育单靠广告没用,要靠口碑。有条鱼游了进来,设法使它快乐,不然,鱼就要游出去。”也是《联合早报》专栏作者、华文报新闻奖评审委员的周维介说。
新趋势:更多非华族幼童学华语
“华语文中心”总面积约1.5万平方英尺,每年有一两千名本地生学华文,300名与150名外地生分别报读政府学校预备课程与中学零水准课程。
根据周维介的观察,五六年来,非华族幼童学习华语成了新趋势。报读华文的学生当中,来自欧洲、印度、日本、韩国的学生渐多,基本上安排分开上课,否则外地生会有压力,也无法适应原有专为本地学生编写的教材。开发适合国际非华族生的教材与教学法因而成了迫切需要。
曾任教育部视学官、新闻工作者的周维介分析,印尼华人修读华文,一方面看到中国经济蓬勃,希望孩子继承家业,把生意做到中国去;另一方面是印尼华人认为,过去华语在印尼备受学习限制,当有机会让孩子多读一种语言,他们多半选择华语。当地华文师资严重缺乏,华文教学不易纳入正轨,因此来新学华文是适当的选择。这几年,把孩子送来新加坡学华文与英文的印尼人(非华裔)也逐渐增加。
泰国学生利用学年假期来新短期学习华语者,估计比印尼多。周维介指出,新加坡社会政治稳定,很能吸引周边国家家长送孩子来报读语文或中小学课程,尤其是零水准课程,这正是我们作为“东南亚教育的枢纽”的价值所在。
他也透露,该中心已与印尼雅加达的新加坡PSB国际学校联手,在当地开办适合不同年龄层的各类华文课程,提供多一项学习华文的选择。
开发教材 不借兵打战
以前本地私校主要通过中介在外地招生,家长合意就在当地报名。而今外地家长更为谨慎成熟,在为孩子报读之前,都希望对学校有更具体认识,更不惜花钱出国实地考察,市场因而出现了新现象:为期一周或一个月的韩国、印尼等家长学生游学团,一边观光,一边上语言课并考察学校,然后才决定是否把孩子送来。
“华语文中心”与印尼伙伴组织的短期游学团,一般是上午学英语或华语,下午参观学校、考察环境。有些学生在游学团活动结束后直接留下来修读预备课程,再进入本地学校;有些则回国完成小学课程,再来新报读预备课程。印尼学生喜欢新加坡,因为在印尼,家长基于安全理由,通常安排司机接送孩子。印尼学生在新加坡独自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家长都很放心。
由于外地生在各自国家的生活条件、文化观念与本地明显差异,加上父母远在千里之外,管不到也帮不到,责任便落在学校身上。白天里周维介夫妇俩与校长、老师都得充当“辅导员”,多花精力“跟踪”外国学生的行为与学习,并通过小班制,甚至安排老师“领养”一两位学生,在最快时间内与学生建立关系,调动他们热心学习。
本地私校素质参差不齐,“华语文中心”如何树立自己的风格?
迟到、早退、旷课、沉溺游乐以及不交功课等行为,在私校极为普遍,“华语文中心”制定纪律标准,以透明讲理的方式积极执行,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效果令人鼓舞,也获得家长的普遍认同。周维介形容:“让学校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很重要,否则最终‘劣币’会驱逐‘良币’——缺乏起码的纪律,态度散漫,整个篮子的苹果会全速溃烂,最终谁也没得到好处”。
该中心努力避开私校“借兵打战”的情况,积极开发自己的教材,以建立品牌形象。私校的存亡全靠自己,包括学生来源、教材编写、教具制作、租金、薪金到一切开销费用,要如何在“存亡”与“教育素质”之间求取平衡是很大的挑战。周维介为中心选择了一条远路,“追求制作具营养的菜肴,珍惜每一个走向我们的学生,尽量走好每一步。”
教育虽已在全球被认可为具经济价值的产业,但周维介夫妇俩还是认为,很难以“利润”的纯商业角度去经营它,还是要优先关照学生的学习质量。周维介说:“教育的城楼必须一砖一瓦踏踏实实地砌,抄小路也许能攫取短期经济利益,但难塑长远形象。教育必须靠口碑,一步一步走,当然也必须遇到好时机,上山的路还长,放松并不可能。”
该中心的预备课程有40%学生考入排名前50的政府学校,进入名校的学生也不少。零水准外地生被理工学院录取的也逐年增加。
中心为本地生提供的华文强化课程,十多年来小六会考华文成绩都维持在90—95%考获A的水平。
外地学生怎么说
中国的英语老师教学主要根据书本,新加坡老师教学重视生活实际用语,灵活多变。加上不同国籍学生混合一班,为了与韩国、印尼学生沟通,中国学生不得不说英语,学习进步更快。——陆唯文,20岁,来自中国江苏,修读零水准课程,已考进淡马锡理工学院。
印尼的英语老师的教法、发音错失不少,这里的老师方法积极实用,一篇接一篇练笔,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提高水平。——张鑫安,16岁,印尼华侨,修读了5个月的政府中学预备课程,已考进新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