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次,我因事走进某报社一个编辑室,部主任看见我来了,很高兴地对坐在一旁那位年轻的女编辑说:“你毕业后来报社,不是老打听庄电一吗?你看看这是谁?这就是庄电一老师!”这位女编辑立即站起来,惊喜地问:“你真是庄电一?我在兰州大学上学时,看到教材里有对你的介绍呢。”部主任半开玩笑地说:“年轻人不懂规矩。庄电一也是你能叫的?要叫老师。”我连忙说:“名字就是供人叫的嘛,没关系,怎么叫都行。”
我真的不在乎别人怎样称呼我。对别人的所有称呼,基本都能欣然接受,也不会因此而有情绪波动,既不会恼怒,也不会欣喜。
自踏入社会、特别是到记者站工作以来,别人叫得最多的还是姓名,除此之外,称呼小庄、老庄、庄记者、庄站长、庄老师、庄教授、庄先生、“名记”“ 大记者”“庄大记者”的都有,也有以“叔”“伯”“爷”来称呼我的。除此之外,还有大得吓人的“头衔”,我不好意思说出口,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几斤幾两,所在保持清醒的头脑。近几年,也许是因为上了些年纪,居然不止一次被人称为“庄老”。
对有些称呼,我能坦然接受,也不做任何反应;对有些称呼,我愧不敢当,当即做出回应。对与事实不符的称呼和介绍,我也会立即纠正。特别是在公开场合介绍我时,常有过誉之词,我总是当即“叫停”并表示否定。我也常常被人称作“名记”,每到此时,我常常会半开玩笑地调侃:“两个字可不能简化啊,那会产生歧义的!前面那个字(名)不能加,后面那个字(者)不要省。”
对“庄老”这样的称呼,我也不能“照单全收”,因为我知道,可在姓氏之后加上“老”的人并不多,我承受不起,也不能以“老”自居,所以,我马上表示:“还是叫‘老庄’吧,我还没有那么老呢。”对“老庄”这个称呼,我最愿意接受,也常常自我解嘲:“有一个人叫‘老庄’:‘老’也离不开‘装’,好像总在装模作样,让人看不清真面目,那就是我。”
当别人称呼我“庄老师”时,我总要回应说:“不要叫‘老师’,就叫‘老庄’。”或“叫‘老庄’就可以了。”因为我始终牢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的古训,也从不敢以老师自居,即使是在自己教过的学生面前,我也不端老师的架子。有一次,一位市级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一见面就叫我老师,自称是我的学生,搞得我莫名其妙。这位副主任一脸严肃地告诉我:他在自治区党校听过我的课,所以应该叫我老师。我不敢“妄自尊大”,当即否定了他的说法:“如果只听一次课就叫老师,那老师岂不是太多了?”后来,我发现,老师已经成为一个通用的称呼,并没有尊你为师的意思,见人就叫老师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了不让人误以为“矫情”,就不再做出“纠正”了。对一些有些年岁的人,如果不称“老师”,也不易找出更合适的称呼。如果非要“更正”,岂不是让人为难,那就由他去吧,不过是一个称呼而已,不必较真。
当然,我有时也会因别人的称呼而感到尴尬。比如,年轻时,就被称作“老庄”,到了一把年纪了,还被称为“小庄”,有些比我年龄小很多的人称我为“小庄”,有些年龄比我大很多的人反而称我为“老庄”,总感觉有点别扭。有一次,一位比我年长很多的同行居然让其身旁的孙子对时年不到四十岁的我叫爷爷。后来一想,他这样引导他的孙子也有道理:如果让他的孙子叫我叔叔, 岂不是他占了我的便宜?当然,还有一些官运亨通、年轻气盛的新贵,以对新闻从业人员惯有的歧视和偏见对我,不仅使用异样的称呼,语气中充满着傲慢,而我都毫不计较。在我看来,如何称呼,那是别人的事,也是别人的自由,如果不是与事实有出入需要订正的话,那就顺其自然吧。
在现实生活中,特别在意别人称呼、过度计较别人称呼的人还是有不少的,对一些称呼的不满也是暴露无遗的:“叫我阿姨?我有那么老吗?”“什么眼神啊?我比你还老吗?”“简直是没大没小!你怎么能这样叫我?”“什么东西,你也配这样跟我说话?”“我还没有结婚呢,能这样称呼我?”“不要乱叫,要叫我的职务!”“怎么还叫处长啊?人家现在是局长了!”仅仅因为不当的称呼,闹得很不愉快、甚至影响正常相处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在此,特别想说一句:不过是个称呼而已,不必太在意、不必太较真。有时,真的需要淡化称呼中的感情“色彩”,不要因这种“色彩”影响自己的情绪。如果太在意、太计较,那么就会自寻烦恼、自讨没趣。年轻人要明智一点,老年人也要豁达一点:“休争闲气,日有平西”嘛!
我真的不在乎别人怎样称呼我。对别人的所有称呼,基本都能欣然接受,也不会因此而有情绪波动,既不会恼怒,也不会欣喜。
自踏入社会、特别是到记者站工作以来,别人叫得最多的还是姓名,除此之外,称呼小庄、老庄、庄记者、庄站长、庄老师、庄教授、庄先生、“名记”“ 大记者”“庄大记者”的都有,也有以“叔”“伯”“爷”来称呼我的。除此之外,还有大得吓人的“头衔”,我不好意思说出口,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几斤幾两,所在保持清醒的头脑。近几年,也许是因为上了些年纪,居然不止一次被人称为“庄老”。
对有些称呼,我能坦然接受,也不做任何反应;对有些称呼,我愧不敢当,当即做出回应。对与事实不符的称呼和介绍,我也会立即纠正。特别是在公开场合介绍我时,常有过誉之词,我总是当即“叫停”并表示否定。我也常常被人称作“名记”,每到此时,我常常会半开玩笑地调侃:“两个字可不能简化啊,那会产生歧义的!前面那个字(名)不能加,后面那个字(者)不要省。”
对“庄老”这样的称呼,我也不能“照单全收”,因为我知道,可在姓氏之后加上“老”的人并不多,我承受不起,也不能以“老”自居,所以,我马上表示:“还是叫‘老庄’吧,我还没有那么老呢。”对“老庄”这个称呼,我最愿意接受,也常常自我解嘲:“有一个人叫‘老庄’:‘老’也离不开‘装’,好像总在装模作样,让人看不清真面目,那就是我。”
当别人称呼我“庄老师”时,我总要回应说:“不要叫‘老师’,就叫‘老庄’。”或“叫‘老庄’就可以了。”因为我始终牢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的古训,也从不敢以老师自居,即使是在自己教过的学生面前,我也不端老师的架子。有一次,一位市级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一见面就叫我老师,自称是我的学生,搞得我莫名其妙。这位副主任一脸严肃地告诉我:他在自治区党校听过我的课,所以应该叫我老师。我不敢“妄自尊大”,当即否定了他的说法:“如果只听一次课就叫老师,那老师岂不是太多了?”后来,我发现,老师已经成为一个通用的称呼,并没有尊你为师的意思,见人就叫老师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了不让人误以为“矫情”,就不再做出“纠正”了。对一些有些年岁的人,如果不称“老师”,也不易找出更合适的称呼。如果非要“更正”,岂不是让人为难,那就由他去吧,不过是一个称呼而已,不必较真。
当然,我有时也会因别人的称呼而感到尴尬。比如,年轻时,就被称作“老庄”,到了一把年纪了,还被称为“小庄”,有些比我年龄小很多的人称我为“小庄”,有些年龄比我大很多的人反而称我为“老庄”,总感觉有点别扭。有一次,一位比我年长很多的同行居然让其身旁的孙子对时年不到四十岁的我叫爷爷。后来一想,他这样引导他的孙子也有道理:如果让他的孙子叫我叔叔, 岂不是他占了我的便宜?当然,还有一些官运亨通、年轻气盛的新贵,以对新闻从业人员惯有的歧视和偏见对我,不仅使用异样的称呼,语气中充满着傲慢,而我都毫不计较。在我看来,如何称呼,那是别人的事,也是别人的自由,如果不是与事实有出入需要订正的话,那就顺其自然吧。
在现实生活中,特别在意别人称呼、过度计较别人称呼的人还是有不少的,对一些称呼的不满也是暴露无遗的:“叫我阿姨?我有那么老吗?”“什么眼神啊?我比你还老吗?”“简直是没大没小!你怎么能这样叫我?”“什么东西,你也配这样跟我说话?”“我还没有结婚呢,能这样称呼我?”“不要乱叫,要叫我的职务!”“怎么还叫处长啊?人家现在是局长了!”仅仅因为不当的称呼,闹得很不愉快、甚至影响正常相处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在此,特别想说一句:不过是个称呼而已,不必太在意、不必太较真。有时,真的需要淡化称呼中的感情“色彩”,不要因这种“色彩”影响自己的情绪。如果太在意、太计较,那么就会自寻烦恼、自讨没趣。年轻人要明智一点,老年人也要豁达一点:“休争闲气,日有平西”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