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所进行的一系列互动交流活动,最终结果是让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容。而在这种转化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最为重要的媒介,它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动学生的情感,触发学生的思维,并最终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的教学语言一般分为讲授与对话两种。所谓讲授,在课堂上大多体现在教师叙述背景材料、字词解释、复述小结、分析课文等方面,是教师课前预设好的内容。所谓对话,从教师角度来说,是教师围绕文本与学生进行的言语交流,如交谈和问答、讨论和辩论等,较多展现课堂上生成的内容。如果说讲授语言可以通过教师认真备课来预先设计好的话,那么对话语言则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考验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而课堂教学的展现形式则“主要是在一连串的‘教师诱发(提问)——学生应答——教师反馈(对应答的回应)’中展开和推进的”,因此从对话语言的角度去思考教师的高效语言问题,应该更有价值。本文即从师生对话的角度谈一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建构教师的高效语言。
一、教师高效语言是能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语言
传统教育讲究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知识和能力上的权威又进一步构成他们心理上的权威。久而久之,“教师是强者,学生是弱者”的心理定势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师生之间都在不自觉地维护着这种不平等。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缺少足够的关注,对发言错误的学生,要么不理不睬,直接找下一个学生回答,要么冷嘲热吼,进行批评;而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评价语则是千篇一律的“好!很好!非常好!”。这种敷衍和心不在焉其实正是对学生的不尊重的体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些教师给出了外在技巧性的建议,如“教师的评价激励语言和方式要推陈出新,不拘一格。诸如‘你太有才了’可以转换多个版本:你真行!你很有才!你十分有才,你非常有才,你相当有才!你特别有才!你的才能非同一般!你简直是才能的化身!”这种类似的建议表面上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其实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应是一种平等的“交往”与“对话”关系,这种平等,是基丁真实生活意义上的人格的平等,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真实的生命来看待。“教师可以透过学生表面上不成熟的见解,甚至是在成人看来荒谬可笑的想法和说法,感受到其内在的真诚和自然,欣赏言语生命的可爱和美好,领悟每一个言语生命瑕不掩瑜的个性潜质,推动他更好地成长,教师自己也能从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和言语生命力的激发。”只有做到人格上的平等和心灵上的息息相关,教师的评价语言才会自然而然充满生命的光彩。李镇西在《给女儿的信》一课教学实录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唐强同学举手起来朗读:“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我说:“本来我以为唐强要读错一个字,呵呵!大家猜猜,我估计唐强要错哪个字?”同学们笑了:“‘伫立’的‘伫’。”“对!”我说,“但唐强果真很强!没有读错‘伫’。”同学们笑了。
这里的课堂是自然的生活的延续,教师了解学生,学生也了解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评价是发自内心的,根本不需要所谓外在的技巧。
二、教师高效语言是能带出更多知识含量的语言
高效课堂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并让学到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因此一切能指向这一教学目标的教师语言,都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请看钱梦龙老师在《捕蛇者说》中的一段课堂实录:
师:“汪然出涕。”(板书:涕)流出了什么?
生:(集体)眼泪。
师:眼泪。注意这个“涕”字,是眼泪,不是鼻涕。这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代讲鼻涕有另外一个字。一个什么字呢? (板书:泗)“涕泗流”——杜甫有一句诗:“凭轩涕泗流”,那是眼泪鼻涕一起下来。蒋氏光有眼泪,没有流鼻涕。(学生笑声)
从当下文本中产生的一个知识点出发,引申出与此相关的其他知识信息,这是建构课堂高效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方法。运用好这种方法,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这一点无需多言。除此之外,还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在教学中发现可供拓展引申之知识点;能心中明白,知识要“拓”向哪里,“拓”的广度和深度如何把握等。我想,这些问题的解决,得益于教师对学情的了解,知道哪些是学生知识上的薄弱点;还得益于教师对某个阶段教学目标的宏观把握,知道哪些知识需要加深和拓展。
三、教师高效语言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情感的语言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学科,对人的精神塑造的作用不言而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运用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滋养,那么这样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和灵性的课堂。我们来看李晔老师的《故都的秋》的教学片段:
(课文: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师:你们喜欢秋草吗?
生:不喜欢,我喜欢青草。青草显示生命的蓬勃,给人希望,让人感到愉快。
师:是啊!青草显示生命的蓬勃,能激起人欢愉的体验,这是一种美的感受。秋草让人想到拈黄、枯萎,那么,秋草一长出来就是枯草吗?
生:不是,它是青草经历了很多风雨才变成枯草的。
师:说得很好!枯草虽然表现出生命的衰败,但它同样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学们,思考一下,郁达夫喜欢秋草是不是因为心情悲凉?
生:不是,是因为喜欢经历了风雨沧桑的生命。
师:这就是郁达夫从普通生命中读出的深沉!作者喜欢落蕊,又是为什么?
师:面对即将结束的生命,作者的心情是悲戚吗?
生:不是,是赞赏,是肯定。因为,生命虽然即将结束,但它历经风雨,深沉而厚重。
师:面对动植物这种生命悲剧,作者感悟到的不是悲威,而是一种生命价值!故都的秋天,深沉而静谧,散发出一种阅尽人间沧桑的厚重。
如何把沉睡在文字中的情感唤醒?如何让简单的文字变得丰厚?如何让这丰厚沉淀在学生的情感中?我想一般要做到三点:一是教师要读懂文本,读出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二是让情感感动自己,这样才能感动学生;三是让情感“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李哗老师对文字是有一定的敏感的,他不像一般教师那样,简单地点一下“枯草”“落蕊”“秋蝉”三个意象的特点和意义,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谈“青草”与“枯草”的区别,谈“落蕊”“秋蝉”的生命意味,进而体会到历经风雨的生命的深沉与厚重,最终让学生 从这些景物中体会郁达夫眼中的故都的沧桑与厚重。在完成这一部分文本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可谓“润物细无声”。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语文课堂上情感的渐染与张扬必须从对文字的赏析中得出。泛情感话题在任何课文中都能被所谓“提炼”出来,但那是政治课中的情感教育,而不是语文的。在首先感受到文字表述的生动、准确的同时,继而被文字所传达的情感所感动,这才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四、教师高效语言是能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语言
语文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而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仅靠外在技巧的训练远远不够,思维品质的提高才是根本。没有思想上的丰富、细腻、深刻,何谈表达上的准确、生动、传神有韵致呢?要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用比较联想法,具体操作步骤是:从语言表述方式上的不同,通过比较联想,分析出表达内容上的不同,然后再回到表述形式上来,体会用语之妙,感受思想、情感之真切。我们先看《湖心亭看雪》的课堂例子:
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你觉得这段文字美在何处?
生1:我觉得“上下一白”很美,美在写出了天、云、水白茫茫,很开阔。
生2:我觉得“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一芥…人两三粒”很美,突出舟与人的微小,生动形象地写出景物的特点。
师:这样写使小的更小,大的更大,很好。还有其他意见吗?
在我们的课堂对话中,大量存在类似上面例子中的教师引导语言:刚把学生引入到鉴赏语言的门槛便戛然而止,学生的思维品质无从得到真正的提高。其实这时候教师应该学会运用“比较”与“联想”两种教学方法,恰当组织教学语言,这样能较好地收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作用。以下是北京市教科院李卫东老师对本教学环节的反思意见,或许会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一痕”“一芥”“两三粒”怎么就突出舟与人的微小了?又怎么个“生动形象”法?……以“痕”为例,“痕”泛指事物留下的迹印,在这里即是指大雪覆盖长堤留下的印迹。进而联想比较,能否换为“一道”“一条”“一带”“一线”……结合上文语境中的“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可推想,平日凸现的长长一道(一条、一带、一线)坝堤,此时于白雪覆盖下,其印迹似有若无,既实又虚,给人以恍惚杏渺之感。又如“芥”,本义为“小草”,比喻细微、微小,此处与“舟”相连,不但绘其微小,而且使人由“小草”而生发“飘零”之联想,浑茫天地中,一芥小舟似静又动,引人远思。再进一步追问:“痕”“芥”“点”“粒”这些特定量词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情思”?这就是绾合以深究,披文以往入情了。联系到“生1”所说到的“上下一白”中的“一”与此处特定量词前的四个“一”再作比较:大者更大,小者更小,相谐相宜,可感受到天地人的和合意境,亦可解读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感慨。这样通过“原义辨析——联想比较——披文入情”,学生不但对文言语词有切实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循此思路获得真切的文学体验,滋养语感,提升语言的审美鉴赏能力。
以上简要谈了教师高效语言的四种呈现形式,其实教师高效对话语言的建构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到教师语言表达素质,更与教师良好的课程意识密不可分。因为教师课堂对话语言毕竟不是个人演讲,它是学生行为下的应激反应。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有明确、细致、独到的把握,知道此时此刻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随时都有明确的讲课方向,或者说,随时都明白需要让学生学什么,才能真正把控自己的教学语言。因此,如何在一堂课中确立合宜的教学内容,又如何设计出合宜的教学程序,是每一位教师时时刻刻都要思考的问题。有了这种思考作为前提,教师课堂对话语言才有科学建构的基础,所以说,教师高效对话语言的建构任重而道远。
教师的教学语言一般分为讲授与对话两种。所谓讲授,在课堂上大多体现在教师叙述背景材料、字词解释、复述小结、分析课文等方面,是教师课前预设好的内容。所谓对话,从教师角度来说,是教师围绕文本与学生进行的言语交流,如交谈和问答、讨论和辩论等,较多展现课堂上生成的内容。如果说讲授语言可以通过教师认真备课来预先设计好的话,那么对话语言则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考验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而课堂教学的展现形式则“主要是在一连串的‘教师诱发(提问)——学生应答——教师反馈(对应答的回应)’中展开和推进的”,因此从对话语言的角度去思考教师的高效语言问题,应该更有价值。本文即从师生对话的角度谈一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建构教师的高效语言。
一、教师高效语言是能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语言
传统教育讲究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知识和能力上的权威又进一步构成他们心理上的权威。久而久之,“教师是强者,学生是弱者”的心理定势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师生之间都在不自觉地维护着这种不平等。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缺少足够的关注,对发言错误的学生,要么不理不睬,直接找下一个学生回答,要么冷嘲热吼,进行批评;而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评价语则是千篇一律的“好!很好!非常好!”。这种敷衍和心不在焉其实正是对学生的不尊重的体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些教师给出了外在技巧性的建议,如“教师的评价激励语言和方式要推陈出新,不拘一格。诸如‘你太有才了’可以转换多个版本:你真行!你很有才!你十分有才,你非常有才,你相当有才!你特别有才!你的才能非同一般!你简直是才能的化身!”这种类似的建议表面上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其实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应是一种平等的“交往”与“对话”关系,这种平等,是基丁真实生活意义上的人格的平等,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真实的生命来看待。“教师可以透过学生表面上不成熟的见解,甚至是在成人看来荒谬可笑的想法和说法,感受到其内在的真诚和自然,欣赏言语生命的可爱和美好,领悟每一个言语生命瑕不掩瑜的个性潜质,推动他更好地成长,教师自己也能从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和言语生命力的激发。”只有做到人格上的平等和心灵上的息息相关,教师的评价语言才会自然而然充满生命的光彩。李镇西在《给女儿的信》一课教学实录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唐强同学举手起来朗读:“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我说:“本来我以为唐强要读错一个字,呵呵!大家猜猜,我估计唐强要错哪个字?”同学们笑了:“‘伫立’的‘伫’。”“对!”我说,“但唐强果真很强!没有读错‘伫’。”同学们笑了。
这里的课堂是自然的生活的延续,教师了解学生,学生也了解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评价是发自内心的,根本不需要所谓外在的技巧。
二、教师高效语言是能带出更多知识含量的语言
高效课堂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并让学到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因此一切能指向这一教学目标的教师语言,都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请看钱梦龙老师在《捕蛇者说》中的一段课堂实录:
师:“汪然出涕。”(板书:涕)流出了什么?
生:(集体)眼泪。
师:眼泪。注意这个“涕”字,是眼泪,不是鼻涕。这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代讲鼻涕有另外一个字。一个什么字呢? (板书:泗)“涕泗流”——杜甫有一句诗:“凭轩涕泗流”,那是眼泪鼻涕一起下来。蒋氏光有眼泪,没有流鼻涕。(学生笑声)
从当下文本中产生的一个知识点出发,引申出与此相关的其他知识信息,这是建构课堂高效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方法。运用好这种方法,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这一点无需多言。除此之外,还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在教学中发现可供拓展引申之知识点;能心中明白,知识要“拓”向哪里,“拓”的广度和深度如何把握等。我想,这些问题的解决,得益于教师对学情的了解,知道哪些是学生知识上的薄弱点;还得益于教师对某个阶段教学目标的宏观把握,知道哪些知识需要加深和拓展。
三、教师高效语言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情感的语言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学科,对人的精神塑造的作用不言而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运用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滋养,那么这样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和灵性的课堂。我们来看李晔老师的《故都的秋》的教学片段:
(课文: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师:你们喜欢秋草吗?
生:不喜欢,我喜欢青草。青草显示生命的蓬勃,给人希望,让人感到愉快。
师:是啊!青草显示生命的蓬勃,能激起人欢愉的体验,这是一种美的感受。秋草让人想到拈黄、枯萎,那么,秋草一长出来就是枯草吗?
生:不是,它是青草经历了很多风雨才变成枯草的。
师:说得很好!枯草虽然表现出生命的衰败,但它同样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学们,思考一下,郁达夫喜欢秋草是不是因为心情悲凉?
生:不是,是因为喜欢经历了风雨沧桑的生命。
师:这就是郁达夫从普通生命中读出的深沉!作者喜欢落蕊,又是为什么?
师:面对即将结束的生命,作者的心情是悲戚吗?
生:不是,是赞赏,是肯定。因为,生命虽然即将结束,但它历经风雨,深沉而厚重。
师:面对动植物这种生命悲剧,作者感悟到的不是悲威,而是一种生命价值!故都的秋天,深沉而静谧,散发出一种阅尽人间沧桑的厚重。
如何把沉睡在文字中的情感唤醒?如何让简单的文字变得丰厚?如何让这丰厚沉淀在学生的情感中?我想一般要做到三点:一是教师要读懂文本,读出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二是让情感感动自己,这样才能感动学生;三是让情感“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李哗老师对文字是有一定的敏感的,他不像一般教师那样,简单地点一下“枯草”“落蕊”“秋蝉”三个意象的特点和意义,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谈“青草”与“枯草”的区别,谈“落蕊”“秋蝉”的生命意味,进而体会到历经风雨的生命的深沉与厚重,最终让学生 从这些景物中体会郁达夫眼中的故都的沧桑与厚重。在完成这一部分文本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可谓“润物细无声”。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语文课堂上情感的渐染与张扬必须从对文字的赏析中得出。泛情感话题在任何课文中都能被所谓“提炼”出来,但那是政治课中的情感教育,而不是语文的。在首先感受到文字表述的生动、准确的同时,继而被文字所传达的情感所感动,这才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四、教师高效语言是能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语言
语文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而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仅靠外在技巧的训练远远不够,思维品质的提高才是根本。没有思想上的丰富、细腻、深刻,何谈表达上的准确、生动、传神有韵致呢?要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用比较联想法,具体操作步骤是:从语言表述方式上的不同,通过比较联想,分析出表达内容上的不同,然后再回到表述形式上来,体会用语之妙,感受思想、情感之真切。我们先看《湖心亭看雪》的课堂例子:
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你觉得这段文字美在何处?
生1:我觉得“上下一白”很美,美在写出了天、云、水白茫茫,很开阔。
生2:我觉得“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一芥…人两三粒”很美,突出舟与人的微小,生动形象地写出景物的特点。
师:这样写使小的更小,大的更大,很好。还有其他意见吗?
在我们的课堂对话中,大量存在类似上面例子中的教师引导语言:刚把学生引入到鉴赏语言的门槛便戛然而止,学生的思维品质无从得到真正的提高。其实这时候教师应该学会运用“比较”与“联想”两种教学方法,恰当组织教学语言,这样能较好地收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作用。以下是北京市教科院李卫东老师对本教学环节的反思意见,或许会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一痕”“一芥”“两三粒”怎么就突出舟与人的微小了?又怎么个“生动形象”法?……以“痕”为例,“痕”泛指事物留下的迹印,在这里即是指大雪覆盖长堤留下的印迹。进而联想比较,能否换为“一道”“一条”“一带”“一线”……结合上文语境中的“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可推想,平日凸现的长长一道(一条、一带、一线)坝堤,此时于白雪覆盖下,其印迹似有若无,既实又虚,给人以恍惚杏渺之感。又如“芥”,本义为“小草”,比喻细微、微小,此处与“舟”相连,不但绘其微小,而且使人由“小草”而生发“飘零”之联想,浑茫天地中,一芥小舟似静又动,引人远思。再进一步追问:“痕”“芥”“点”“粒”这些特定量词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情思”?这就是绾合以深究,披文以往入情了。联系到“生1”所说到的“上下一白”中的“一”与此处特定量词前的四个“一”再作比较:大者更大,小者更小,相谐相宜,可感受到天地人的和合意境,亦可解读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感慨。这样通过“原义辨析——联想比较——披文入情”,学生不但对文言语词有切实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循此思路获得真切的文学体验,滋养语感,提升语言的审美鉴赏能力。
以上简要谈了教师高效语言的四种呈现形式,其实教师高效对话语言的建构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到教师语言表达素质,更与教师良好的课程意识密不可分。因为教师课堂对话语言毕竟不是个人演讲,它是学生行为下的应激反应。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有明确、细致、独到的把握,知道此时此刻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随时都有明确的讲课方向,或者说,随时都明白需要让学生学什么,才能真正把控自己的教学语言。因此,如何在一堂课中确立合宜的教学内容,又如何设计出合宜的教学程序,是每一位教师时时刻刻都要思考的问题。有了这种思考作为前提,教师课堂对话语言才有科学建构的基础,所以说,教师高效对话语言的建构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