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择业挫折对大学生生理、心理、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直接的影响,面对择业不利,如何正确认识择业挫折、应对择业挫折,以良好心态参与社会竞争,克服面临的挑战,赢得择业成功,是社会、学校、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 受挫心理 应对
大学生的择业是在交织着多种冲突与障碍的状态下进行的。要缓解冲突,解除障碍,就必须从个人與社会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自我调节与完善,努力使自身的愿望与社会需要相互协调,达到和谐,以保持自已的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在择业时给自己的一个定位
大学生找工作不难,难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那怎样判断一个工作是否最适合自己呢?怎样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呢?一般我们在对毕业生来讲“适合”时应从四个方面考虑,即你适合的行业、职业、企业、上司这四个方面。对学生来讲我们最主要选择的还是一个社会的职业。在“适合”的问题上我们要分两方面来谈,一个是你自己更加愿意做什么,有潜力做什么,第二个是社会更希望你做什么。我们现在面临更直接的问题是社会更希望你的专业和学校帮你定位,但是我们自己更应该用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帮自己定位。所以我觉得影响在“适合”方面要把两方面结合起来,一个人要了解自己喜欢什么,在哪方面更有潜力,另外也要看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工作。我们可以先给自己定一个位,定了位以后再进去看是不是这个职位真的适合自己。
二、大学生择业应避免产生自负心理
大学生择业自负心理的具体表现为:择业时,自我感觉良好,自命不凡,骄傲自大,认为“我有知识你就得用我”,相信自己不会找不到工作,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把自己的学历、知识作为资本,认为如果到某个单位求职就是“屈辱”,“赏脸”;面试时,夸夸其谈,海阔天空,常常挑剔攀比,提出过分的要求,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使用人单位难以接受;择业失败时,缺乏自知之明,不进行自我批评,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全是用人单位的错。看到别人签约时,常常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对社会、学校和他人都可能怀有不满情绪。大学生择业时应该树立自信心,不自卑;但如果过分自信,就会导致产生自负心理。择业自负的群体一般为名牌高校毕业生、热门专业毕业生和优秀毕业生等。择业自负,容易使毕业生产生错误的择业观念,心理定位偏高,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择业自负会扭曲毕业生的才华,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失去择业机遇,择业自负会影响毕业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满足,给家庭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压力,一定程度上也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择业自负会挫伤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引发思想情绪的波动和心理失衡,让毕业生沉浸在牢骚,不满、冲动的心理痛苦之中,有时也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出现比较严重的择业自卑心理。
三、择业挫折的理解与反应
引起大学生择业挫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首先,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就业形势。多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在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绩,就业工作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但随着招生规模和毕业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必将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就业竞争激烈,大学生难免遇到曲折和艰辛,这时大学生难免出现择业挫折。其次,毕业生政策有着严肃性和权威性,分配政策的执行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规范的步骤,如果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就业指导或政策宣传不到位,毕业生对政策缺乏了解,我行我素,这难免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再次,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不正之风还有一定的市场,往往出现好差学生分配上的“错位”现象,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信心动摇,导致价值观、择业观上出现了嬗变,因而不能正确地对待择业问题,不能正确地对待择业中的挫折问题。从主观因素上来讲,首先,一个人择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固然是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如果自身知识储备量少,能力不突出,综合素质不高,这种自身条件的限制和需求之间发生冲突,自然在择业中受挫。当然,在择业过程中的材料准备不充分、择业技能和技巧运用不得当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其次,不少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认识偏差,就业观念不更新,确定就业期望值偏高,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心理困惑,产生消极情绪。再次,择业动机冲突引起择业挫折。大学生择业时有时面临二个甚至二个以上的用人单位提供选择,二者都是一心向往的单位,“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出现了难以取舍的冲突,即双趋冲突。有时又面临两个不大满意的用人单位,自己又无法回避,出现“二者必居其一”的心理冲突,即双避冲突。其实,大学生在择业中遇到的心理冲突不尽然,还有更复杂的趋避冲突、双趋避冲突等等。
四、择业挫折的应对
1.大学生应对择业挫折的特点
(1)理性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文化素质较高,知识储备较大,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思维理性化色彩较浓,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所以大学生在应对择业挫折过程中往往有理性成分。
(2)多样性。大学生应对挫折的方式往往不局限于某一种,而具有多样性特征,应对方式方法以自我控制、认知超脱、补偿、转移、潜抑、奋进等较为多见,这正是大学生特殊群体综合素质的体现。
(3)封闭化。大学生在应对挫折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封闭性,往往重于自身的力量而忽视社会的支持作用。
2.如何有效应对择业挫折
(1)正确认识择业挫折。大学生初次就业,难免遇到一些挫折,这是正常的。择业过程中的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它并不是导致情绪障碍的直接原因,大学生对择业挫折所持的看法、解释,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
(2)积极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提高挫折承受力。挫折承受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个体是否能经得起挫折打击。挫折承受力较强者,往往挫折反应较轻,受挫折的消极影响少,而挫折承受力较弱者,则容易受挫折的消极影响,甚至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运用自我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运用得当,可以减轻情绪上的痛苦,从而提高择业中的挫折承受力,为寻找战胜挫折的办法提供时机。防御机制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提倡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升华、认同、补偿、幽默等。当然,不论何种方式都要看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如何来准确把握,适时适度地运用。
(3)强化社会支持意识,克服封闭性应对。大学生应对择业挫折多采用封闭式应对方式,而较少寻找社会支持,这可能与大学生自尊心较强有关,这可能与不少大学生认为就业具有不可公开性有关。社会支持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家庭关系、亲戚关系等等。在同样的就业挫折情景下,社会支持较多的大学生,受到的挫折伤害小,解决问题的策略多、速度快。社会支持是择业过程中有效增强挫折承受力的又一有力武器。
(4)正确评价自我,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大学生是一个容易幻想的青年群体,大学伊始就有优越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毕业时,对自己的能力估价过高,定位的就业期望值就过高,脱离了实际,超越了现实的就业条件,所以容易产生或加重挫折感。大学生之所以有时应对效率不佳,与他们建立的就业期望值不合理不无关系。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应立足现实的社会需要,抵制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充分体现发展事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风貌,使自己的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做到自身条件与社会现实、个人要求与社会需要相一致。
参考文献
[1]司荣婷.大学生求职挫折的心理辅导[J].中国民康医学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 受挫心理 应对
大学生的择业是在交织着多种冲突与障碍的状态下进行的。要缓解冲突,解除障碍,就必须从个人與社会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自我调节与完善,努力使自身的愿望与社会需要相互协调,达到和谐,以保持自已的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在择业时给自己的一个定位
大学生找工作不难,难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那怎样判断一个工作是否最适合自己呢?怎样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呢?一般我们在对毕业生来讲“适合”时应从四个方面考虑,即你适合的行业、职业、企业、上司这四个方面。对学生来讲我们最主要选择的还是一个社会的职业。在“适合”的问题上我们要分两方面来谈,一个是你自己更加愿意做什么,有潜力做什么,第二个是社会更希望你做什么。我们现在面临更直接的问题是社会更希望你的专业和学校帮你定位,但是我们自己更应该用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帮自己定位。所以我觉得影响在“适合”方面要把两方面结合起来,一个人要了解自己喜欢什么,在哪方面更有潜力,另外也要看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工作。我们可以先给自己定一个位,定了位以后再进去看是不是这个职位真的适合自己。
二、大学生择业应避免产生自负心理
大学生择业自负心理的具体表现为:择业时,自我感觉良好,自命不凡,骄傲自大,认为“我有知识你就得用我”,相信自己不会找不到工作,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把自己的学历、知识作为资本,认为如果到某个单位求职就是“屈辱”,“赏脸”;面试时,夸夸其谈,海阔天空,常常挑剔攀比,提出过分的要求,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使用人单位难以接受;择业失败时,缺乏自知之明,不进行自我批评,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全是用人单位的错。看到别人签约时,常常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对社会、学校和他人都可能怀有不满情绪。大学生择业时应该树立自信心,不自卑;但如果过分自信,就会导致产生自负心理。择业自负的群体一般为名牌高校毕业生、热门专业毕业生和优秀毕业生等。择业自负,容易使毕业生产生错误的择业观念,心理定位偏高,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择业自负会扭曲毕业生的才华,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失去择业机遇,择业自负会影响毕业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满足,给家庭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压力,一定程度上也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择业自负会挫伤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引发思想情绪的波动和心理失衡,让毕业生沉浸在牢骚,不满、冲动的心理痛苦之中,有时也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出现比较严重的择业自卑心理。
三、择业挫折的理解与反应
引起大学生择业挫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首先,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就业形势。多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在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绩,就业工作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但随着招生规模和毕业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必将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就业竞争激烈,大学生难免遇到曲折和艰辛,这时大学生难免出现择业挫折。其次,毕业生政策有着严肃性和权威性,分配政策的执行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规范的步骤,如果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就业指导或政策宣传不到位,毕业生对政策缺乏了解,我行我素,这难免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再次,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不正之风还有一定的市场,往往出现好差学生分配上的“错位”现象,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信心动摇,导致价值观、择业观上出现了嬗变,因而不能正确地对待择业问题,不能正确地对待择业中的挫折问题。从主观因素上来讲,首先,一个人择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固然是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如果自身知识储备量少,能力不突出,综合素质不高,这种自身条件的限制和需求之间发生冲突,自然在择业中受挫。当然,在择业过程中的材料准备不充分、择业技能和技巧运用不得当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其次,不少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认识偏差,就业观念不更新,确定就业期望值偏高,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心理困惑,产生消极情绪。再次,择业动机冲突引起择业挫折。大学生择业时有时面临二个甚至二个以上的用人单位提供选择,二者都是一心向往的单位,“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出现了难以取舍的冲突,即双趋冲突。有时又面临两个不大满意的用人单位,自己又无法回避,出现“二者必居其一”的心理冲突,即双避冲突。其实,大学生在择业中遇到的心理冲突不尽然,还有更复杂的趋避冲突、双趋避冲突等等。
四、择业挫折的应对
1.大学生应对择业挫折的特点
(1)理性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文化素质较高,知识储备较大,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思维理性化色彩较浓,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所以大学生在应对择业挫折过程中往往有理性成分。
(2)多样性。大学生应对挫折的方式往往不局限于某一种,而具有多样性特征,应对方式方法以自我控制、认知超脱、补偿、转移、潜抑、奋进等较为多见,这正是大学生特殊群体综合素质的体现。
(3)封闭化。大学生在应对挫折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封闭性,往往重于自身的力量而忽视社会的支持作用。
2.如何有效应对择业挫折
(1)正确认识择业挫折。大学生初次就业,难免遇到一些挫折,这是正常的。择业过程中的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它并不是导致情绪障碍的直接原因,大学生对择业挫折所持的看法、解释,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
(2)积极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提高挫折承受力。挫折承受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个体是否能经得起挫折打击。挫折承受力较强者,往往挫折反应较轻,受挫折的消极影响少,而挫折承受力较弱者,则容易受挫折的消极影响,甚至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运用自我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运用得当,可以减轻情绪上的痛苦,从而提高择业中的挫折承受力,为寻找战胜挫折的办法提供时机。防御机制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提倡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升华、认同、补偿、幽默等。当然,不论何种方式都要看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如何来准确把握,适时适度地运用。
(3)强化社会支持意识,克服封闭性应对。大学生应对择业挫折多采用封闭式应对方式,而较少寻找社会支持,这可能与大学生自尊心较强有关,这可能与不少大学生认为就业具有不可公开性有关。社会支持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家庭关系、亲戚关系等等。在同样的就业挫折情景下,社会支持较多的大学生,受到的挫折伤害小,解决问题的策略多、速度快。社会支持是择业过程中有效增强挫折承受力的又一有力武器。
(4)正确评价自我,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大学生是一个容易幻想的青年群体,大学伊始就有优越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毕业时,对自己的能力估价过高,定位的就业期望值就过高,脱离了实际,超越了现实的就业条件,所以容易产生或加重挫折感。大学生之所以有时应对效率不佳,与他们建立的就业期望值不合理不无关系。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应立足现实的社会需要,抵制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充分体现发展事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风貌,使自己的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做到自身条件与社会现实、个人要求与社会需要相一致。
参考文献
[1]司荣婷.大学生求职挫折的心理辅导[J].中国民康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