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2000年10月~2008年1月用温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男40例,女14例,年龄20~67岁,平均35岁,病程0.5~13年。对照组54例,男38例,女16例,年龄21~55岁,平均33.5岁,病程7个月~12年。所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西医内科学基础》[1]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①大多数发病缓慢,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下腹痛或右下腹痛、腹泻、血便或黏液脓血便,重者有发热、多关节炎等肠外表现。②粪便检查有黏液、脓液和血液,但无特异性病原体。③结肠镜及钡剂灌肠检查发现结肠黏膜有炎症性改变和溃疡存在。④排除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肠病、血吸虫病、结肠过敏、克隆病和结肠癌等。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腹部取天枢、关元、气海,背部取长强、大肠俞,配穴取足三里、三阴交,其中天枢、关元、气海针刺1.0~2.0寸,得气后须放射至腹部和外生殖器,大肠俞直刺1.0~2.0寸,长强直刺0.5~1.0寸,两组穴位交替运用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除长强外每穴并温针灸10~30分钟,隔日1次。②对照组:参照《西医内科学基础》[1]对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每位患者均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每次1g,每日3次口服,同时都以硫糖铝2.0g,地塞米松10mg,甲硝唑0.4 g加入生理盐水200ml稀释,加普鲁卡因0.5g保留灌肠。隔日1次,每10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5天,继续下一疗程。两组均治疗45天后评定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大便检查正常,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复查正常。②好转:主要症状明显减轻,体征基本消失,大便检查基本正常,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复查好转。③无效:主要症状和体征改善,大便检查仍异常,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复查无明显好转。
结 果
治疗组痊愈30例(55.56%),好转21例(38.89%),无效3例(5.55%),总有效率51例(94.45%);对照组痊愈11例(20.37%),好转14例(25.93%),无效29例(53.70%),总有效率25例(46.30%),治疗组痊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肠癖”、“痢疾”、“泄泻”等范畴。病因与六淫侵袭,尤其是湿热之邪,饮食不节,起居失常,七情内伤及禀赋不足等有关。因此,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故扶正祛邪的原则贯穿着本病的始终。本病穴取任脉的关元、气海两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的作用,大肠俞是大肠经气流注背部的穴位,长强属督脉经穴,有通任督、调肠腑作用,天枢为大肠募穴与关元(小肠募)更加强了整个肠道(大、小肠)经气畅通,诸穴合用共奏培肾同本,补益脾胃以及调理肝脾、清热利湿之功。临床研究表明,温针灸具有针刺、艾灸双重治疗效应,艾灸使体内组织发热,局部温度升高,可缓解局部肌肉的紧张,有利于挛缩的解除,因而有利于止痛和生理功能的恢复[2,3],故收到显著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殷凤礼.西医内科学基础.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76-377.
2 管尊惠.G2H型热针仪的研制原理.中国兵工科技,1984,9(1):19.
3 管尊惠,徐杰,丁丽玲.热针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3,10(2):34.
2000年10月~2008年1月用温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男40例,女14例,年龄20~67岁,平均35岁,病程0.5~13年。对照组54例,男38例,女16例,年龄21~55岁,平均33.5岁,病程7个月~12年。所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西医内科学基础》[1]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①大多数发病缓慢,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下腹痛或右下腹痛、腹泻、血便或黏液脓血便,重者有发热、多关节炎等肠外表现。②粪便检查有黏液、脓液和血液,但无特异性病原体。③结肠镜及钡剂灌肠检查发现结肠黏膜有炎症性改变和溃疡存在。④排除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肠病、血吸虫病、结肠过敏、克隆病和结肠癌等。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腹部取天枢、关元、气海,背部取长强、大肠俞,配穴取足三里、三阴交,其中天枢、关元、气海针刺1.0~2.0寸,得气后须放射至腹部和外生殖器,大肠俞直刺1.0~2.0寸,长强直刺0.5~1.0寸,两组穴位交替运用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除长强外每穴并温针灸10~30分钟,隔日1次。②对照组:参照《西医内科学基础》[1]对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每位患者均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每次1g,每日3次口服,同时都以硫糖铝2.0g,地塞米松10mg,甲硝唑0.4 g加入生理盐水200ml稀释,加普鲁卡因0.5g保留灌肠。隔日1次,每10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5天,继续下一疗程。两组均治疗45天后评定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大便检查正常,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复查正常。②好转:主要症状明显减轻,体征基本消失,大便检查基本正常,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复查好转。③无效:主要症状和体征改善,大便检查仍异常,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复查无明显好转。
结 果
治疗组痊愈30例(55.56%),好转21例(38.89%),无效3例(5.55%),总有效率51例(94.45%);对照组痊愈11例(20.37%),好转14例(25.93%),无效29例(53.70%),总有效率25例(46.30%),治疗组痊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肠癖”、“痢疾”、“泄泻”等范畴。病因与六淫侵袭,尤其是湿热之邪,饮食不节,起居失常,七情内伤及禀赋不足等有关。因此,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故扶正祛邪的原则贯穿着本病的始终。本病穴取任脉的关元、气海两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的作用,大肠俞是大肠经气流注背部的穴位,长强属督脉经穴,有通任督、调肠腑作用,天枢为大肠募穴与关元(小肠募)更加强了整个肠道(大、小肠)经气畅通,诸穴合用共奏培肾同本,补益脾胃以及调理肝脾、清热利湿之功。临床研究表明,温针灸具有针刺、艾灸双重治疗效应,艾灸使体内组织发热,局部温度升高,可缓解局部肌肉的紧张,有利于挛缩的解除,因而有利于止痛和生理功能的恢复[2,3],故收到显著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殷凤礼.西医内科学基础.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76-377.
2 管尊惠.G2H型热针仪的研制原理.中国兵工科技,1984,9(1):19.
3 管尊惠,徐杰,丁丽玲.热针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3,1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