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运用

来源 :邓小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danCrac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习近平;《老子》;治国理政;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激活传统优秀文化,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在众多典籍中,习近平对《老子》有较多的引用、阐发。对其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有助于理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论老子其人其学其书
  老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巨匠之一,其学说具有深远影响和世界意义,其作品《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产生于黄河流域的经典著作。
  第一,老子是中华民族思想大家之一。习近平指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我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
  第二,老子的学说具有深远影响和世界意义。2014年3月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2014年5月,习近平强调:“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
  第三,《老子》是黄河流域诞生的大作品之一。2019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大师、大家,不是说有大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我們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2019年9月,习近平指出,黄河流域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
  正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科学认识和敬重态度,习近平高度重视从包括《老子》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多次引用《老子》的语句阐述自己的思想。
  二、习近平对《老子》思想观点的创造性转化和运用
  习近平对《老子》的学习、借鉴和运用,是为了更好阐明自己治国理政的观点和主张。这些引用阐发可分为战略思维、战术方法、传统渊源、个人修养和外交主张等五个类别。
  (一)阐明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习近平对《老子》思想的引用,阐明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这里的战略思维,包括对党和国家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对公权力神圣性的敬畏和治国理政的忧患意识等。
  第一,在阐述大党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和治理智慧时,习近平引用《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大国,好像煎小鱼;政令烦苛反而加速灭亡,不如持守虚静。
  2013年3月,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习近平指出:“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同年11月,习近平再次引用“治大国若烹小鲜”,强调:“我们的政策举措出台之前必须经过反复论证和科学评估,力求切合实际、行之有效、行之久远,不能随便‘翻烧饼’。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此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引用“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要求领导干部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政令过于烦琐、具体,就可能会陷人穷于应付千变万化实际情况的局面,应对的方式是“守中”,即守住底线、守住原则、守住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万变不离其宗,最终以不变应万变。
  第二,在阐明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时,习近平多次借用《老子》“以百姓之心为心”。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意即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习近平将《老子》对古代圣人的描述转化到对当代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上。早在1989年,习近平就指出,社会稳定最重要的保证“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群众”,“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还愁什么社会不稳”。2007年,习近平在《主仆关系不容颠倒》一文中再次引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立身、处世、从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使用“以百姓心为心”,阐明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比如,2013年,他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百姓心为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又如,在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习近平多次强调:“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
  第三,在论述公权力的神圣性时,习近平借用《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和“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强调要把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007年,习近平在《权力是个神圣的东西》一文中指出,“中国古代有一种哲理:国家之权乃是‘神器’,是个神圣的东西,非‘凡夫俗子’所能用”,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权力就是责任的理念,用权要接受监督,确保权力行使不偏离正确方向,确保权力行使的神圣性”。习近平提到的古代哲理应当源自《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2018年,习近平再次强调:“我讲过,国家之权乃是‘神器’,是个神圣的东西。公权力姓公,也必须为公。只要公权力存在,就必须有制约和监督。不关进笼子,公权力就会被滥用。”
  习近平还使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追求的崇高价值。《老子》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是传统文化关于公平正义的经典表述。这句话在日常语言中又被表达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习近平强调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指出:“要把厉行法治作为治本之策,把权力运行的规矩立起来、讲起来、守起来,真正做到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第四,在说明治国理政要有忧患意识时,习近平引用《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在事情没有发生以前就早作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习近平引用这句话来要求全党增强忧患意识,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2014年10月,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2015年5月,习近平再次引用《老子》这句话,强调维护公共安全必须防患于未然,要坚持标本兼治、关口前移、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形势分析制度。
  (二)阐述脚踏实地的战术方法
  将远大的战略目标变成现实,需要有脚踏实地的战术方法。《老子》有不少语句揭示这一道理。习近平推崇实干精神,他引用《老子》相关语句,阐述推进改革、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和做人做事的态度。
  第一,在阐述推进改革的方法时,习近平借用《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说明胆子要大、步子要稳。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推进改革胆子要大,但步子一定要稳。胆子大不是蛮干,蛮干一定会导致瞎折腾。对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以提出总体思路和方案,但推行起来还是要稳扎稳打,通过不断努力逐步达到目标,积小胜为大胜。这就叫‘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2014年4月,他再次引用《老子》這句话,指出,中国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我们推进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这里阐述的推进改革要遵循的“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原则,是邓小平提出的。邓小平认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推进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习近平引用《老子》阐明了这一方法背后的传统文化渊源。
  第二,在论述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时,习近平借用《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大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在阐述解决“挨骂”问题、应对偏见和误解的方法时,习近平借用了这一表述,强调:“对那些妖魔化、污名化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言论,要及时予以揭露和驳斥。做这项工作,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他指出:“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只要我们加强交流,持之以恒,偏见和误解就会消于无形。”
  第三,在阐述做人做事的态度时,习近平多次借用《老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引用“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指出“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2014年5月8日,习近平指出:“要牢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的道理,无论办文办会办事,都要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在细节之间显水平。”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养小德才能成大德。”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使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强调,为了把党的十九大描绘的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简言之,将远大的战略目标变成现实,必须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习近平指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国家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但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
  (三)揭示若干治国理政理念的传统渊源
  第一,在阐述“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时,习近平引用《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强调“在观察社会发展时,一定要注意这种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有机联系”。
  第二,在说明生态文明理念的传统渊源时,习近平借用《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表述,指出我们的先人“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
  第三,在说明掌握高端科技的重要性时,习近平借用《老子》“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习近平强调:“高端科技就是现代的国之利器。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之所以能称雄世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科技。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正所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老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没有今天的高端科技。习近平对《老子》的引用,是古语今用,令人耳目一新。
  第四,在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时,习近平借用和揭示了《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蕴含的平等观念。习近平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
  (四)论述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
  《老子》对人的贪欲之害有深刻洞察,强调人要知足,指出法令森严反而会导致犯法的人增多。习近平重视《老子》的这些洞见。
  第一,在论述“贪欲”之害时,习近平引用《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等告诫,认为传统文化中这些思想遗产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在说明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的必要性时,习近平引用《老子》“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他指出:“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第三,在要求党员干部注意主观世界的改造时,习近平使用“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在回答怎样成长为好干部这个问题时,习近平指出:“要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要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这里使用的“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化用了《老子》“五色令人目盲”。
  (五)阐发外交主张和开放态度
  习近平多次引用《老子》的话语,用以全面深刻地阐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系列理念。
  第一,在阐述大国的责任担当、广阔胸怀时,习近平引用《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和“大邦者下流”,并作了解释。2014年11月,习近平在APEC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指出:“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2000多年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亚太经合组织以太平洋之水结缘,我们有责任使太平洋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见证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繁荣、进步。”2014年3月,他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先哲老子讲:‘大邦者下流。’就是说,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中国愿意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在引用《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和“大邦者下流”时,习近平结合语境对其含义进行了恰当而贴切的解释和引申。他的这种古语今释,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第二,在阐发夯实交往基础、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时,习近平借用《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和“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2013年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引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以说明“保持中国一东盟友谊之树长青,必须夯实双方关系的社会土壤”;2014年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引用法国谚语“一点又一点,小鸟筑成巢”和中国古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说明“中法友谊是两国人民辛勤耕耘的结果”。有研究认为,习近平之所以钟爱《老子》这句话,是因为其中充满了大与小、多与少、成与始的辩证思考。此外,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有句古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印度有句谚语:‘水滴汇成溪,稻穗集成束。’缅甸人常说:‘想,要凌云壮志;干,要脚踏实地。’中国将继续做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率,同印度、缅甸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014年11月,习近平在斐济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引用“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指出中国人民和斐济人民“完全能够将彼此发展战略对接起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第三,在说明开放融通的必要性时,习近平借用《老子》“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2015年,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指出:“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习近平借用“鸡犬之声相闻”和“不再‘老死不相往来’”,说明互联网使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克服相隔万里的物理距离。这一引用十分巧妙。习近平非常重视不同文明之间的开放融通、相互交流,认为这对人类文明保持生机活力十分重要。2019年,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亚洲近几十年快速发展,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敞开大门,主动融人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如果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因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换言之,在全球化时代,古代思想家设想的“老死不相往来”的生存状态,是不利于当今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的。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对《老子》思想观点的创造性转化与运用,为我们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提供如下启示。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乎文化安全。习近平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他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例如,就认识和改造世界而言,引用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说明必须加强对发展规律、发展理念的研究探索,以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就治国理政来说,引用《庄子》“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形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就道德建设来说,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总之,今天的中国是从历史的中国发展过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不可避免地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积极的营养。
  第三,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科学态度,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试举一例。“无我”是传统文化描述理想境界的常见词语。《论语》有“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表述,《庄子》也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说法,北宋哲学家张载的《正蒙》也说“无我而后大”。这些表述怎样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产生强大影响力和感召力呢?2019年3月,习近平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他进而举例说:“一个举重运动员,最开始只能举起50公斤的杠铃,经过训练,最后可以举起250公斤。我相信可以通过我的努力、通过全中国13亿多人民劾力同心来担起这副重担,把国家建设好。我有这份自信,中国人民有这份自信。”习近平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一个共产党人甘于“无我”、勇于奉献的豪迈宣言,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极佳样本。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将有着广阔的空间。
其他文献
[摘要]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档案部门的工作内容与模式。我国台湾地区在数位典藏的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论文分析总结了我国台湾地区数位典藏发展历程,研究数位典藏在档案部门的应用,在此基础上为大陆地区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台湾数位典藏数字档案馆创意加值  [分类号]G275  Research on Taiwan Digital Archives  ——Developm
期刊
[摘要]档案知识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概念和管理体制,知识管理的基本流程包括对知识的采集、识别、获取、开发、整合、存储和使用。关于如何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对名人档案进行有效管理,论文主要从名人档案的知识采集、知识组织、知识的揭示与获取、知识库的建设等几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名人档案知识管理知识挖掘知识共享  [分类号]G270.9  Analysis on the Knowledge Manag
期刊
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近百年来一直“困守”在明城墙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南京的经济和城市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主城区人口拥挤、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等“城市通病”越来越成为制约南京加速发展的“瓶颈”。2002年2月,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河西新城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河西新城已具有城市新中心的雏形和框架。目前,河西新城已经成为南京发展潜力巨大、人居环境优美、功能品质一流的城市中心区。  在
期刊
2016年11月23日,在苏州参加“世界记忆项目与档案事业发展”主题研讨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们专程来到吴江同里和震泽古镇考察。这是吴江档案人首次近距离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走到一起,但吴江档案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却是有着长期的实践。  一、档案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世界记忆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重点关注的是文献遗产的保管和利用,
期刊
邓小平的一生,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同中华民族抗争、独立、振兴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他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他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领导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欣欣向荣。从1 978年党的十一届三
期刊
1月23日,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就苏州市档案局关于打造“世界遗产城市”的建议作出批示,指出“市档案局关于打造世界遗产城市的五点建议很有价值,应以此为抓手,推进苏州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市档案局依托丝绸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的契机和经验,提出以下五点建议:一是梳理苏州的世界遗产。苏州拥有27处世界遗产点,是中国世界遗产点最多的城市。二是宣传苏州的世界遗产。通过多渠道、多途
期刊
[关键词]邓小平;遵义会议精神;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重要会议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解决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遵义会议;第二次是社会主义时期结束“十年内乱”后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参加了遵义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两次重要会议。他在遵义会议上作为中共中央秘书长,成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刊
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的共识是如何形成的  罗平汉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 9年第4期撰文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时距离“文化大革命”结束仅两年多时间,这么短时间内改革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有其历史必然性。首先,“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在对历史的反思中人们深切感受到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其次,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形成了比较
期刊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文献计量;研究热点;趋势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围绕这一重要思想,近年来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研究,且还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越来越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研究方法上,文献计量分析已成为研究知识领域动态发展规律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借助VOSviewer和智分析软件对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
期刊
[摘要] 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在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党的十三大召开和发表南方谈话三个重要历史节点上,他分别从思想路线、发展阶段、前进道路三个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确立了现实基础。1978年底,邓小平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恢复了毛泽东确立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并将其与解放思想相结合,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路线。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从全局高度论述了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