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画有独特的艺术审美和评价,其独特性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研究,会发现中国画生命力非常旺盛,了解中国画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才能够推动中国画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画;民族性;传统性;包容性;文学性;程式性;书写性;意象性;平面性
中国画作为东方绘画艺术,发展已有几千年,其生命力旺盛,发展前景远大。有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哲学支撑,这是中国画发展的根源,中国文化延续几千年,中国画也代代相传。面对中国画发展的困惑,通过研究古今中外美术史,对中国画有深层次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下面对中国画八个特点进行思考。
一、民族性
中国画有着完整的艺术体系,有中华民族的烙印。然而“五·四”以降,西学东渐,中华大地兴起了革新中国画之风。时至今日学习中国画还要先过素描关,中国画以线为主,素描虽也用线,两者却不是一个系统,这样就导致国画基础教育薄弱,后果是笔墨差、线条弱。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应该学习白描和书法,素描可以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中国画要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保持民族特色才能使中国画走向世界,否则中国画会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二、传统性
西方也有传统,相对来说,中国画更重视传统的传承性。古代中国画都是师带徒,一种画风传承很久,社会小团体(派系)比较多,有特色,但也有局限性,所以古人倡导云游天下,才会有提高,吸纳别人的优点,使画风更成熟,发展前景就宽阔。现代信息社会,南北画风相互影响较快,这是弊端,容易千人一面,最好还是多样性共存,不可偏废。传统为历代画家共同奋斗的结果,智慧的结晶,古代优秀画作最后能流传下来,足见其精彩。今天有人对传统继承及评判中国画的标准而争论不休,当然有争议才有发展,倘若不想被历史淘汰或成为废画,就必须认清方向,找准路子,吃透传统。历史是评判好画的最佳标准,而被历史评判留下的作品就是传统精品,可作参考,却不一定是唯一标准,标准是共性和个性审美的总和。中国画讲究师承关系,有了师承,就有了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深研传统,找到符合个性发展方向才是正途。
三、包容性
中国画发展至今,始终与外来文化若即若离,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反映了中国画强大的生命力,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中国画强调天人合一,有容乃大,佛儒道思想使得中国画包容一切外来品种,化而为一。这是中华文化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一种渊源,五千年的文化从未断过,这就是一种底气。
尽管近代中国多灾多难,外来文化的冲击没有改变她,反而壮大了她。反观日本绘画,以前是受中国画影响很深,后来又深受西方绘画影响,据称在欧洲的日本画展不受欢迎,更有媒体批评没有风格,同西方绘画太接近,而中国画始终保持民族特色,依然深受国内外观众欢迎。
四、文学性
文入画家的加入以及禅宗思想的融入,使中国画更具有文学性,独特性表现在诗书画印的统一。文入画家更重视修养,特别是题款、自作诗文、钤印能反映画家的传统功力。文学性使作品中展现出画家的品德和文学修养,一个好画家应该也是思想家,也具有一定高度的文学水平。虽然现在已经无法达到古人的高度,但是要继承这些优良传统,作者修养能决定艺术品味高低的,能自作文和自作诗,肯定能提升作品意境和鉴赏价值。
现在,画家在这方面已经迷失了第十届全国美展入选的作品中严格意义上有题款的作品只占10%多一点,可以看出当代中国画官方展的题款形式越来越少,相对来说民间还好点。文学修养是提高思想高度和意境的一个途径,当然不题款而表达诗一般的意境,也是要文学修养的。
五、程式性
中国画有一定的程式,这是我们祖先在长期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在不断失败后探索出的规律,在师带徒中广泛运用。程式一般是谚语式和口诀式,其特点明显,朗朗上口,使后学者容易掌握。 程式也有缺点,容易造成千篇一律,对发展中国画也是一种障碍,比如说笔法、墨法、用色法,都容易雷同;也有好处,就是能继承优秀的东西。程式对善学者是拐杖,对不善学者是枷锁,先得顽强地打进去,再靠毅力打出来。程式是中国画得以传承的有力证据和保证。
六、书写性
自古书画同源,工具材料相同,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元代强调以书入画,而现今情况有所改变,无款和穷款居多,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已经不像古代绘画那样联系紧密,在审美上、品评上脱离了书法的规范。当代中国画的主流样式中,题款的方式已经退居到次要的地位。这一切跟现实的文化环境有关,比如电脑打字的兴盛,比如诗词古文学氛围低迷。
尽管如此,书法在中国画中的作用还是明显的,书法更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同为视觉艺术,借鉴处颇多,兼容并蓄空间尚在。书写性不仅仅在书法题款,还在中国画线的书写性上,书法的线是最能表达情绪的手段,运用在画上,提高中国画的欣赏价值,表现作者情绪波动的流畅性和造化的自然性。中国画的核心是笔墨,往往优秀的作品笔精墨妙,动人心魄的是其流畅自然的书写性。当然,现今中国画也无须过分强调书写性,而应该兼具包容性,笔墨当随时代。
七、意象性
有人认为,现代中国画应该要有现代感,其实,不必担心中国画会成“古董”,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变,何况中国画呢?但这种变,并不是抽象的才有现代感,具象的一定是传统。
中国画具有意象性,这种意象是对被表现物象的再加工、再创造,所谓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古代中国画就有抽象特征,不过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不会像西方现代形式构成那样变得太过抽象,也始终同摄影保持着距离。后来书法融入,其抽象成分更足。
中国画以意象性为主导,支配着抽象和具象成分,画家的主观审美意识起决定性作用。单论抽象,确实比较自由,易表达激烈情绪,但易千篇一律,欣赏起来不易接受和理解:具象的生活感受鲜活,源源不断,但易受外形限制,无法自由抒发情感,也易造成色彩乱、格调不高等问题。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意象情境来。
八、平面性
中国画比较注重平面表现,平面上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这种空间性有浮雕感。西画注重再现自然,注重立体感和真实感。中国画既强调时空,又模糊时空,在时空的错觉中,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西画强调时空、色彩,注重外在的质感和特性,物我两重天。其实立体的东西有局限,主观性会受到影响,特别是中国画的书写性会受限制。书法会美化物象,这是西画做不到的。平面的视觉感好,有冲击力,绘画本来是在二维的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感的,这种三维空间感是一种视觉感知,略带即可。重要的是二维平面的构成和气势,如块面的组合、线条的走势、色彩的旋律和空白的运用,其节奏和韵律给人以美感。平面的单纯给人视觉冲击,单纯而有内蕴,平中寓奇。
平面的容易有装饰性。好在中国画不同于装饰,有装饰成分却不工艺化,有平面却没有平面感,有立体又不会太立体。抽象与具象结合,平面和立体融会。另外,中国画也具有矛盾对立统一性道生阴阳,阴阳生万物,中国人对矛盾的理解和运用达到炉火纯青地步。善于调和矛盾,这是中国画的绝妙之处,两种对立矛盾统一起来,统一而有变化,诸如:阴阳、虚实、疏密、聚散、黑白、明暗、浓淡、干湿、动静、开合、刚柔、曲直、轻重、枯润、抑扬、方圆等。
中国画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画的与众不同,成为东方独特的画种。如果少了这种特质或者完全西化了,中国画就难有其存在的理由,也就看不到我们这一伟大艺术的发展空间了,所以我们要继承这些难得的特性,毫不迟疑地把传统坚持下去。
【关键词】中国画;民族性;传统性;包容性;文学性;程式性;书写性;意象性;平面性
中国画作为东方绘画艺术,发展已有几千年,其生命力旺盛,发展前景远大。有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哲学支撑,这是中国画发展的根源,中国文化延续几千年,中国画也代代相传。面对中国画发展的困惑,通过研究古今中外美术史,对中国画有深层次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下面对中国画八个特点进行思考。
一、民族性
中国画有着完整的艺术体系,有中华民族的烙印。然而“五·四”以降,西学东渐,中华大地兴起了革新中国画之风。时至今日学习中国画还要先过素描关,中国画以线为主,素描虽也用线,两者却不是一个系统,这样就导致国画基础教育薄弱,后果是笔墨差、线条弱。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应该学习白描和书法,素描可以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中国画要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保持民族特色才能使中国画走向世界,否则中国画会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二、传统性
西方也有传统,相对来说,中国画更重视传统的传承性。古代中国画都是师带徒,一种画风传承很久,社会小团体(派系)比较多,有特色,但也有局限性,所以古人倡导云游天下,才会有提高,吸纳别人的优点,使画风更成熟,发展前景就宽阔。现代信息社会,南北画风相互影响较快,这是弊端,容易千人一面,最好还是多样性共存,不可偏废。传统为历代画家共同奋斗的结果,智慧的结晶,古代优秀画作最后能流传下来,足见其精彩。今天有人对传统继承及评判中国画的标准而争论不休,当然有争议才有发展,倘若不想被历史淘汰或成为废画,就必须认清方向,找准路子,吃透传统。历史是评判好画的最佳标准,而被历史评判留下的作品就是传统精品,可作参考,却不一定是唯一标准,标准是共性和个性审美的总和。中国画讲究师承关系,有了师承,就有了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深研传统,找到符合个性发展方向才是正途。
三、包容性
中国画发展至今,始终与外来文化若即若离,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反映了中国画强大的生命力,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中国画强调天人合一,有容乃大,佛儒道思想使得中国画包容一切外来品种,化而为一。这是中华文化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一种渊源,五千年的文化从未断过,这就是一种底气。
尽管近代中国多灾多难,外来文化的冲击没有改变她,反而壮大了她。反观日本绘画,以前是受中国画影响很深,后来又深受西方绘画影响,据称在欧洲的日本画展不受欢迎,更有媒体批评没有风格,同西方绘画太接近,而中国画始终保持民族特色,依然深受国内外观众欢迎。
四、文学性
文入画家的加入以及禅宗思想的融入,使中国画更具有文学性,独特性表现在诗书画印的统一。文入画家更重视修养,特别是题款、自作诗文、钤印能反映画家的传统功力。文学性使作品中展现出画家的品德和文学修养,一个好画家应该也是思想家,也具有一定高度的文学水平。虽然现在已经无法达到古人的高度,但是要继承这些优良传统,作者修养能决定艺术品味高低的,能自作文和自作诗,肯定能提升作品意境和鉴赏价值。
现在,画家在这方面已经迷失了第十届全国美展入选的作品中严格意义上有题款的作品只占10%多一点,可以看出当代中国画官方展的题款形式越来越少,相对来说民间还好点。文学修养是提高思想高度和意境的一个途径,当然不题款而表达诗一般的意境,也是要文学修养的。
五、程式性
中国画有一定的程式,这是我们祖先在长期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在不断失败后探索出的规律,在师带徒中广泛运用。程式一般是谚语式和口诀式,其特点明显,朗朗上口,使后学者容易掌握。 程式也有缺点,容易造成千篇一律,对发展中国画也是一种障碍,比如说笔法、墨法、用色法,都容易雷同;也有好处,就是能继承优秀的东西。程式对善学者是拐杖,对不善学者是枷锁,先得顽强地打进去,再靠毅力打出来。程式是中国画得以传承的有力证据和保证。
六、书写性
自古书画同源,工具材料相同,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元代强调以书入画,而现今情况有所改变,无款和穷款居多,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已经不像古代绘画那样联系紧密,在审美上、品评上脱离了书法的规范。当代中国画的主流样式中,题款的方式已经退居到次要的地位。这一切跟现实的文化环境有关,比如电脑打字的兴盛,比如诗词古文学氛围低迷。
尽管如此,书法在中国画中的作用还是明显的,书法更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同为视觉艺术,借鉴处颇多,兼容并蓄空间尚在。书写性不仅仅在书法题款,还在中国画线的书写性上,书法的线是最能表达情绪的手段,运用在画上,提高中国画的欣赏价值,表现作者情绪波动的流畅性和造化的自然性。中国画的核心是笔墨,往往优秀的作品笔精墨妙,动人心魄的是其流畅自然的书写性。当然,现今中国画也无须过分强调书写性,而应该兼具包容性,笔墨当随时代。
七、意象性
有人认为,现代中国画应该要有现代感,其实,不必担心中国画会成“古董”,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变,何况中国画呢?但这种变,并不是抽象的才有现代感,具象的一定是传统。
中国画具有意象性,这种意象是对被表现物象的再加工、再创造,所谓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古代中国画就有抽象特征,不过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不会像西方现代形式构成那样变得太过抽象,也始终同摄影保持着距离。后来书法融入,其抽象成分更足。
中国画以意象性为主导,支配着抽象和具象成分,画家的主观审美意识起决定性作用。单论抽象,确实比较自由,易表达激烈情绪,但易千篇一律,欣赏起来不易接受和理解:具象的生活感受鲜活,源源不断,但易受外形限制,无法自由抒发情感,也易造成色彩乱、格调不高等问题。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意象情境来。
八、平面性
中国画比较注重平面表现,平面上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这种空间性有浮雕感。西画注重再现自然,注重立体感和真实感。中国画既强调时空,又模糊时空,在时空的错觉中,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西画强调时空、色彩,注重外在的质感和特性,物我两重天。其实立体的东西有局限,主观性会受到影响,特别是中国画的书写性会受限制。书法会美化物象,这是西画做不到的。平面的视觉感好,有冲击力,绘画本来是在二维的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感的,这种三维空间感是一种视觉感知,略带即可。重要的是二维平面的构成和气势,如块面的组合、线条的走势、色彩的旋律和空白的运用,其节奏和韵律给人以美感。平面的单纯给人视觉冲击,单纯而有内蕴,平中寓奇。
平面的容易有装饰性。好在中国画不同于装饰,有装饰成分却不工艺化,有平面却没有平面感,有立体又不会太立体。抽象与具象结合,平面和立体融会。另外,中国画也具有矛盾对立统一性道生阴阳,阴阳生万物,中国人对矛盾的理解和运用达到炉火纯青地步。善于调和矛盾,这是中国画的绝妙之处,两种对立矛盾统一起来,统一而有变化,诸如:阴阳、虚实、疏密、聚散、黑白、明暗、浓淡、干湿、动静、开合、刚柔、曲直、轻重、枯润、抑扬、方圆等。
中国画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画的与众不同,成为东方独特的画种。如果少了这种特质或者完全西化了,中国画就难有其存在的理由,也就看不到我们这一伟大艺术的发展空间了,所以我们要继承这些难得的特性,毫不迟疑地把传统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