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健康科学的学习心理,是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把握数学规律、主动探究、提高学习效率的内驱动力。因此有有效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务必重视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易发的心理偏差进行正确的疏导与矫正。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心理,偏差研究,目的,矫正方法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有效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一个过去曾被普遍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要在实践中努力解决——这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易发的心理偏差及矫正。本文仅对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研究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偏差及矫正的目的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偏差,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研究其心理偏差的目的是:①便于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反思,以总结经验,找准问题,发扬成绩,纠正错误;②把握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益;③试图探讨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及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有关问题,使数学学科价值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和有效发挥,更好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2.中学生心理偏差的主要表现
2.1 依赖教师的心理偏差。
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①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②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2 急躁近利心理的心理偏差。
①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②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③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④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2.3 偏重结论的心理偏差。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一些教师也存在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此外,还有自卑、自谅、迷惘、厌学封闭等心理偏差,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数学学习心理偏差矫正的基本策略
要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心理偏差,应坚持“四重”的基本原则和“四个正确引导”的方法。
3.1 “四重”即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3.1.1 重基础。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1.2 重实际:①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等;②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③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1.3 重过程:①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②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③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④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3.1.4 重方法。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①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②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3.2 四个引导。
3.2.1 学科价值的引导。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一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二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三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四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3.2.2 求知兴趣的引导。
一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3.2.3 目标引导。
数学要有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3.2.4 榜样引导。
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①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②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③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总之,矫正学生学习心理偏差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务必要在理论上加强研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心理,偏差研究,目的,矫正方法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有效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一个过去曾被普遍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要在实践中努力解决——这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易发的心理偏差及矫正。本文仅对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研究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偏差及矫正的目的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偏差,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研究其心理偏差的目的是:①便于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反思,以总结经验,找准问题,发扬成绩,纠正错误;②把握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益;③试图探讨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及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有关问题,使数学学科价值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和有效发挥,更好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2.中学生心理偏差的主要表现
2.1 依赖教师的心理偏差。
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①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②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2 急躁近利心理的心理偏差。
①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②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③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④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2.3 偏重结论的心理偏差。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一些教师也存在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此外,还有自卑、自谅、迷惘、厌学封闭等心理偏差,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数学学习心理偏差矫正的基本策略
要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心理偏差,应坚持“四重”的基本原则和“四个正确引导”的方法。
3.1 “四重”即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3.1.1 重基础。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1.2 重实际:①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等;②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③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1.3 重过程:①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②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③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④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3.1.4 重方法。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①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②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3.2 四个引导。
3.2.1 学科价值的引导。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一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二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三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四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3.2.2 求知兴趣的引导。
一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3.2.3 目标引导。
数学要有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3.2.4 榜样引导。
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①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②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③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总之,矫正学生学习心理偏差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务必要在理论上加强研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