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读余映潮老师的“我的教学语录”(《余映潮讲语文》),在50条教学语录中,余老师近10次提及“积累”一词,他还将积累确立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三要素之一,甚至将积累定为“语文课堂教学之魂”。研读余老师的诸多知名课例时,我们也不难发现,积累丰富,活动充分,已成为余老师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
余老师充分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理念的折射。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目前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语文积累的理解还过于片面,视野不宽,针对性不强。
如何真正有效地创设教学环境,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余映潮老师作了很好地示范。
一、 在解读文本中准备积累
要想指导学生进行积累,教师必须首先学会积累,善于积累并能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积累。余老师曾说过:“许多年来,我用最笨拙而又最科学的方法读书;许多年来,我用最辛苦而又最有用的方法读书;许多年来,我用最麻烦而又最精细的方法读书——那就是做读书卡片。”其实,这种读书的过程就是一种丰富积累的过程,其成果就是使教师手中拥有“数以万计的资料目录索引、资料卡片和覆盖面极大的、内容丰美的‘教研情报’。”余老师认为,教师在阅读教材时可以运用“理读”“类读”等方法对课文语言点进行寻找、整理、归纳,形成积累的丰厚资料。例如他从字形字音、四字词语、近义词组、特殊句式、段式学用等四个方面对《回忆我的母亲》进行语言理读。对于文言文教学,余老师更是将课文的语言积累进行地毯式探寻。如他从字音认读、用法特别的词、表示时间的词、古今词义区别不大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的词、一词多义、近义词、叠音词、可用成语印证的词、段式理解(正面、侧面描写)共10个方面对《口技》一文进行全方位的理读积累。
正如余老师所说,一篇课文,经过这样的探寻与罗列,便无形之中增加了知识的含量,增加了课文的厚度与深度,展示出一个个玲珑美妙、令人珍爱的小小世界。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积累不是一个单纯结果的展示,而是一种持续复杂的学习行为。教师通过理读、类读等形式对语言点进行积累,但关键问题还是如何把这种准备工作落实到教学中去。余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通过提炼组合,化静态积累为动态积累。这一点,在余老师很多课例中得到印证。例如他设计的第一册第三单元小结课,从“知道一点常识”、“识记一批雅词”、“品味一组奇字”、“摘录一些美句”、“学用一种句式”和“重温一个精段”共六个板块进行总结归纳,处处体现积累,艺术地再现了单元内容的精华。在引导学生积累“雅词”时,余老师巧妙地设问:“有没有同学愿意从这三十个词里选一个来说一个句子?”这一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在造句中教师及时发现优劣,同时让同学体会到“雅词”在语言表达上的表现力,再现了积累与运用相结合的良好效果。
二、 在诵读指导中灵活积累
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训练之中,词、句、段、篇等都能给学生以深刻难忘的印象。因此,余老师认为,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朗读有利于学生在积累感悟中提高理解、品析的能力。
余老师的朗读教学讲究灵动多姿,富有变化,尤其注重朗读课细节上的斟酌和设计。
例如“分层推进朗读法”,余老师将精短美文作为一个教学整体,以不同的朗读要求来形成覆盖全文的朗读训练。如《口技》的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体味。余老师共设计五次朗读教学
第一遍:要求读得流畅响亮。(要求学生朗读全文,人人出声,要读得沸沸扬扬。)
第二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重点朗读第一段,教师先进行示范,学生学读。)
第三遍:要求读得层次分明。(重点朗读第二、三两段,老师不进行提示,请同学们读出段中层次。)
第四遍:要求读得有情有景。(重点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演读。)
第五遍:要求读得有急有缓。(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
这里的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明朗,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调控手法的运用,让学生灵活地积累了文言文朗读的技艺和要求。
……
朱自清说:“诵读不但可以帮助写,还可以帮助说。”之所以有这样的功效,是因为它发挥了“耳治”、“口治”的综合功能。苏霍姆林斯基曾主张,小学期间,每年的朗读量应该在50小时以上。事实上,许多孩子,读了6年书,甚至于初中毕业居然不会朗读课文。说句实话,不要说一年朗读50小时,6年,乃至9年没达到50小时的也不在少数。学习余老师的朗读教学设计课例,每一位语文老师确实应该在朗读教学中下点功夫了!
三、 在感悟品味中深化积累
积累丰富是余老师阅读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那么,怎样才算积累丰富呢?余老师认为,学生的语文积累起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性积累、语言性积累、技能性积累、情感性积累和思维性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潜移默化之中,在雅、美、纯、真的语文环境中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操等多方面的熏陶、感染,从而深化积累,增进语感,培养情感,养成气质,提高修养。这是较高层次的积累活动。可以这样说,余老师的每一则课例,都凝聚着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品味,从而达到他积累丰富的教学目标。
例如《紫藤萝瀑布》语言教学方案——集美式品读。就是从四个教学板块进行感悟积累语言的。
第一个教学板块:语言感受活动
第二个教学板块:语言梳理活动
第三个教学板块:语言欣赏活动
1. 请同学们自选内容,从课文语言的角度品味课文美点。
2. 同学们准备。小组交流讨论。
3. 同学们开始课堂发言,老师的评点穿插其间。
如:
美在“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显现出明净的色调。
美在“紫色条幅上的点点银光”显露出生命的欢乐。
美在“瀑布”的四次运用,这带有夸张的比喻写出了高下,写出了曲线,写出了动感,还写出了光彩、欢快、生动与热烈。
美在柔美的“淡紫色”弥漫全文,富有诗意和深意。
美在花中闪现出的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欢乐、生命的灿烂、生命的辉煌震撼着“我”的心,让“我”感到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美在那充满生命力的一个“流”字,它贯串全文,虚实相随。
美在花之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写出了花的美感与动感。
美在“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写出了花的美好给“我”心灵的抚慰。
美在“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写出了盛开的藤萝花给人们带来的新、美、力、乐的感受。
美在“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表现着深刻而又含蓄的寓意。
美在“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写出了花朵的光彩与层次。
美在“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写出了花朵的茂密与生动。
美在“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这两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之可爱,生命之可爱,奋进之可爱。
……
4. 教师评价学生的活动。
第四个教学板块:语言积累活动,语言实践活动(略)
不难看出,第一、二两个教学板块,仅是让学生从静态的、感性的角度对课文的语言点进行积累,但是这样的积累还没有让学生正真走进文本,深刻感悟课文的内蕴。因此第三个教学板块——语言欣赏活动就显得极其重要。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感悟品味,进行情感性和思维性的积累,使学生真正积累到语言欣赏的妙处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第四个教学板块——语言积累活动,语言实践活动水到渠成,活动充分,积累丰富也就得到真正落实。正如余老师所说,课文集美活动,是课堂教学中高雅的教学活动。它对学生进行着审美教育、语言教育、学习技能教育以及思维训练。学习活动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真正感到趣、美、乐,而且收获多多。
四、 在拓展运用中巩固积累
余老师的阅读课例中,特别提到了“创造性写读活动”。他说:“写读,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有读有写,读写结合。但其中创造性的写读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见者寥寥。”
余老师又说,其实,要让学生读起来,要让学生写起来,好的方法美不胜收。
例如浅层次的作法,有课文集纳,定向检索,句式学用,段式学用,篇式仿写,课文缀语,想象扩写,片断点评等。
例如中等层次的作法,有多向假设,多序假设,多体假设,读一文写多文,读多文写一文,读甲文写乙文等等。
例如深层次的作法,有艺术性概括、艺术性改写、艺术性编演、艺术性创作、艺术性评论等。
现在看来,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在拓展运用中巩固积累。
下面是《山居秋暝》教学中创造性写读活动的设计——请同学们进行的三个层次的“写作”活动。
① 单联画面描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皓月当空;群芳已谢,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水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② 双联画面描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里是雨后的山。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月光皎洁,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树,一切都这样地明净、清幽。白练似的泉水流过石上,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夜曲,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
这里有安逸的村民。夜间,竹林,模糊的人影,还有欢声笑语,这是勤劳、朴素、开朗的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来;清流,渔舟,摇动的莲叶,清脆的桨声,这是淳厚、朴实的渔夫才在月光的朗照下去捕鱼归来。
③ 多联画面描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首联勾勒的是大环境,是山中,是刚下过雨,是黄昏,是秋天。在这白描一般的景物中,有一种气息弥漫,那是山中的空寂,是雨后的清新,是向晚的安详,是秋高的爽净。
颔联将镜头拉到细部,月色透过松林,清泉流过山石。月从松间透过,斑驳的月色都仿佛沾染了松针的清香;水从山石上流过,激起的水声越发衬出了这山中黄昏的清幽。
颈联推出了人的活动,使这本来显得有些清寂的画面活了起来。竹林里传来嬉笑,是因为村女在清泉石上洗涤衣物;莲叶晃动,是因为渔船从那里穿行。
这么美、这么清新的秋日黄昏,怎能让人不爱它呢?
……
积沙成塔,累土成台。积累不仅是知识的,也是生活的;不仅是能力的,也是情感的。处处留心皆语文。语文学习的天地有多大,积累的途径就有多宽,积累的领域就有多广。书本、生活、课堂、学校、社会等都是积累的载体。语文积累似乎是语文教学的新课题,同时又确实是一个老问题。乍一看似乎什么都清楚,仔细一想难度却很大。让笔者高兴的是,余映潮老师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阅读教学的积累研究,我们期待积累这一历久弥新的语文学习话题能有更好更新的突破。
余老师充分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理念的折射。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目前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语文积累的理解还过于片面,视野不宽,针对性不强。
如何真正有效地创设教学环境,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余映潮老师作了很好地示范。
一、 在解读文本中准备积累
要想指导学生进行积累,教师必须首先学会积累,善于积累并能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积累。余老师曾说过:“许多年来,我用最笨拙而又最科学的方法读书;许多年来,我用最辛苦而又最有用的方法读书;许多年来,我用最麻烦而又最精细的方法读书——那就是做读书卡片。”其实,这种读书的过程就是一种丰富积累的过程,其成果就是使教师手中拥有“数以万计的资料目录索引、资料卡片和覆盖面极大的、内容丰美的‘教研情报’。”余老师认为,教师在阅读教材时可以运用“理读”“类读”等方法对课文语言点进行寻找、整理、归纳,形成积累的丰厚资料。例如他从字形字音、四字词语、近义词组、特殊句式、段式学用等四个方面对《回忆我的母亲》进行语言理读。对于文言文教学,余老师更是将课文的语言积累进行地毯式探寻。如他从字音认读、用法特别的词、表示时间的词、古今词义区别不大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的词、一词多义、近义词、叠音词、可用成语印证的词、段式理解(正面、侧面描写)共10个方面对《口技》一文进行全方位的理读积累。
正如余老师所说,一篇课文,经过这样的探寻与罗列,便无形之中增加了知识的含量,增加了课文的厚度与深度,展示出一个个玲珑美妙、令人珍爱的小小世界。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积累不是一个单纯结果的展示,而是一种持续复杂的学习行为。教师通过理读、类读等形式对语言点进行积累,但关键问题还是如何把这种准备工作落实到教学中去。余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通过提炼组合,化静态积累为动态积累。这一点,在余老师很多课例中得到印证。例如他设计的第一册第三单元小结课,从“知道一点常识”、“识记一批雅词”、“品味一组奇字”、“摘录一些美句”、“学用一种句式”和“重温一个精段”共六个板块进行总结归纳,处处体现积累,艺术地再现了单元内容的精华。在引导学生积累“雅词”时,余老师巧妙地设问:“有没有同学愿意从这三十个词里选一个来说一个句子?”这一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在造句中教师及时发现优劣,同时让同学体会到“雅词”在语言表达上的表现力,再现了积累与运用相结合的良好效果。
二、 在诵读指导中灵活积累
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训练之中,词、句、段、篇等都能给学生以深刻难忘的印象。因此,余老师认为,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朗读有利于学生在积累感悟中提高理解、品析的能力。
余老师的朗读教学讲究灵动多姿,富有变化,尤其注重朗读课细节上的斟酌和设计。
例如“分层推进朗读法”,余老师将精短美文作为一个教学整体,以不同的朗读要求来形成覆盖全文的朗读训练。如《口技》的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体味。余老师共设计五次朗读教学
第一遍:要求读得流畅响亮。(要求学生朗读全文,人人出声,要读得沸沸扬扬。)
第二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重点朗读第一段,教师先进行示范,学生学读。)
第三遍:要求读得层次分明。(重点朗读第二、三两段,老师不进行提示,请同学们读出段中层次。)
第四遍:要求读得有情有景。(重点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演读。)
第五遍:要求读得有急有缓。(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
这里的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明朗,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调控手法的运用,让学生灵活地积累了文言文朗读的技艺和要求。
……
朱自清说:“诵读不但可以帮助写,还可以帮助说。”之所以有这样的功效,是因为它发挥了“耳治”、“口治”的综合功能。苏霍姆林斯基曾主张,小学期间,每年的朗读量应该在50小时以上。事实上,许多孩子,读了6年书,甚至于初中毕业居然不会朗读课文。说句实话,不要说一年朗读50小时,6年,乃至9年没达到50小时的也不在少数。学习余老师的朗读教学设计课例,每一位语文老师确实应该在朗读教学中下点功夫了!
三、 在感悟品味中深化积累
积累丰富是余老师阅读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那么,怎样才算积累丰富呢?余老师认为,学生的语文积累起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性积累、语言性积累、技能性积累、情感性积累和思维性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潜移默化之中,在雅、美、纯、真的语文环境中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操等多方面的熏陶、感染,从而深化积累,增进语感,培养情感,养成气质,提高修养。这是较高层次的积累活动。可以这样说,余老师的每一则课例,都凝聚着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品味,从而达到他积累丰富的教学目标。
例如《紫藤萝瀑布》语言教学方案——集美式品读。就是从四个教学板块进行感悟积累语言的。
第一个教学板块:语言感受活动
第二个教学板块:语言梳理活动
第三个教学板块:语言欣赏活动
1. 请同学们自选内容,从课文语言的角度品味课文美点。
2. 同学们准备。小组交流讨论。
3. 同学们开始课堂发言,老师的评点穿插其间。
如:
美在“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显现出明净的色调。
美在“紫色条幅上的点点银光”显露出生命的欢乐。
美在“瀑布”的四次运用,这带有夸张的比喻写出了高下,写出了曲线,写出了动感,还写出了光彩、欢快、生动与热烈。
美在柔美的“淡紫色”弥漫全文,富有诗意和深意。
美在花中闪现出的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欢乐、生命的灿烂、生命的辉煌震撼着“我”的心,让“我”感到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美在那充满生命力的一个“流”字,它贯串全文,虚实相随。
美在花之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写出了花的美感与动感。
美在“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写出了花的美好给“我”心灵的抚慰。
美在“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写出了盛开的藤萝花给人们带来的新、美、力、乐的感受。
美在“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表现着深刻而又含蓄的寓意。
美在“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写出了花朵的光彩与层次。
美在“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写出了花朵的茂密与生动。
美在“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这两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之可爱,生命之可爱,奋进之可爱。
……
4. 教师评价学生的活动。
第四个教学板块:语言积累活动,语言实践活动(略)
不难看出,第一、二两个教学板块,仅是让学生从静态的、感性的角度对课文的语言点进行积累,但是这样的积累还没有让学生正真走进文本,深刻感悟课文的内蕴。因此第三个教学板块——语言欣赏活动就显得极其重要。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感悟品味,进行情感性和思维性的积累,使学生真正积累到语言欣赏的妙处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第四个教学板块——语言积累活动,语言实践活动水到渠成,活动充分,积累丰富也就得到真正落实。正如余老师所说,课文集美活动,是课堂教学中高雅的教学活动。它对学生进行着审美教育、语言教育、学习技能教育以及思维训练。学习活动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真正感到趣、美、乐,而且收获多多。
四、 在拓展运用中巩固积累
余老师的阅读课例中,特别提到了“创造性写读活动”。他说:“写读,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有读有写,读写结合。但其中创造性的写读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见者寥寥。”
余老师又说,其实,要让学生读起来,要让学生写起来,好的方法美不胜收。
例如浅层次的作法,有课文集纳,定向检索,句式学用,段式学用,篇式仿写,课文缀语,想象扩写,片断点评等。
例如中等层次的作法,有多向假设,多序假设,多体假设,读一文写多文,读多文写一文,读甲文写乙文等等。
例如深层次的作法,有艺术性概括、艺术性改写、艺术性编演、艺术性创作、艺术性评论等。
现在看来,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在拓展运用中巩固积累。
下面是《山居秋暝》教学中创造性写读活动的设计——请同学们进行的三个层次的“写作”活动。
① 单联画面描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皓月当空;群芳已谢,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水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② 双联画面描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里是雨后的山。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月光皎洁,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树,一切都这样地明净、清幽。白练似的泉水流过石上,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夜曲,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
这里有安逸的村民。夜间,竹林,模糊的人影,还有欢声笑语,这是勤劳、朴素、开朗的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来;清流,渔舟,摇动的莲叶,清脆的桨声,这是淳厚、朴实的渔夫才在月光的朗照下去捕鱼归来。
③ 多联画面描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首联勾勒的是大环境,是山中,是刚下过雨,是黄昏,是秋天。在这白描一般的景物中,有一种气息弥漫,那是山中的空寂,是雨后的清新,是向晚的安详,是秋高的爽净。
颔联将镜头拉到细部,月色透过松林,清泉流过山石。月从松间透过,斑驳的月色都仿佛沾染了松针的清香;水从山石上流过,激起的水声越发衬出了这山中黄昏的清幽。
颈联推出了人的活动,使这本来显得有些清寂的画面活了起来。竹林里传来嬉笑,是因为村女在清泉石上洗涤衣物;莲叶晃动,是因为渔船从那里穿行。
这么美、这么清新的秋日黄昏,怎能让人不爱它呢?
……
积沙成塔,累土成台。积累不仅是知识的,也是生活的;不仅是能力的,也是情感的。处处留心皆语文。语文学习的天地有多大,积累的途径就有多宽,积累的领域就有多广。书本、生活、课堂、学校、社会等都是积累的载体。语文积累似乎是语文教学的新课题,同时又确实是一个老问题。乍一看似乎什么都清楚,仔细一想难度却很大。让笔者高兴的是,余映潮老师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阅读教学的积累研究,我们期待积累这一历久弥新的语文学习话题能有更好更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