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达的现代通讯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好处,然而随着交流越来越便捷的时候,麻烦也不期而至:一些陌生的电话不时闯入我们的生活,而且电话那端的陌生人竟然对我们的情况了如指掌。接到这样的电话,许多人会纳闷:自己的信息是怎么泄露出去的?
“您不认识我,我却知道您!”
虽然我们不喜欢被打扰,一些陌生的电话仍然不时闯入我们的生活,而且电话那端的陌生人还对我们的情况了如指掌,手机号码、住宅电话、家庭地址、工作单位等一应俱全。
“你怎么会找到我的?”刘女士最近在南昌市贤士一路家中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时非常惊讶。电话那头却说:“您不认识我,我却知道您呀。”当对方在电话中报出刘女士的家庭住址、年龄、学历、月收入甚至身份证号码时,她在电话中竟惊讶得一时说不出话来——“你从哪里拿到这些信息的?” 面对刘女士的提问,陌生人闪烁其辞,只是不断向刘女士推销保险产品。
在南昌市一家媒体工作的魏先生于2004年年底在南昌市船山路买了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办完手续后就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陌生人称自己是装修公司的业务员,问魏先生的房子打算什么时候装修,并称自己可以给他优惠。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魏先生便不断接到类似的电话,电话内容也大同小异。
魏先生说,在接到第一个电话时,他就感觉非常奇怪:家里的电话号码、地址等,这些人是怎么知道的?他曾问过这些陌生人,但没有人肯正面回答。不久前,有个陌生人终于“透露”:他们公司的客户资料库中有关于他个人信息的详细记载。但魏先生压根就没听说过陌生人所说的装修公司,也就不可能在那家公司留下自己的任何信息。
和魏先生相比,在广西南宁工作的赵小姐的遭遇更加让人费解。赵小姐刚在医院产下小宝宝,就接到了一个祝贺电话。打电话的首先恭喜她生了一个儿子,而且还能准确地知道宝宝的体重!接着就自报是一家影楼的工作人员,兼做胎毛笔、宝宝手脚掌印等业务,希望赵小姐接受他们的服务。
北京的张女士也有过这种“奇遇”:在一次家长会上,她给升高中的儿子填写了一份学生家庭情况表。此后,她家就不断收到各类信件、电话,甚至还有化妆品、保险产品、商品住宅的推销。“除了那次家长会,我从来没在其他地方留下过详细家庭住址和电话,而学生家庭情况表作为学生的档案资料,应该得到有关部门的妥善保管,怎么这么容易就被泄露出去?”张女士大惑不解。
个人信息是怎么“出去”的?
这些打电话拉业务的人何以如此神通广大?他们是从哪里得到“别人”的信息?记者调查了部分使用个人信息较为频繁的机构。
1月28日,记者来到位于南昌市孺子路口的金银禾装饰行,见到了公司总经理戚安远。作为南昌装饰业的老大哥,金银禾装饰行涉足南昌装修业时间已长达六年之久。戚安远告诉记者,“一个新开的楼盘,业主通常都有几百上千人,如果挨家挨户去联系,那几乎不太现实。能比较全面掌握业主信息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在楼盘开盘的时候与开发商合作,在售楼的同时进行装修推介,不断跟进服务。二是在小区内设固定营业点,进行宣传和与客户洽谈并收集有用信息。最后一种就是直接通过房产公司或其他地下信息买卖市场获得第一手业主资料。”“现在南昌专门有一批人在进行个人信息的买卖。”戚安远说,他也曾多次接到陌生人的电话,想把一些个人信息资料卖给他,多的要收2000元到3000元的费用,少的也要好几百,都被他拒绝了。
记者随后来到位于南昌市青山南路与八一大道交汇处的广东星艺装饰南昌分公司,采访了公司负责接待的刘兰芳小姐。她告诉记者,公司业务员获取到潜在客户的资料信息,然后再通过电话联系或登门拜访,在广东等沿海发达城市是一种颇为有效的业务开展模式。因此,南昌公司的业务员也做过这方面的努力。但由于两地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差距较大,这种方式在南昌的成功率远低于广东。至于公司是从哪里获得客户资料的,刘小姐闭口不谈。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根据现在的行情,客户资料可以有三种买法:与开发商关系密切的可直接拿到名单,象征性地支付一点费用或者免费;中介机构或装修公司主动和房产公司的销售部取得联系,这种方法较为常用;一个楼盘销售完毕后,有些房地产公司会和临时聘用的售楼小姐解除雇佣关系。这样,一些企业就可从这些售楼小姐手中得到信息。另外,一些拥有信息汇总职能的部门或机构,也是个人信息市场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比如学校、医院、行业协会甚至某机关办公室等。
记者从一位从事保险业的朋友处得知,就有人从一些专门收购和买卖个人信息的“生意人”那里掌握了一些潜在客户的个人资料。
除了一些人处心积虑地买卖个人信息外,市民们自己其实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泄露了自己的信息。
1月29日,记者在南昌大众购物中心购买了某品牌化妆品,导购小姐一定要记者填写完整的个人地址和电话,说方便以后公司有优惠活动时进行通知。不少人还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马路上遇到一个手持表格的年轻人,满脸诚恳地让你参与某项市场调查。你在画完勾勾叉叉后,他又会恳切地要求你填上自己的职业、工作单位、电话甚至个人收入等内容。你的个人信息很可能就这样被悄悄泄露出去了。不只是参加市场调查、购物时,在我们求职或成为某俱乐部会员时,甚至就是填写考试报名表,都有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谁来保护个人信息?
江西阳中阳律师事物所资深律师吴建东介绍,个人信息是指消费者的姓名、性别、职业、学历、联系方式(家庭地址、电话、E-MAIL)、婚姻状况、收入和财产状况、指纹、血型、病史等。就内容而言,个人信息属于私人秘密;就性质而言为隐私,外人不得侵犯。
吴律师买卖他人信息资料的行为,如果是公司在不经客户同意的情况下卖给他人,就构成侵权;如果是公司员工私自把客户信息资料卖给他人,一是对客户构成侵权,二是侵犯了公司的商业秘密,严重的将承担刑事责任。对于买卖客户信息的中介人而言,则构成共犯,也构成了对客户的侵权。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卢建平最近在“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理论研讨会上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个人信息的保护也属于人权保护的一部分,公民在平时办理各种手续时难免要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一些单位把客户的个人信息出售或透露出去是一种侵权行为。”
法律界人士呼吁,个人隐私权屡屡被侵犯的现象亟待引起多方重视。除了相关部门应及时填补监管空缺之外,消费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要随意披露个人信息,留下隐私权被侵犯的隐患。一旦此类现象发生,应及时记录相关信息,为有关部门的调查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您不认识我,我却知道您!”
虽然我们不喜欢被打扰,一些陌生的电话仍然不时闯入我们的生活,而且电话那端的陌生人还对我们的情况了如指掌,手机号码、住宅电话、家庭地址、工作单位等一应俱全。
“你怎么会找到我的?”刘女士最近在南昌市贤士一路家中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时非常惊讶。电话那头却说:“您不认识我,我却知道您呀。”当对方在电话中报出刘女士的家庭住址、年龄、学历、月收入甚至身份证号码时,她在电话中竟惊讶得一时说不出话来——“你从哪里拿到这些信息的?” 面对刘女士的提问,陌生人闪烁其辞,只是不断向刘女士推销保险产品。
在南昌市一家媒体工作的魏先生于2004年年底在南昌市船山路买了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办完手续后就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陌生人称自己是装修公司的业务员,问魏先生的房子打算什么时候装修,并称自己可以给他优惠。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魏先生便不断接到类似的电话,电话内容也大同小异。
魏先生说,在接到第一个电话时,他就感觉非常奇怪:家里的电话号码、地址等,这些人是怎么知道的?他曾问过这些陌生人,但没有人肯正面回答。不久前,有个陌生人终于“透露”:他们公司的客户资料库中有关于他个人信息的详细记载。但魏先生压根就没听说过陌生人所说的装修公司,也就不可能在那家公司留下自己的任何信息。
和魏先生相比,在广西南宁工作的赵小姐的遭遇更加让人费解。赵小姐刚在医院产下小宝宝,就接到了一个祝贺电话。打电话的首先恭喜她生了一个儿子,而且还能准确地知道宝宝的体重!接着就自报是一家影楼的工作人员,兼做胎毛笔、宝宝手脚掌印等业务,希望赵小姐接受他们的服务。
北京的张女士也有过这种“奇遇”:在一次家长会上,她给升高中的儿子填写了一份学生家庭情况表。此后,她家就不断收到各类信件、电话,甚至还有化妆品、保险产品、商品住宅的推销。“除了那次家长会,我从来没在其他地方留下过详细家庭住址和电话,而学生家庭情况表作为学生的档案资料,应该得到有关部门的妥善保管,怎么这么容易就被泄露出去?”张女士大惑不解。
个人信息是怎么“出去”的?
这些打电话拉业务的人何以如此神通广大?他们是从哪里得到“别人”的信息?记者调查了部分使用个人信息较为频繁的机构。
1月28日,记者来到位于南昌市孺子路口的金银禾装饰行,见到了公司总经理戚安远。作为南昌装饰业的老大哥,金银禾装饰行涉足南昌装修业时间已长达六年之久。戚安远告诉记者,“一个新开的楼盘,业主通常都有几百上千人,如果挨家挨户去联系,那几乎不太现实。能比较全面掌握业主信息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在楼盘开盘的时候与开发商合作,在售楼的同时进行装修推介,不断跟进服务。二是在小区内设固定营业点,进行宣传和与客户洽谈并收集有用信息。最后一种就是直接通过房产公司或其他地下信息买卖市场获得第一手业主资料。”“现在南昌专门有一批人在进行个人信息的买卖。”戚安远说,他也曾多次接到陌生人的电话,想把一些个人信息资料卖给他,多的要收2000元到3000元的费用,少的也要好几百,都被他拒绝了。
记者随后来到位于南昌市青山南路与八一大道交汇处的广东星艺装饰南昌分公司,采访了公司负责接待的刘兰芳小姐。她告诉记者,公司业务员获取到潜在客户的资料信息,然后再通过电话联系或登门拜访,在广东等沿海发达城市是一种颇为有效的业务开展模式。因此,南昌公司的业务员也做过这方面的努力。但由于两地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差距较大,这种方式在南昌的成功率远低于广东。至于公司是从哪里获得客户资料的,刘小姐闭口不谈。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根据现在的行情,客户资料可以有三种买法:与开发商关系密切的可直接拿到名单,象征性地支付一点费用或者免费;中介机构或装修公司主动和房产公司的销售部取得联系,这种方法较为常用;一个楼盘销售完毕后,有些房地产公司会和临时聘用的售楼小姐解除雇佣关系。这样,一些企业就可从这些售楼小姐手中得到信息。另外,一些拥有信息汇总职能的部门或机构,也是个人信息市场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比如学校、医院、行业协会甚至某机关办公室等。
记者从一位从事保险业的朋友处得知,就有人从一些专门收购和买卖个人信息的“生意人”那里掌握了一些潜在客户的个人资料。
除了一些人处心积虑地买卖个人信息外,市民们自己其实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泄露了自己的信息。
1月29日,记者在南昌大众购物中心购买了某品牌化妆品,导购小姐一定要记者填写完整的个人地址和电话,说方便以后公司有优惠活动时进行通知。不少人还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马路上遇到一个手持表格的年轻人,满脸诚恳地让你参与某项市场调查。你在画完勾勾叉叉后,他又会恳切地要求你填上自己的职业、工作单位、电话甚至个人收入等内容。你的个人信息很可能就这样被悄悄泄露出去了。不只是参加市场调查、购物时,在我们求职或成为某俱乐部会员时,甚至就是填写考试报名表,都有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谁来保护个人信息?
江西阳中阳律师事物所资深律师吴建东介绍,个人信息是指消费者的姓名、性别、职业、学历、联系方式(家庭地址、电话、E-MAIL)、婚姻状况、收入和财产状况、指纹、血型、病史等。就内容而言,个人信息属于私人秘密;就性质而言为隐私,外人不得侵犯。
吴律师买卖他人信息资料的行为,如果是公司在不经客户同意的情况下卖给他人,就构成侵权;如果是公司员工私自把客户信息资料卖给他人,一是对客户构成侵权,二是侵犯了公司的商业秘密,严重的将承担刑事责任。对于买卖客户信息的中介人而言,则构成共犯,也构成了对客户的侵权。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卢建平最近在“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理论研讨会上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个人信息的保护也属于人权保护的一部分,公民在平时办理各种手续时难免要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一些单位把客户的个人信息出售或透露出去是一种侵权行为。”
法律界人士呼吁,个人隐私权屡屡被侵犯的现象亟待引起多方重视。除了相关部门应及时填补监管空缺之外,消费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要随意披露个人信息,留下隐私权被侵犯的隐患。一旦此类现象发生,应及时记录相关信息,为有关部门的调查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