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理论是学习的进一步深入,是推动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的重要工作方法。讲理论,必须围绕“把怎么看、怎么学、怎么做讲清楚”这个要求,突出宣讲主题,把握精髓要义,讲究宣讲艺术,回应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关切。一句话,讲理论必须“接地气”。
“接地气”是“讲理论”说服人、掌握群众的根本要求与具体方法。一场接地气的理论课,就是要达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的,“不仅能够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而且能够铭记一辈子、影响一辈子”。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从空中回到地上、从天边走近身边、从文本融入文化、从自在转化为自为。
讲理论要接地气,是一门实践中常说常新的技术、艺术与学术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勇于实践,久久为功。
要正确把握深与浅的关系,推进学术论述通俗化。学术是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系统与专门构成了概念化的理论。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言,“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学术作为对理论的本质、全体与内部联系的深层次把握,深奥是其应有的属性。清代俞樾在《湖楼笔谈》中曾言:“盖诗人用意之妙,在乎深入显出。入之不深,则有浅易之病;出之不显,则有艰涩之患。”在宣讲理论时,如坚持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均达不到理想的宣讲效果。深入浅出,才能达到真正将概念化的理论转变为老百姓听得懂、信得过的道理。
要正确把握雅与俗的关系,推进严肃话题生活化。理论是深奥的,也是严肃的,但也最应该富有生活气息与人间烟火味。列宁在《论策略书》一文中写道:“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毛泽东在延安时曾讲过,“有人通读了《资本论》,却讲不清楚边币与法币的关系”。哲学家胡塞尔曾言,“哲学必须有能力将它的普遍命题的大钞票换成接近实事分析的小零钱”。“大钞票”就是严肃主题,而“小零钱”就是生活话题。讲理论,就是要做到让马克思主义讲中国话,让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既“大水漫灌”又“精准滴灌”,既我讲你听,又你问我证,让“大主题”变成“小话题”。
要正确把握繁与简的关系,推进复杂问题简单化。讲理论,最关键的就是通过“接地气”的方式,让听众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真正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此,要有“一桶水”甚至“自來水”的储备。宣讲者必须善于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内涵到外延立体观照,立足古今中外,纵横经史子集,实现知识储备由薄变厚,融会贯通。要有“一碗水”的表达。善于把书由厚变薄,由大变小,既避免主观性,又避免片面性、表面性,既读有字之书,更读无字之书。要抓住本质,突出重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听众,将储备的“一桶水”变成宣讲的“一碗水”,善于在浩瀚的理论中抓住精髓,在纷繁的表象中突出主线,在多样的需求中讲出重点,在多元的取向中寻求共识。要有激活“一池水”的效果。宣讲者要善于分析具体情况,及时回应社会热点与民众关切,避免照本宣科,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要善于讲世界观,也要讲好方法论,既解决“过河”的问题,更解决“桥”与“船”的问题。毛泽东讲,“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要善于向群众学习,从听众的“一池水”里“舀水”,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升。
要正确把握开与合的关系,推进西方概念本土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善于融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讲理论,必须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与价值取向,突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主题,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必须视野宽广,放眼天下,立足脚下,把握当下,兼收并蓄,以我为主,将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转化为适合中国特色的有益滋养,绝不当西方理论的传声筒,绝不当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在批判地扬弃中,不断巩固红色地带,遏制灰色地带,打击黑色地带,坚定“四个自信”,凝聚社会共识。
马克思讲,“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讲理论接地气,就是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用彻底的理论达到说服人与掌握群众的目的。
(作者系重庆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
(责任编辑:武淳)
“接地气”是“讲理论”说服人、掌握群众的根本要求与具体方法。一场接地气的理论课,就是要达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的,“不仅能够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而且能够铭记一辈子、影响一辈子”。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从空中回到地上、从天边走近身边、从文本融入文化、从自在转化为自为。
讲理论要接地气,是一门实践中常说常新的技术、艺术与学术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勇于实践,久久为功。
要正确把握深与浅的关系,推进学术论述通俗化。学术是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系统与专门构成了概念化的理论。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言,“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学术作为对理论的本质、全体与内部联系的深层次把握,深奥是其应有的属性。清代俞樾在《湖楼笔谈》中曾言:“盖诗人用意之妙,在乎深入显出。入之不深,则有浅易之病;出之不显,则有艰涩之患。”在宣讲理论时,如坚持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均达不到理想的宣讲效果。深入浅出,才能达到真正将概念化的理论转变为老百姓听得懂、信得过的道理。
要正确把握雅与俗的关系,推进严肃话题生活化。理论是深奥的,也是严肃的,但也最应该富有生活气息与人间烟火味。列宁在《论策略书》一文中写道:“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毛泽东在延安时曾讲过,“有人通读了《资本论》,却讲不清楚边币与法币的关系”。哲学家胡塞尔曾言,“哲学必须有能力将它的普遍命题的大钞票换成接近实事分析的小零钱”。“大钞票”就是严肃主题,而“小零钱”就是生活话题。讲理论,就是要做到让马克思主义讲中国话,让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既“大水漫灌”又“精准滴灌”,既我讲你听,又你问我证,让“大主题”变成“小话题”。
要正确把握繁与简的关系,推进复杂问题简单化。讲理论,最关键的就是通过“接地气”的方式,让听众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真正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此,要有“一桶水”甚至“自來水”的储备。宣讲者必须善于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内涵到外延立体观照,立足古今中外,纵横经史子集,实现知识储备由薄变厚,融会贯通。要有“一碗水”的表达。善于把书由厚变薄,由大变小,既避免主观性,又避免片面性、表面性,既读有字之书,更读无字之书。要抓住本质,突出重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听众,将储备的“一桶水”变成宣讲的“一碗水”,善于在浩瀚的理论中抓住精髓,在纷繁的表象中突出主线,在多样的需求中讲出重点,在多元的取向中寻求共识。要有激活“一池水”的效果。宣讲者要善于分析具体情况,及时回应社会热点与民众关切,避免照本宣科,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要善于讲世界观,也要讲好方法论,既解决“过河”的问题,更解决“桥”与“船”的问题。毛泽东讲,“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要善于向群众学习,从听众的“一池水”里“舀水”,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升。
要正确把握开与合的关系,推进西方概念本土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善于融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讲理论,必须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与价值取向,突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主题,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必须视野宽广,放眼天下,立足脚下,把握当下,兼收并蓄,以我为主,将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转化为适合中国特色的有益滋养,绝不当西方理论的传声筒,绝不当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在批判地扬弃中,不断巩固红色地带,遏制灰色地带,打击黑色地带,坚定“四个自信”,凝聚社会共识。
马克思讲,“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讲理论接地气,就是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用彻底的理论达到说服人与掌握群众的目的。
(作者系重庆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
(责任编辑:武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