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20年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数据表明,四年级学生语文学科总体表现稳中有升,高分段人数比例略有上升。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和调查问卷的结果,发现教师的课程观念、独立思考能力、课堂的组织形式、教学秩序、学生的课程态度、作业量等因素与学业质量紧密相关。在国家“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注重兴趣、任务、情境等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教师需要有批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数据表明,四年级学生语文学科总体表现稳中有升,高分段人数比例略有上升。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和调查问卷的结果,发现教师的课程观念、独立思考能力、课堂的组织形式、教学秩序、学生的课程态度、作业量等因素与学业质量紧密相关。在国家“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注重兴趣、任务、情境等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教师需要有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要回归教学常识。
其他文献
孩子们是祖国的明天,民族的未来,幼儿教育的质量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然而,就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情况而言,其中还存在着许多我们无法忽视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方法提升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在本文中简要介绍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内涵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方向,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重要部分,“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作为一个例子,以此观照课程思政的体系建构、目标设计、内容挖掘。要立足师范生的发展特点与规律,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论述,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思政进行系统的思考与实施,细化到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之中,助力学生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育人方式转型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焦点问题,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乐学教室文化:儿童学习生态的重构”项目回应时代之需,从四类教室空间场域的打造、教室匹配课程的设计、课堂教学的改进、教师能力的提升四个方面入手,建设乐学教室文化,重构儿童学习生态,撬动育人方式转型,落实了立德树人、培养完整儿童的办学目标。
“成长语文”聚焦学生生命的成长,从生命成长视角出发设计教学活动。“成长语文”关注语文学习与学生个体成长之间的关系,其根本目标是推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个体生命成长,帮助学生在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能力和文化自觉等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引领学生形成灵动的语文心智、丰富的语文情感和健全的语文人格。“成长语文”的基本教学路径为语文知识奠基、语文活动支撑和生活阅读滋养。
面对培养素养的形势,教师必须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有效性,还应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将生长性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思维生长为核心,注重多元互动和合作,关注知识的生长点、断层点和发散点,促使学生进行有深度的学习,掌握高效的终身学习的方法,以达到提升素养的目的。
作为学习元的“种子汉字”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化资源,支持贮存于汉字系统中的文化、思维、认知等都向儿童全面打开,使多重元素组成的学习支持系统如一个个支架出现在儿童汉字学习活动中,支持儿童循着汉字研究的生发点、深入点、延展点、能力点经历思考与实践,交互和融合,构建和创生,助推学习情感、动机、能力等如“神经元”似的不断发展、进化,从而由“学会”走向“会学”。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之一,将“问学单”应用于复习课,可充分发挥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在“自问理学”“好问互学”“追问深学”“叩问固学”“创问延学”的过程中系统梳理、查漏补缺、综合提升。
中美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在职业与专业标准、课程结构与实施状况以及课程评价三个维度上存在建设依据、职业理念、教育重心、教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是否基于统一的职前教育专业标准、是否设置专门的实践课程、是否支持课程自主选修方式、是否容纳操作性课程评价等对中美学前教育课程效能具有重大影响。基于此,我国五年制高职在学前教育课程建设上应该逐步建构职前教育的操作性专业标准,加强实践课程开发,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丰富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知识与品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为时代所需,更是未来之势。地理作为一门纵跨“自然”与“人文”两大领域的跨界学科,其“敦厚敏锐”的特质具有独具一格的育德条件,可在经验回归、文化点染与合作共建中得以彰显。
感受性学习通过外显的感知活动影响学生头脑内部的认知建构过程,具有重视经验积累、发展直觉思维、培养学科想象等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感受性学习,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学习体验,营造课堂氛围、鼓励感觉表达,优化教学方式、结合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