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中国成立前,城市扩张如年轮一般生长缓慢。1949年末,湖南全省的城镇常住人口仅为235.95万人,而到2018年末,长沙市的常住总人口为815.4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54.23万人。这意味着,今天长沙一个城市的城镇常住人口,是70年前湖南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数量的近三倍。1949年长沙的城区面积仅为6.7平方公里,截止2017年,长沙的城区面积已经增加到了434.82平方公里,扩大了64.9倍。1952年,长沙市五一路修建完工;1972年橘子洲大桥建成;1977年长沙火车站竣工……在新中国成立后70年间,长沙的城建以惊人的速度在变化,而长沙城的巨变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城市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橘子洲大桥:百年梦圆 历览巨变
“走桥还是走隧道?”这是现在长沙“的哥”对乘客的日常询问。8座过江大桥,2条隧道,2号线、4号线地铁……在拥有众多过河方式的现在,人们或许很难想象,四五十年之前人们过河的艰辛。
“当时人们过河要排队坐轮渡,花1个多小时才能过河。遇到大风、浓雾、洪水时,轮渡还会停开。”我省著名桥梁专家、今年80岁的上官兴跟记者回忆道。
两岸相隔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1965年,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来长沙视察,看到车辆和行人在五一路上排队等轮渡过河,队伍足足有两三公里。他当即承诺:“应该修一座桥,中南局可以出一半钱。”
1970年5月,长沙湘江大桥指挥部成立;1971年9月6日,在中共湖南省委及长沙市委直接领导下,橘子洲大桥正式开工修建;1972年国庆前夕建成通车。
至此,一江两岸,东西相连,长沙在湘江上修桥的百年梦想终于实现!
从2009年开始,橘子洲大桥的日交通流量已达10万辆次。“当年认为5000辆已经够多了,谁能想到经济发展这么快呀!”橘子洲大桥设计组骨干朱若常感慨,“橘子洲大桥工程是我验收的,质量十分可靠。47年了,大桥从‘五脏六腑’到‘血液’都没有问题。”到目前为止,橘子洲大桥,仍然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双曲拱桥。
长沙火车站:经典地标 岁月留痕
在“老长沙”的记忆中,长沙最早的火车站位置是在小吴门(现芙蓉广场位置)。69岁的易云香是长沙火车站的老员工,1967年,年仅17岁的她来到位于小吴门的长沙火车站工作。“那时的长沙火车站实在是太简陋了。站内仅有4股车道、两个站台,一个候车室,每天上下行客车20多列,上下车旅客不过三四千人,高峰期也不足万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吴门车站越来越无法满足旅客的出行要求,1975年7月,长沙新火车站在五一路尽头破土动工,并于1977年7月1日正式建成通车。
当年19岁的程莉,从1995年开始就在长沙火车站从事售票工作,“当时刚来长沙站工作的时候,东广场那边还是农田和鱼塘,地面都是泥泞的小路。五一路比较窄,只有4车道,目前已经拓宽到了8车道,火车站的广场现在也非常宽大。”
易云香已经从长沙火车站退休近20年了,当她再次来到长沙火车站,看到现代化的设备时,不禁感慨万千。多了电视、多了空调、多了摄像头,多了刷脸进站,这是现代化的东西,原来都是靠手检票。最早的时候火车还是蒸汽机车,后来发展为电力机车、动车、高铁。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出行体验也越来越好。
2009年12月26日,总建筑面积27.8万平方米,拥有13座站台和28条股道的长沙南站正式投入使用。2014年12月,沪昆高铁杭长段通车,长沙进入高铁枢纽时代。长沙南站的站台也增加到了24个,日均开行列车460余趟,到发旅客20万人次左右。如今,将连接渝长厦等高铁和长株潭等城际铁路的长沙西站,也在望城区的金山桥街道旁建立起来,长沙的三座客运火车站,见证了改革开放伟大的历史变迁。
从陋室搬进了别墅房
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雷超雄,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他出生于1962年。雷家以前住在黄兴北路中山亭附近,“文夕大火烧过后,城里基本上没有很好的房子,要么就是公家修的筒子楼,私房很多是木板竹板搭架子,石灰黄泥和着草砌的墙,水泥都没有,我家以前就住这样的房子。”家附近有条巷子,巷子里有个周边居民公用的厕所,是干厕,不像现在的公厕有水冲,淘粪工用手推板车来运输,异味刺鼻。居民家庭产生的生活垃圾,也不像现在有小区物业定点收纳,听到黄兴路上摇铃子响,就是垃圾车过来收垃圾了。
50多年过去了,雷家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长沙修建五一广场,老房子被拆迁,正好此时雷超雄大学毕业分到了單位房,是一套49平方米的两居室;后来,单位房又换成了83平方米,但都不是自有产权;再后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长沙市搞房改,单位补助自行购买的商品房面积达到了120平方米。而现在,雷超雄一家已经住进了长沙城郊的别墅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越来越繁荣,市民的居住条件也越来越好了!”
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长沙人均居住面积为3.97平方米,当时长沙的人口结构为平均每户4.13人,也就是说,很多家庭是几代人挤在狭窄的空间里。而到了2018年底,长沙市城镇居民人均自有现住房建筑面积已达42.7平方米。
五一广场,长沙人心中永远的地标
五一广场,处于五一路与黄兴路相交处,是长沙最著名的城市中心广场。60多年来,五一广场自身也屡经改容易貌,见证了长沙城市的巨大变化。
“从1966年至1994年,我先后在五一广场东南角和西北角的两家单位供职,亲眼目睹了五一广场的变迁。”省文史专家陈先枢回忆道。
陈先枢说,五一广场最初仅为宽敞的地坪,稍后在广场中央建了一个花坛,直径30米内植花卉,设石凳。1967年,在五一广场中心建立一座矩形纪念碑,绘有毛泽东画像,后又改为毛泽东诗词或语录碑。“文革”结束后,纪念碑拆除,又设交警岗,又改建花坛,几度反复。 改革开放以后,五一广场又随着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不断发生变化。广场中心又变成圆形花坛,西北角百年老店九如斋已恢复旧名,商标、广告贴满楼面。1986年,在香港企业家余彭年的赞助下,五一广场中心花坛被拆除,兴建地下商场。到上世纪90年代,为缓解城市中心交通紧张的状况,长沙市政府决定废除五一广场地下商场,并在此建设立交桥和市民广场,五一广场又来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年,作为地铁1号线与2号线十字交叉点的五一广场地铁站,因为施工需要,启动了立交桥的拆除。
值得一提的是,长沙交通的日渐便利,给曾经的“边缘”地区加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使得长沙出现了梅溪湖、滨江新城、洋湖等多个城市中心广场。五一广场虽仍是很多长沙人心中的地标,却不再是唯一。
四张地图浓缩长沙城变迁
湖南地图出版社注册测绘师蒋连军爱好地图收藏,累积了40多张多个版本的长沙城区地图。这些地图直观呈现了几十年来长沙城的变迁发展。
蒋连军小心翼翼地取出摊开一张颜色泛黄的“长沙交通图”。这张他收藏的最早长沙城区版地图。出版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末。地图上地名稀疏,连通长沙火车站和湘江的五一路两旁,标注着“长沙饭店”“人民电影院”这些时代印记鲜明的地址。“那时长沙城还局限在湘江东边的老城区,城市格局呈南北向。”
1991年版长沙城区地图上,继上世纪70年代初修建结束轮渡的湘江大桥后,新增了跨江的银盆岭大桥。他还记得1991年心情激动过新桥的情形。“从地图看,长沙城市面貌的风格与10年前有变化,但不大。”
正在建设的二环线,出现在2001年版长沙城区地图。上一张图中的建湘路,已更名芙蓉路,大幅拉长为南北主干道。长沙国家高新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现身。“长沙经济快速发展,城区往东西两翼拓展。”
2018年的长沙地图地名密密麻麻。他感叹,“城市发展这么快,很多地名容不下。”与2001年地圖比,多了呈十字交叉的京广高铁、沪昆高铁,国内首条商业化投入运营的中低速磁悬浮线,以及多条地铁线,多座跨江桥梁、隧道。
地图上的绿色也多了,湘江两岸风光带、洋湖湿地公园赫然入目。据报道,到2020年,长沙将成为全国首座拥有千个公园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将达12平米以上。在城区北部的新河三角洲,浏阳河在此汇入湘江,第一张地图上显示设有长沙化工厂,如今这块地盘已化身长沙博物馆、图书馆、长沙规划展示馆和长沙音乐厅。(综合《老照片中的长沙》《长沙晚报》《潇湘晨报》、经视新闻等)
橘子洲大桥:百年梦圆 历览巨变
“走桥还是走隧道?”这是现在长沙“的哥”对乘客的日常询问。8座过江大桥,2条隧道,2号线、4号线地铁……在拥有众多过河方式的现在,人们或许很难想象,四五十年之前人们过河的艰辛。
“当时人们过河要排队坐轮渡,花1个多小时才能过河。遇到大风、浓雾、洪水时,轮渡还会停开。”我省著名桥梁专家、今年80岁的上官兴跟记者回忆道。
两岸相隔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1965年,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来长沙视察,看到车辆和行人在五一路上排队等轮渡过河,队伍足足有两三公里。他当即承诺:“应该修一座桥,中南局可以出一半钱。”
1970年5月,长沙湘江大桥指挥部成立;1971年9月6日,在中共湖南省委及长沙市委直接领导下,橘子洲大桥正式开工修建;1972年国庆前夕建成通车。
至此,一江两岸,东西相连,长沙在湘江上修桥的百年梦想终于实现!
从2009年开始,橘子洲大桥的日交通流量已达10万辆次。“当年认为5000辆已经够多了,谁能想到经济发展这么快呀!”橘子洲大桥设计组骨干朱若常感慨,“橘子洲大桥工程是我验收的,质量十分可靠。47年了,大桥从‘五脏六腑’到‘血液’都没有问题。”到目前为止,橘子洲大桥,仍然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双曲拱桥。
长沙火车站:经典地标 岁月留痕
在“老长沙”的记忆中,长沙最早的火车站位置是在小吴门(现芙蓉广场位置)。69岁的易云香是长沙火车站的老员工,1967年,年仅17岁的她来到位于小吴门的长沙火车站工作。“那时的长沙火车站实在是太简陋了。站内仅有4股车道、两个站台,一个候车室,每天上下行客车20多列,上下车旅客不过三四千人,高峰期也不足万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吴门车站越来越无法满足旅客的出行要求,1975年7月,长沙新火车站在五一路尽头破土动工,并于1977年7月1日正式建成通车。
当年19岁的程莉,从1995年开始就在长沙火车站从事售票工作,“当时刚来长沙站工作的时候,东广场那边还是农田和鱼塘,地面都是泥泞的小路。五一路比较窄,只有4车道,目前已经拓宽到了8车道,火车站的广场现在也非常宽大。”
易云香已经从长沙火车站退休近20年了,当她再次来到长沙火车站,看到现代化的设备时,不禁感慨万千。多了电视、多了空调、多了摄像头,多了刷脸进站,这是现代化的东西,原来都是靠手检票。最早的时候火车还是蒸汽机车,后来发展为电力机车、动车、高铁。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出行体验也越来越好。
2009年12月26日,总建筑面积27.8万平方米,拥有13座站台和28条股道的长沙南站正式投入使用。2014年12月,沪昆高铁杭长段通车,长沙进入高铁枢纽时代。长沙南站的站台也增加到了24个,日均开行列车460余趟,到发旅客20万人次左右。如今,将连接渝长厦等高铁和长株潭等城际铁路的长沙西站,也在望城区的金山桥街道旁建立起来,长沙的三座客运火车站,见证了改革开放伟大的历史变迁。
从陋室搬进了别墅房
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雷超雄,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他出生于1962年。雷家以前住在黄兴北路中山亭附近,“文夕大火烧过后,城里基本上没有很好的房子,要么就是公家修的筒子楼,私房很多是木板竹板搭架子,石灰黄泥和着草砌的墙,水泥都没有,我家以前就住这样的房子。”家附近有条巷子,巷子里有个周边居民公用的厕所,是干厕,不像现在的公厕有水冲,淘粪工用手推板车来运输,异味刺鼻。居民家庭产生的生活垃圾,也不像现在有小区物业定点收纳,听到黄兴路上摇铃子响,就是垃圾车过来收垃圾了。
50多年过去了,雷家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长沙修建五一广场,老房子被拆迁,正好此时雷超雄大学毕业分到了單位房,是一套49平方米的两居室;后来,单位房又换成了83平方米,但都不是自有产权;再后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长沙市搞房改,单位补助自行购买的商品房面积达到了120平方米。而现在,雷超雄一家已经住进了长沙城郊的别墅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越来越繁荣,市民的居住条件也越来越好了!”
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长沙人均居住面积为3.97平方米,当时长沙的人口结构为平均每户4.13人,也就是说,很多家庭是几代人挤在狭窄的空间里。而到了2018年底,长沙市城镇居民人均自有现住房建筑面积已达42.7平方米。
五一广场,长沙人心中永远的地标
五一广场,处于五一路与黄兴路相交处,是长沙最著名的城市中心广场。60多年来,五一广场自身也屡经改容易貌,见证了长沙城市的巨大变化。
“从1966年至1994年,我先后在五一广场东南角和西北角的两家单位供职,亲眼目睹了五一广场的变迁。”省文史专家陈先枢回忆道。
陈先枢说,五一广场最初仅为宽敞的地坪,稍后在广场中央建了一个花坛,直径30米内植花卉,设石凳。1967年,在五一广场中心建立一座矩形纪念碑,绘有毛泽东画像,后又改为毛泽东诗词或语录碑。“文革”结束后,纪念碑拆除,又设交警岗,又改建花坛,几度反复。 改革开放以后,五一广场又随着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不断发生变化。广场中心又变成圆形花坛,西北角百年老店九如斋已恢复旧名,商标、广告贴满楼面。1986年,在香港企业家余彭年的赞助下,五一广场中心花坛被拆除,兴建地下商场。到上世纪90年代,为缓解城市中心交通紧张的状况,长沙市政府决定废除五一广场地下商场,并在此建设立交桥和市民广场,五一广场又来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年,作为地铁1号线与2号线十字交叉点的五一广场地铁站,因为施工需要,启动了立交桥的拆除。
值得一提的是,长沙交通的日渐便利,给曾经的“边缘”地区加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使得长沙出现了梅溪湖、滨江新城、洋湖等多个城市中心广场。五一广场虽仍是很多长沙人心中的地标,却不再是唯一。
四张地图浓缩长沙城变迁
湖南地图出版社注册测绘师蒋连军爱好地图收藏,累积了40多张多个版本的长沙城区地图。这些地图直观呈现了几十年来长沙城的变迁发展。
蒋连军小心翼翼地取出摊开一张颜色泛黄的“长沙交通图”。这张他收藏的最早长沙城区版地图。出版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末。地图上地名稀疏,连通长沙火车站和湘江的五一路两旁,标注着“长沙饭店”“人民电影院”这些时代印记鲜明的地址。“那时长沙城还局限在湘江东边的老城区,城市格局呈南北向。”
1991年版长沙城区地图上,继上世纪70年代初修建结束轮渡的湘江大桥后,新增了跨江的银盆岭大桥。他还记得1991年心情激动过新桥的情形。“从地图看,长沙城市面貌的风格与10年前有变化,但不大。”
正在建设的二环线,出现在2001年版长沙城区地图。上一张图中的建湘路,已更名芙蓉路,大幅拉长为南北主干道。长沙国家高新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现身。“长沙经济快速发展,城区往东西两翼拓展。”
2018年的长沙地图地名密密麻麻。他感叹,“城市发展这么快,很多地名容不下。”与2001年地圖比,多了呈十字交叉的京广高铁、沪昆高铁,国内首条商业化投入运营的中低速磁悬浮线,以及多条地铁线,多座跨江桥梁、隧道。
地图上的绿色也多了,湘江两岸风光带、洋湖湿地公园赫然入目。据报道,到2020年,长沙将成为全国首座拥有千个公园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将达12平米以上。在城区北部的新河三角洲,浏阳河在此汇入湘江,第一张地图上显示设有长沙化工厂,如今这块地盘已化身长沙博物馆、图书馆、长沙规划展示馆和长沙音乐厅。(综合《老照片中的长沙》《长沙晚报》《潇湘晨报》、经视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