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灰霉病,又叫葡萄灰腐病,俗称“烂花穗”,是葡萄生产中常发且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露地栽培葡萄在高温多湿的环境易发生病虫危害,葡萄成熟期遇雨易裂果而腐烂,成熟期集中出现生产性过剩无法与市场紧密对接,设施葡萄产业在南方由此快速发展,栽培面积不断增加,大棚促成栽培和避雨栽培目前已是浙江省葡萄设施栽培的主要模式。但设施栽培是一个独特的栽培环境系统,由于通风受限,在南方春季易造成阴湿环境,为病害的发生流行创造了良好条件,葡萄灰霉病的发生比露地栽培有加重趋势,尤其早期春季引起花穗腐烂,感病品种花穗被害率可达70%左右,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果农增产增收。因此了解设施葡萄早期灰霉病发生的特点,掌握合理的防控技术对有效控制灰霉病发生,最大程度减少果农经济损失具有重大意义。
1 发生规律
引起葡萄灰霉病的病原是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该菌能侵染葡萄植株的叶片、茎杆、花序和果实导致葡萄灰霉病的发生。该病原菌腐生能力强,耐低温、干旱,能在土壤或病枝、僵果等病残体上以菌丝或菌核形式休眠越过冬天或夏天,温湿度适宜时萌发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后凭风雨飞散或借农事操作传播引起葡萄植株感病。葡萄灰霉病在5~31℃都能发病,最适发病温度为20~23℃,当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时发病尤为严重。江浙一带促早设施栽培的初侵染期多在3月份,一般在葡萄开花前后发病,大棚湿度高、外界气温适宜,特别是阴雨天利于灰霉病出现侵染高峰,造成花序大量被害,花序和幼果发病是造成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危害幼芽、幼叶和新梢,葡萄果实着色至成熟阶段如遇连续阴雨也会出现灰霉病发病高峰造成裂果烂果。
2 发病症状
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设施栽培中灰霉病菌通常在葡萄花期侵入,花穗在开花前感染发病,花序受害后起初可呈现水渍状小点,后期病情加重时,组织软腐表面密生灰色霉层,感病的花容易脱落影响坐果;灰霉病菌也能侵染果梗,初侵染症状为淡褐色、水浸状病斑,后逐渐变褐软腐,高湿环境条件下病斑处可见灰色霉状物,空气干燥时,病梗上的幼果易失水干缩脱落,严重时整穗无果。早春、低温多雨气候条件下,灰霉也侵染葡萄的幼芽、幼叶和新梢,使枝条枯死,造成损失;花后发病多在穗轴部位,初期受害处似热水烫状,病斑扩展蔓延使植物组织皱缩呈暗褐色软腐,病部表面附着灰色绒状霉层,是识别、判断灰霉病的典型特征,发病处新生的灰霉能够进行重复再侵染加重病情。
3 防治策略
3.1 葡萄休园期农业防治
休园期间,应彻底清除葡萄病枝、烂果等病残体,并集中销毁处理减少初侵染源,同时做好过冬葡萄的修剪整枝工作,冬闲季节还应对果园杂草彻底铲除,或深翻土壤,开好园内的主沟、支沟和边沟,施足基肥,尤其应多施有机肥,条件允许以沼气液追肥,减少或控制化肥的用量,提高树体抗性。
3.2 设施葡萄早期灰霉病综合治理
3.2.1 加强果园管理
葡萄生长季节应加强果园管护,合理修剪多余枝梢,对已发病的花序和果穗要彻底剪除,而且病组织要用塑料袋包严实,处理地点远离栽培区,防止分生孢子飞散再侵染。灰霉病菌初侵染的主要部位在葡萄的花序和穗轴上,残花凋谢后易结露,病菌借此侵入,因此摘除残花烂穗,可有效控制灰霉病的初侵染。合理疏穗疏果也是降低病害发生的有效途径,葡萄种植应适量负载,此外还应加强肥水管理,果园缺水时灌水,雨后过涝及时排水,以降低地面濕度,减少病菌初侵染机会,适当控制氮肥的用量,增施磷钾肥、多种微量元素和有机肥料。
3.2.2 注重生态调控
根据研究结果,灰霉病菌低温高湿,葡萄灰霉病在5~31℃都能发病,最适发病温度为20~23℃,相对湿度90%以上时灰霉病最容易流行。因此根据灰霉病发生的温湿度条件,采用生态调节改善设施大棚的温湿度,创造不利于灰霉病流行的环境可以有效控制灰霉病的发生。
通过起垄栽培、地膜覆盖等栽培措施能较好实现设施葡萄湿度调控。微滴灌或膜下暗灌措施能有效避免大水漫灌,降低棚内湿度。而且滴灌时间宜选在晴天的上午,并及时通风,上午通风时间可适当延后,当棚内的温度达到33℃时再通风可有效抑制灰霉病菌产孢,下午当棚内温度降到24℃时及时关闭通风口可减缓夜间棚温下降稳定棚内温度。
3.2.3 合理药剂防治
在做好休园期果园管理的基础上,早期灰霉病一般掌握在开花前发病初期这个关键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以更有效地防治葡萄灰霉病。预防可选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发病初期25%啶菌恶唑乳油1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1200~15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上述药剂任选一种或交替使用以减少灰霉菌对药物的抗性。为防止棚内湿度过高,坐果后也可用药液浸果穗,效果较为理想。还可进行傍晚大棚闭棚熏蒸,每亩用速克灵烟剂250g,防治灰霉病同时还可显著降低棚内湿度。
(作者单位:321200浙江金华市武义县农业局)
1 发生规律
引起葡萄灰霉病的病原是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该菌能侵染葡萄植株的叶片、茎杆、花序和果实导致葡萄灰霉病的发生。该病原菌腐生能力强,耐低温、干旱,能在土壤或病枝、僵果等病残体上以菌丝或菌核形式休眠越过冬天或夏天,温湿度适宜时萌发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后凭风雨飞散或借农事操作传播引起葡萄植株感病。葡萄灰霉病在5~31℃都能发病,最适发病温度为20~23℃,当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时发病尤为严重。江浙一带促早设施栽培的初侵染期多在3月份,一般在葡萄开花前后发病,大棚湿度高、外界气温适宜,特别是阴雨天利于灰霉病出现侵染高峰,造成花序大量被害,花序和幼果发病是造成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危害幼芽、幼叶和新梢,葡萄果实着色至成熟阶段如遇连续阴雨也会出现灰霉病发病高峰造成裂果烂果。
2 发病症状
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设施栽培中灰霉病菌通常在葡萄花期侵入,花穗在开花前感染发病,花序受害后起初可呈现水渍状小点,后期病情加重时,组织软腐表面密生灰色霉层,感病的花容易脱落影响坐果;灰霉病菌也能侵染果梗,初侵染症状为淡褐色、水浸状病斑,后逐渐变褐软腐,高湿环境条件下病斑处可见灰色霉状物,空气干燥时,病梗上的幼果易失水干缩脱落,严重时整穗无果。早春、低温多雨气候条件下,灰霉也侵染葡萄的幼芽、幼叶和新梢,使枝条枯死,造成损失;花后发病多在穗轴部位,初期受害处似热水烫状,病斑扩展蔓延使植物组织皱缩呈暗褐色软腐,病部表面附着灰色绒状霉层,是识别、判断灰霉病的典型特征,发病处新生的灰霉能够进行重复再侵染加重病情。
3 防治策略
3.1 葡萄休园期农业防治
休园期间,应彻底清除葡萄病枝、烂果等病残体,并集中销毁处理减少初侵染源,同时做好过冬葡萄的修剪整枝工作,冬闲季节还应对果园杂草彻底铲除,或深翻土壤,开好园内的主沟、支沟和边沟,施足基肥,尤其应多施有机肥,条件允许以沼气液追肥,减少或控制化肥的用量,提高树体抗性。
3.2 设施葡萄早期灰霉病综合治理
3.2.1 加强果园管理
葡萄生长季节应加强果园管护,合理修剪多余枝梢,对已发病的花序和果穗要彻底剪除,而且病组织要用塑料袋包严实,处理地点远离栽培区,防止分生孢子飞散再侵染。灰霉病菌初侵染的主要部位在葡萄的花序和穗轴上,残花凋谢后易结露,病菌借此侵入,因此摘除残花烂穗,可有效控制灰霉病的初侵染。合理疏穗疏果也是降低病害发生的有效途径,葡萄种植应适量负载,此外还应加强肥水管理,果园缺水时灌水,雨后过涝及时排水,以降低地面濕度,减少病菌初侵染机会,适当控制氮肥的用量,增施磷钾肥、多种微量元素和有机肥料。
3.2.2 注重生态调控
根据研究结果,灰霉病菌低温高湿,葡萄灰霉病在5~31℃都能发病,最适发病温度为20~23℃,相对湿度90%以上时灰霉病最容易流行。因此根据灰霉病发生的温湿度条件,采用生态调节改善设施大棚的温湿度,创造不利于灰霉病流行的环境可以有效控制灰霉病的发生。
通过起垄栽培、地膜覆盖等栽培措施能较好实现设施葡萄湿度调控。微滴灌或膜下暗灌措施能有效避免大水漫灌,降低棚内湿度。而且滴灌时间宜选在晴天的上午,并及时通风,上午通风时间可适当延后,当棚内的温度达到33℃时再通风可有效抑制灰霉病菌产孢,下午当棚内温度降到24℃时及时关闭通风口可减缓夜间棚温下降稳定棚内温度。
3.2.3 合理药剂防治
在做好休园期果园管理的基础上,早期灰霉病一般掌握在开花前发病初期这个关键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以更有效地防治葡萄灰霉病。预防可选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发病初期25%啶菌恶唑乳油1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1200~15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上述药剂任选一种或交替使用以减少灰霉菌对药物的抗性。为防止棚内湿度过高,坐果后也可用药液浸果穗,效果较为理想。还可进行傍晚大棚闭棚熏蒸,每亩用速克灵烟剂250g,防治灰霉病同时还可显著降低棚内湿度。
(作者单位:321200浙江金华市武义县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