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验教学是整个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实验教学实施体系的建构与管理提出了一些思路,以求今后教学中能起到一些积极影响。
关键词: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性;过程性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具备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在公司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尽管国内普通高校人才的培养数量日益攀升,但具备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却严重缺乏,主要原因是国内高校教学基本上仍停留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同时也缺乏进行这些训练所需的教学环境,培养出的学生与产业界的需求往往存在较大的脱节,难以快速融入现代企业的运作。因此,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对高校教学体系进行创新改造,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让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所以有必要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探索,逐渐形成适合于高职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
一、实验教学实施体系的建构
(一)实验教学实施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高职院校实验教学实施体系的建构与管理,本文拟定了以下基本原则
实验水平层次化: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需要及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得到从宏观到微观、从单纯技能培养到系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项目模块化:将各专业的实验项目按内容组合成不同的实验模块,每个模块的实验项目设计都要体现层次性原则。
实验类型多样化: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及计算机模拟实验进行合理组合,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融入科技创新和最新实验教学改革成果。
实验内容系统化:实验内容由基础、单一向应用、综合递进,既注重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的交叉渗透,又尽量体现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逻辑性。
实验教学开放化:通过课程改革和实验室开放,改革实验课程设置,确保实验项目每年有一定比例的更新,全方位满足学生就业、升学要求。
(二)教学实施体系构建的基本模式
根据高职院校确立的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实验教学工作的实际,实行“3+1”的实验教学模式。所谓“3”指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1”指科研训练和开放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各专业实验教学基本内容为依据,在原有各课程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验教学的认知规律,在一级学科层面上整合重组形成。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学生完成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单学科内综合知识的技能训练和多学科间综合知识的技能训练,突出综合性和设计性的特点。
研究创新性实验: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为目的,设计相应实验项目,突出学生独立设立实验和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强化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及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科研训练与开放性实验:以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实验项目和科研实验室开放项目等为实验内容,根据学生就业、考研需求确定实验项目,以开放实验方式进入实验室。
二、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教学体系的建构和实施,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在实验教学中,要不断完善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一)制定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遵循学校实验教学体系基本原则与基本模式的前提下,分专业制定既与课程理论教学相结合,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实验教学体系。
(二)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1)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实验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考核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实验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优秀的实验管理队伍。
(2)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实验教师优选与淘汰机制,不断提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水平。
(三)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改进实验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建立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为学生进行课程复习、自我测试提供全新的学习平台和辅导答疑等师生互动平台。
(四)优化实验教学环境
加强实验教学运行环境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提升实验室文化建设水平,优化实验室环境,确保实验教学运行质量。
(五)强化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切实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教师要优选实验教材、指导书,认真备课;在实验过程中,要精讲多练,高度重视实验报告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进一步改革实验课程的考试、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平时实验成绩纳入课程结构化成绩。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与操作能力的考核。
(六)建立实验教学检查制度与绩效评价制度
从实验规章制度、实验教学文件、实验教学运行、实验过程、实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发现薄弱环节,以评促建,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管理。
三、结束语
实验教学实施体系适合高职业院校的需求,培养的学生在基础技能、团队协作、资料收集、人际交流、项目规划等几个方面明显具备较强的能力,更加适合在现代社会中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作者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关键词: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性;过程性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具备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在公司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尽管国内普通高校人才的培养数量日益攀升,但具备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却严重缺乏,主要原因是国内高校教学基本上仍停留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同时也缺乏进行这些训练所需的教学环境,培养出的学生与产业界的需求往往存在较大的脱节,难以快速融入现代企业的运作。因此,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对高校教学体系进行创新改造,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让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所以有必要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探索,逐渐形成适合于高职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
一、实验教学实施体系的建构
(一)实验教学实施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高职院校实验教学实施体系的建构与管理,本文拟定了以下基本原则
实验水平层次化: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需要及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得到从宏观到微观、从单纯技能培养到系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项目模块化:将各专业的实验项目按内容组合成不同的实验模块,每个模块的实验项目设计都要体现层次性原则。
实验类型多样化: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及计算机模拟实验进行合理组合,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融入科技创新和最新实验教学改革成果。
实验内容系统化:实验内容由基础、单一向应用、综合递进,既注重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的交叉渗透,又尽量体现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逻辑性。
实验教学开放化:通过课程改革和实验室开放,改革实验课程设置,确保实验项目每年有一定比例的更新,全方位满足学生就业、升学要求。
(二)教学实施体系构建的基本模式
根据高职院校确立的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实验教学工作的实际,实行“3+1”的实验教学模式。所谓“3”指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1”指科研训练和开放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各专业实验教学基本内容为依据,在原有各课程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验教学的认知规律,在一级学科层面上整合重组形成。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学生完成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单学科内综合知识的技能训练和多学科间综合知识的技能训练,突出综合性和设计性的特点。
研究创新性实验: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为目的,设计相应实验项目,突出学生独立设立实验和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强化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及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科研训练与开放性实验:以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实验项目和科研实验室开放项目等为实验内容,根据学生就业、考研需求确定实验项目,以开放实验方式进入实验室。
二、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教学体系的建构和实施,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在实验教学中,要不断完善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一)制定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遵循学校实验教学体系基本原则与基本模式的前提下,分专业制定既与课程理论教学相结合,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实验教学体系。
(二)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1)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实验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考核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实验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优秀的实验管理队伍。
(2)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实验教师优选与淘汰机制,不断提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水平。
(三)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改进实验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建立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为学生进行课程复习、自我测试提供全新的学习平台和辅导答疑等师生互动平台。
(四)优化实验教学环境
加强实验教学运行环境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提升实验室文化建设水平,优化实验室环境,确保实验教学运行质量。
(五)强化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切实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教师要优选实验教材、指导书,认真备课;在实验过程中,要精讲多练,高度重视实验报告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进一步改革实验课程的考试、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平时实验成绩纳入课程结构化成绩。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与操作能力的考核。
(六)建立实验教学检查制度与绩效评价制度
从实验规章制度、实验教学文件、实验教学运行、实验过程、实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发现薄弱环节,以评促建,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管理。
三、结束语
实验教学实施体系适合高职业院校的需求,培养的学生在基础技能、团队协作、资料收集、人际交流、项目规划等几个方面明显具备较强的能力,更加适合在现代社会中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作者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