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影像学特征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7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治疗和未治疗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的眼底自发荧光(FAF)及其他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09年至2010年在眼科确诊为CSC后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或未经治疗且随访记录完整的患者各18例(18眼).治疗组为病程少于3个月的急性CSC患者18例,并应用50%维替泊芬PDT治疗;未治疗组为病程超过3个月且未经治疗病情反复发作的CSC患者18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进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is OCT)和FAF的检查,同时治疗组中所有患者及未治疗组中视力降低较严重的9名患者存治疗前后进行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观察两组患者FAF和其他影像学结果的异同.结果 治疗组18例患者在治疗前眼底均出现程度不等的异常自发荧光,Spectralis OCT显示黄斑区出现神经上皮层脱离,视网膜下间隙积液,FFA中表现为典型的墨迹样或炊烟样荧光渗漏,ICGA中表现为在渗漏点附近出现异常扭曲扩张的脉络膜血管;PDT治疗后1个月时有16例视网膜下间隙积液吸收,其余2例在3个月时视网膜下间隙积液吸收,且3个月时所有患眼均未见异常自发荧光,同时FFA和ICGA检查也未见原始病灶部位的荧光渗漏和扭曲扩张的脉络膜血管.然而,未治疗组患者在发病后3个月检查眼底时仍有16例可见眼底异常自发荧光,表现为原始病灶处或其周围出现斑驳状、片状、葫芦状或椭圆形的高荧光区,其中有2例表现为与原发病灶相连接的竖条状或斜条状带拖尾的异常高荧光;9例患者因长期视物模糊、精细辨物能力差进行了FFA和ICGA检查,发现造影早中期未见明显异常荧光渗漏,但在造影晚期却可见程度不等的脉络膜大片损害区,有些损害区范围可达5视盘直径以上.结论 未及时治疗的CSC患者在疾病缓慢愈合过程中可能因长期视网膜下积液的存在导致RPE细胞损害,出现异常自发荧光,最终导致RPE细胞功能紊乱,故对部分CSC患者早期进行干预治疗是安全而必要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 22例患者(34只眼),分别采用上直肌大量后徙术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对其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1例(16只眼)行上直肌后徙术,满意14
目的 观察SOD、MDA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修复皮肤光老化表达.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MSCs,利用UVB灯管照射豚鼠制备皮肤光老化
目的 探讨阴攀中部无针麻醉袖套式包皮环切治疗包皮过长的效果.方法 选择包皮过长患者105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40例,行阴茎中部无针麻醉袖套式包皮环切术,8组40例行传统阻
目的 探讨老年骨折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态.方法 采用两种国际通用量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30例老年骨折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测出心理障碍者进行心理干
目的 对比研究人体组织黏合剂与传统缝合方法 对包皮环切切口的治疗效果.方法 门诊包皮环切手术10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500例包皮切口应用人体组织黏合剂黏合,B组500例应
根据机能学实验教学特点,用新技术新设备改进实验教学环境,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在创新实验教学体系、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教学方法等手段对长学制机能学实验教学进行改
目的 了解2007至2009年我院临床分离的致病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Whonet软件,对2007至2009年度分离的2193株病原菌进行分析,采用法国梅里埃
总结、分析我院ICU 2007年9月~2009年9月收治的2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急救监护、溶栓药物的治疗、一般护理、心理支持以及健康教育,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并进
目的 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在哮喘氧化-抗氧化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30只豚鼠完全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哮喘组:参照Huston法,用卵蛋白(ovalbumin,O
近年来,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取得迅猛发展,尤其表现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在心肺支持上的广泛应用.近20年来,在血液透析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血液净化技术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