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0月,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次就周边外交工作专门召开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指出,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中国和周边国家人民往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要全方位推进人文交流,广泛做商界、学界、媒体、智库等阶层工作,广交朋友、广结善缘,打造一支活跃在周边的民间外交队伍,润物无声地增强中国的影响力。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巩固和扩大与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近年来,周边国家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从地缘政治看,周边国家在中国外交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如中缅油气管道、水电开发等问题均事关中国的能源安全和重大经济利益。长期以来,在与周边国家互动方面,高层互动密切,但民间友好交流不足,民间知华友华亲华力量薄弱。被美西方炒作的“中国威胁论”、“资源掠夺论”等在周边国家也有一定市场,借助一些偶发事件,周边国家民间对华不友好的声音总是不绝于耳,中国在周边国家的一些重大项目也出现频频受挫的情况。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桥头堡的最佳选择之一,对巩固中国周边的和平稳定、营造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结合云南省实际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须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政策,着力促进周边国家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解,增进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深化利益交融、互利共赢的格局,推动同周边国家的良性互动,减少桥头堡建设中遇到的摩擦和阻力。
开展公共外交的直接目标在于“得人心、暖人心”,这与传统政府间的外交有所不同,公共外交是要向对象国的公众或其他主体表明自己一方政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意图的友善性及政策行为对于对方的有利性。这就需要使自己的政策行为在方式方法、意图、价值伦理和利益结果等方面赢得对方的理解和信任,也就是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由于中外在价值伦理、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而公共外交要“得人心”往往是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对周边国家实施经济援助是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援助形式主要有三种: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其中,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资金在国家财政项目下支出;无偿援助主要用于帮助建设医院、学校等中小型社会福利性项目,也用于物资援助、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等领域的项目。除政府援助外,对周边国家援助还有两个渠道:一是通过中资企业,如中电投云南国际、中石油东南亚管道公司、中色镍业、华为等,这些企业相继实施了一些民心工程,但资源分散,各自为战;二是通过少数国内民间组织,如“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在周边国家开展“光明行”等惠民活动。但从实际效果看,现有的机制、渠道、投入还未能很好地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创新公共外交机制,延展公共外交平台,扶持引导中国的民间组织“走出去”是推进公共外交、做好周边工作的重中之重。
民间组织“走出去”开展公共外交可以有三种模式选择:一是中国民间组织在周边国家设立办事处,按照打基础、谋长远的目标选择项目长期开展活动;二是不设立办事处,结合周边对象国较为迫切的民生需要或抢险救灾等突发事件,实施一些当地人民需要且具有影响的短期项目;三是以“招标”等方式接受周边国家本土组织、专家学者申请,资助其开展活动。
民间组织“走出去”开展公共外交的内容和领域,应结合周边国家国情,项目应亲民,效果要惠民,体现出中国的发展成果惠及周边国家的目的。找准切入点,通过开展帮助周边国家人民解决温饱、医疗、教育乃至发展方面的民生问题的公益性活动来“得人心、暖人心”,为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交流与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开展公共外交的蓬勃发展,中国梦终将与周边国家梦想联结在一起,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正能量。
(作者系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副主任)
(责任编辑:魏丹丹)
近年来,周边国家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从地缘政治看,周边国家在中国外交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如中缅油气管道、水电开发等问题均事关中国的能源安全和重大经济利益。长期以来,在与周边国家互动方面,高层互动密切,但民间友好交流不足,民间知华友华亲华力量薄弱。被美西方炒作的“中国威胁论”、“资源掠夺论”等在周边国家也有一定市场,借助一些偶发事件,周边国家民间对华不友好的声音总是不绝于耳,中国在周边国家的一些重大项目也出现频频受挫的情况。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桥头堡的最佳选择之一,对巩固中国周边的和平稳定、营造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结合云南省实际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须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政策,着力促进周边国家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解,增进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深化利益交融、互利共赢的格局,推动同周边国家的良性互动,减少桥头堡建设中遇到的摩擦和阻力。
开展公共外交的直接目标在于“得人心、暖人心”,这与传统政府间的外交有所不同,公共外交是要向对象国的公众或其他主体表明自己一方政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意图的友善性及政策行为对于对方的有利性。这就需要使自己的政策行为在方式方法、意图、价值伦理和利益结果等方面赢得对方的理解和信任,也就是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由于中外在价值伦理、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而公共外交要“得人心”往往是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对周边国家实施经济援助是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援助形式主要有三种: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其中,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资金在国家财政项目下支出;无偿援助主要用于帮助建设医院、学校等中小型社会福利性项目,也用于物资援助、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等领域的项目。除政府援助外,对周边国家援助还有两个渠道:一是通过中资企业,如中电投云南国际、中石油东南亚管道公司、中色镍业、华为等,这些企业相继实施了一些民心工程,但资源分散,各自为战;二是通过少数国内民间组织,如“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在周边国家开展“光明行”等惠民活动。但从实际效果看,现有的机制、渠道、投入还未能很好地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创新公共外交机制,延展公共外交平台,扶持引导中国的民间组织“走出去”是推进公共外交、做好周边工作的重中之重。
民间组织“走出去”开展公共外交可以有三种模式选择:一是中国民间组织在周边国家设立办事处,按照打基础、谋长远的目标选择项目长期开展活动;二是不设立办事处,结合周边对象国较为迫切的民生需要或抢险救灾等突发事件,实施一些当地人民需要且具有影响的短期项目;三是以“招标”等方式接受周边国家本土组织、专家学者申请,资助其开展活动。
民间组织“走出去”开展公共外交的内容和领域,应结合周边国家国情,项目应亲民,效果要惠民,体现出中国的发展成果惠及周边国家的目的。找准切入点,通过开展帮助周边国家人民解决温饱、医疗、教育乃至发展方面的民生问题的公益性活动来“得人心、暖人心”,为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交流与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开展公共外交的蓬勃发展,中国梦终将与周边国家梦想联结在一起,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正能量。
(作者系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副主任)
(责任编辑:魏丹丹)